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4-01
城墙内的烟火:西安与榆林的美食江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城墙根下,历史的风沙与市井的烟火总是不期而遇。西安的桥梓口回民街与榆林的夫子庙美食街,一南一北,隔着黄土高原的风,却共享着同一种基因——烟火气。前者是千年古都的味觉图腾,后者是塞上驼城的新兴地标;前者如老茶般醇厚,后者似烈酒般酣畅,却都在青砖灰瓦间,用食物的温度编织着城市的呼吸。

西安回民街的烟火,是历史与市井的共谋。钟鼓楼的影子斜斜地铺在青石路上,顺着烤肉香拐进回民街的巷子,仿佛跌入一场味觉的时空折叠。这里并非一条街,而是一张由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等街巷织就的网,网罗着六百年的回坊记忆。北院门的桂花糕摊前,老板的吆喝声里裹着糖霜般的甜腻;西羊市的泡馍馆内,掰馍的手指翻飞如蝶,羊汤的雾气模糊了玻璃窗上的 " 清真 " 二字;大皮院胡辣汤铺前,头巾裹面的妇人用木勺搅动浓汤,辣子的辛香撞上肉丸的 Q 弹,每一口都是长安城与西域驼铃的交响。戴礼拜帽的师傅手持铁钳翻动羊肉串,炭火舔舐着肉脂,溅起的火星里映着丝路商队的影子。这里的烟火气是沉淀的,像坊间老人手里的铜烟锅,火星明灭间藏着十三朝的故事。

当榆溪河的晚风掠过明长城残垣,夫子庙的灯笼次第亮起,整座驼城便跌入一片沸腾的星海。虽然规模和人流量比回民街小了很多,但夫子庙却多了几分塞北的粗粝与温存。炒饼丝在铁锅上翻飞,肚包肉在红汤里沉浮,摊主的吆喝声混着锅铲撞击声,谱成现代版的《敕勒歌》。老字号的麻辣羊蹄摊前,三代人守着同一口卤锅,软烂的胶原蛋白裹着陕北花椒的麻,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在味蕾上的和解。这里的烟火更具表演性,摔碗酒的脆响在仿古戏台前炸开,飞溅的酒液折射着 LED 屏上的古城光影;陕北说书人的三弦声穿过烤肉烟雾,与博物馆玻璃柜里的算盘文物隔空对话;在复建的文庙飞檐下,游客捧着的洋芋擦擦与脱模艺术的雅致,竟擦出了时代火花。

城墙,是历史的筋骨,也是市井的摇篮。西安的回民街与榆林的夫子庙,恰似两段不同的古琴曲,前者如《十面埋伏》般喧腾热烈,后者似《平沙落雁》般清幽绵长。但剥开形式的壳,内核皆是百姓的生存智慧:西安老人教游客掰馍的耐心,与榆林小伙直播摔碗酒的激情,本质上都是对生活的郑重其事。它们各自在城墙的臂弯里,酿出了迥异却同样鲜活的人间烟火。

图文 / 周鹏

编辑 / 周芝屹

【作者简介】

周鹏,男,记者,祖籍陕西商洛。喜欢散文、诗歌,尤爱文言文和古体诗词。半个世纪的人间烟火,已将翩翩少年熏烤成油腻大叔,但善良的心一直都在。因为心宽,所以体胖。

相关标签

榆林 陕北 博物馆 花椒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