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佘凯文
2025 年的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正站在一个矛盾的十字路口。
以当下最热的智能清洁机器人来说,一边是资本的热捧、企业的豪言壮语,以及被反复强调的 " 千亿级市场潜力 ";另一边则是消费者逐渐冷却的热情,就比如那些曾被包装为 " 解放双手 " 的智能清洁助手,正开始沦为角落里的 " 科技摆设 "。
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销售额不断增长的背后,智能清洁赛道不少的隐忧开始浮现,这些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来说,绝对算不上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大量消费者投诉 " 智能失灵 " 的背后,所体现出的则是行业开始从 " 技术驱动 " 滑向 " 营销内卷 " 的残酷现实,行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暴露。
" 智能 " 面具下的真实图景
当下,智能清洁机器人消费市场正遇到一个极其有意思的悖论,那就是‘销量增长与用户流失同步发生’。以占据智能清洁产品销量占比最大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为例,有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扫地机器人全渠道零售额同比增长 41%,达到 194 亿元,零售量同比增长 32%,达到 604 万台,但扫地机器人活跃使用率却是不足 50%。
行业人士认为,支撑起扫地机器人行业快速增长的原因并不是用户粘性提升,而是因为过低的基本盘和渗透率,使得行业有了看起来的高速增长。
一个显著案例就是行业头部玩家正在面临集体 " 失速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第三季度,科沃斯实现营业收入 32.50 亿元,同比下滑 4.06%;净利润仅为 604 万元,同比暴跌 69%。另一大行业山脉,石头科技也没有太好,2024 年第三季度石头科技营收增速从一季度的 58.69%,一路下滑至三季度 11.91%,净利润增速从 95.22% 下滑至 -43.4%。这也是自 2023 年石头科技步入高速增长期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净利润负增长的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以上现象?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行业正面临 " 智能失灵 " 的尴尬。有媒体曾针对黑猫投诉上,2024 年扫地机器人品牌在过滤掉服务投诉外,仅筛选质量问题相关的投诉统计。
从统计中可以看到,智能系统故障占据了投诉中相当比重。其中就包括扫地机器人工作途中突然没电,无法自行回归基站,需要手动介入;不断碰撞桌角不会转弯;语音控制鸡肋等等问题。
当然,有 " 智力问题 " 的远不止扫地机器人,在其他智能清洁品类中也屡见不鲜,像智能擦窗机器人就有许多用户反馈路线无法实现智能规划、工作过程中出现卡住需要人工介入等情况;智能空气净化机器人,显示界面不智能,用户根本不知道效果等等。
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技术瓶颈被过度包装为营销噱头,市场的膨胀催生了产业链的狂欢,但在底层技术的精进上并没有太多突破,这才导致结构性危机的悄然酝酿。
从创新竞赛到参数军备,技术与用户体验的断层
越来越多的行业玩家只是在一位追求参数的漂亮,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技术驱动力的异化。以 2024 年的情况来看,技术发布会已沦为参数堆砌的战场。比如导航精度从厘米级卷到毫米级、吸力从 2000Pa 飙升至 10000Pa、算法迭代周期压缩至 3 个月等等。
然而,这些 " 创新 " 大多停留在实验室场景,与真实家庭需求不匹配。像是无论行业内部如何宣称导航避障多么先进,却仍是有用户不断反馈,宠物玩具、数据线等常见物品仍频繁导致机器 " 罢工 ";又比如自动洗烘基站虽解放了双手,却需定期购买专用清洁液,且热风烘干功能在潮湿地区易滋生细菌,还在不断增加用户的维护成本。
这种 " 为了创新而创新 " 的怪圈,暴露出行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不足。以导航系统为例,国产激光雷达虽已实现量产,但核心算法仍依赖海外开源框架;AI 芯片看似自主,实则多由英伟达、高通方案二次开发。技术空心化之下,企业只能通过营销造势掩盖创新乏力。如从某头部品牌的财报数据来看,2021 年至 2024 年 Q3 间,其研发投入占营收费用比例一直保持在 5% 左右,而营销费用却从 25% 提升到了 36%。
这种断层本质上是行业 " 供给驱动 " 逻辑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头部企业为维持高毛利,不得不通过参数升级塑造技术壁垒。即便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主要聚焦于硬件性能提升,而非底层突破。另一方面,营销导向的技术叙事掩盖了真实需求。厂商将 " 光脚自由 "、"99.99% 除菌率 " 作为卖点,却未解决毛发缠绕、水渍残留等基础痛点。
更严峻的是,市场集中度持续攀升,线上 CR10 品牌占据 95% 份额,线下市场 CR10 更是接近 100%,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陷入 " 不敢不卷,又卷不出差异 " 的囚徒困境。
显然,行业的破局还需回归 " 需求本位 "。首先,智能技术研发应瞄准场景化痛点。例如,针对多宠家庭开发零缠绕滚刷,或为小户型优化超薄机身设计,而非一味追求吸力数值,或是鼓吹接入了某某大模型;其次,探索性价比与技术平衡点。像美的、追觅等品牌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供应链优化降低中端机型成本,未来或可借鉴智能手机行业的 " 技术下放 " 策略,将高端功能逐步普及至大众市场;最后,重构用户价值认知。企业需从 " 卖产品 " 转向 " 建信任 ",通过透明化技术效用、完善售后体系,重塑消费者对行业的技术信心。
总之,当下智能清洁机器人行业已走到十字路口。当参数狂欢渐退,唯有真正理解 " 智能清洁 " 的本质,即以智能解决清洁问题,而不是制造更多问题,行业或许才能真正实现穿越周期,否则,再炫目的技术标签,也终将成为消费者眼中的 " 无效内卷 "。
*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AI 产业新媒体 ;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 top5;
•文章长期 " 霸占 " 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 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 AIoT 设备)、智能驾驶、AI+ 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 金融、AI+ 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