永辉超市(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曾被誉为 " 中国沃尔玛 " 的零售巨头,正在经历一场新的权力重构。
3 月 17 日,永辉超市董事会换届引发的权力暗涌终于浮出水面。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正式入局董事会,被提名为非独立董事,并以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成为事实上的掌舵者,原 CEO 李松峰黯然出局。
然而,创始人之一的张轩宁却以 "CEO 职位空缺 " 为由投出反对票,将张氏兄弟持续七年的战略分歧推向台前。
3 月 29 日,永辉超市 2025 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谈及对新 CEO 一职的要求时表示,产品力等于竞争力,如果没有优秀的产品,你的企业是生存不下去的。我认为 CEO 应该是首席产品官,特别是在今天产品为王的时代,CEO 一定要懂产品,一定是首席产品官。
这场公司治理层面的高层博弈,实则是永辉自 2018 年张氏兄弟解除一致行动人协议,进入 " 无主时代 " 后,战略摇摆与治理困境的集中爆发。
2021 年开始,永辉陷入连续亏损的境地,四年累计亏损近百亿元。从 2018 年的千亿市值,到如今的 400 亿市值,市值暴跌 60%。永辉的困局亟需改变。而叶国富的强势入局,主张 " 爆改 " 永辉,能否实现救场?
董事会地震:叶国富入局触发治理裂痕
根据永辉披露的公告显示,永辉超市新一届董事会由张轩松、张轩宁等原有成员,及新增的叶国富等组成,原董事、CEO 李松峰出局。在随后成立的改革领导小组中,叶国富出任组长,成员涵盖名创优品核心高管与永辉资深管理层,但缺少张轩宁的身影。
这一人事安排被视为 " 名创系 " 对 " 永辉系 " 的全面接管,也让张氏兄弟的分歧首次公开化。
这场分歧的核心在于,一方面叶国富担任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战略转型,直接架空了原有管理层体系。另一方面,叶国富提出的改革方向包含大规模闭店、供应链重构等激进措施,这与张轩宁主张的渐进式改革产生直接冲突。
张轩宁对设立改革领导小组及人事安排投出反对票,并且直言:" 当前高级管理议案中未涉及 CEO 安排,这令人深感忧虑。" 他公开力挺李松峰在任期间推动的胖东来模式调改与供应链改革,认为永辉已进入现代化管理进化关键期,需保持战略稳定。
而弟弟张轩松则明确支持名创优品入局,表示叶国富的零售经验与全球化视野,将为永辉带来新的增长范式。
张氏兄弟的权力分野可以追溯至 2018 年,当年 12 月两人签署解除一致行动的协议。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张氏兄弟在公司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为了避免分歧进一步加剧,影响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两人决定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独立行使股东及董事权利。
彼时正值永辉 " 超级物种 " 新零售试验遇挫,兄弟二人对数字化转型路径产生根本分歧。更重要的是,双方的分歧还带来了控制权虚置引发的治理 " 瘫痪 "。解除一致行动协议后,永辉自此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此后五年间,永辉董事会决策效率低下,战略频繁调整:2019 年力推 " 超级物种 " 对标盒马,但最终折戟;2021 年尝试仓储店转型,却又进展迟缓。
永辉的业绩也随之进入下滑轨道。自 2021 年以来,永辉营收持续下滑,连续四年亏损,累计达 94.36 亿元。
叶国富的入局,本质上是资本层面的破局之举。2024 年 9 月,名创优品以 62.7 亿元收购永辉 29.4% 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取代了逐渐退出的京东系。此次董事会换届,标志着永辉从 " 张氏兄弟共治 " 转向 " 名创系主导 ",但也让创始人阵营出现分裂,张轩松选择与新资本结盟,张轩宁则坚守原有改革路径,双方分歧不可调和。
叶国富 " 爆改 " 永辉,能否实现救场?
接过改革权杖的叶国富,迅速抛出了激进改革计划。根据其在股东大会上的披露,改革领导小组将推进三大变革:在组织变革上,大力推进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在运营变革上,推进继续学习胖东来模式,调改、闭店两步走;供应链变革上,全面引入名创优品式买手制,提升自有品牌占比,并聚焦裸价直采。
这场被业内称为 " 流血转型 " 的改革,本质是对永辉传统商超模式的颠覆。这种激进转型在去年已经显露端倪,2024 年,永辉在胖东来团队指导下完成首批 41 家门店调改。在叶国富看来,2024 年是学习胖东来的小试牛刀阶段,接下来两年是关键期,计划 2025 年调改门店 200 家,关闭门店 250-350 家,2026 年底完成全部存量门店的改造,调改出高质量的新永辉门店。
激进的闭店计划成为改革首刀。2025 年 3 月,永辉宣布撤出东北大区,将黑龙江、吉林 12 家门店转让给本地品牌比优特,这是继 2024 年关闭 220 家门店后又一次大规模收缩。叶国富表示,未来将聚焦 2000-3000 平米的社区超市,向小型化发展路线迈进。
供应链端的变革更为剧烈。叶国富力推的 " 裸价直采 " 计划要求砍掉 60% 现有供应商,聚焦核心优质的大供应商,这直接触动了永辉深耕二十年的采购体系。在永辉超市 2025 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明确提出,他将亲自筛选永辉超市首批 200 家核心供应商,并与供应商董事长建立年度对话机制。
除此之外,还将计划大幅度提升自有品牌占比,将自有品牌占比从当前 12% 提升至 40%。2025 年,永辉预计推出 60 支自有品牌新品,孵化 10 支亿元级单品,这与其 2024 年自有品牌销售额不足 5% 的现状形成巨大反差。
众所周知,名创优品在自有品牌建设上颇有建树,拥有自有品牌供应链优势,被寄予厚望,不过叶国富也透露,双方将在研发设计、全球采购等环节协同,但明确 " 永辉不会销售名创优品商品 ",避免品牌定位冲突。
" 无主 " 困局:改革背后的深层治理挑战
改革才刚刚开始,张氏兄弟就持两种意见,张轩松倾向 " 跨界破局 ",张轩宁主张 " 原有改革路径 "。张氏兄弟的分歧,本质是永辉 " 无实际控制人 " 治理结构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截至 2025 年 3 月,张轩松持股 7.8%,张轩宁持股 6.5%,名创优品持股 29.4%,股权高度分散导致决策机制失灵,在未来的改革重大决策中依然容易陷入僵局,也容易导致内部权力斗争。
从短期看,改革领导小组的设置本身权威性就不够,其次,激进的改革计划容易引发团队动荡,员工安置、供应商关系处理若不能妥善处理,极有可能带来反噬。而张轩宁的反对票,也可能影响管理层对改革的执行力。
从长期来看,传统商超转型需要平衡效率与稳定。叶国富的 " 爆改 " 方案能否避免重蹈 " 超级物种 " 覆辙?还有待验证。
值得注意的是,胖东来模式的成功核心在于区域供应链深耕与创始人个人魅力,永辉全国化布局下的复制难度极大;而名创优品的快时尚零售经验与生鲜商超的协同效应尚未显现,供应链嫁接存在 " 水土不服 " 的风险,并且名创优品 35㎡的小店模式能否适配永辉平均 8000㎡的大店,也需要打上问号。
如今,永辉的困境,是中国传统商超转型的缩影。面对电商冲击、社区团购崛起、仓储会员店分流,国际零售巨头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步步高、人人乐等本土商超巨头深陷亏损,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永辉仍在努力寻求一条新的求生路径。
张轩宁代表的 " 求稳派 ",主张通过数字化升级与供应链优化提升效率;而叶国富的 " 激进派 " 则试图复制胖东来的 " 体验式零售 ",叠加名创优品的全球供应链,打造 " 中国版 Costco"。两种路线的博弈,折射出零售业在 " 守旧 " 与 " 求变 " 之间的艰难抉择。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永辉能否在资本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名创优品作为第一大股东,其 " 性价比零售 " 基因与永辉 " 生鲜强链 " 的结合点尚未明确,而张氏兄弟合计 14.3% 的持股,仍具备否决关键议案的能力。治理结构的不稳定,可能导致改革中途易辙,就像 2017 年京东入股后推动的 O2O 战略,最终因双方分歧不了了之。
结语
永辉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转型阵痛,更是中国零售业在时代变革中的集体缩影。
叶国富的 " 爆改 " 策略与张轩宁的 " 求稳 " 主张,本质上是零售业在 " 规模扩张 " 与 " 质量提升 "、" 模式复制 " 与 " 本土创新 " 之间的深层矛盾。更值得关注的是,当胖东来模式的 " 地域神话 " 遇到永辉 " 全国化布局 ",当名创优品的 " 快时尚基因 " 碰撞生鲜商超的 " 重资产属性 ",跨业态协同的想象空间与实际落差,或许都会改写零售业的底层逻辑。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永辉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商冲击与消费分级的叠加压力下,传统商超的转型早已不是简单的模式移植或技术叠加,而是需要重构 " 人货场 " 的底层架构,在治理稳定性与变革激进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张氏兄弟的分歧、叶国富的豪赌,最终都将接受市场的终极检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