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先声 04-01
现在的爆款热歌,还没1999年赚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李沁予           编辑 | 范志辉

一首爆款热歌,可以赚多少版税?

          

最近,Billboard 估算了来自数据机构 Luminate 年度报告中美国 2024 年十大热门歌曲的数字渠道收益。

其中,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被提及:与唱片时代相比,流媒体时代的热门歌曲似乎赚钱能力没有更强。

那么,在时代更迭中,音乐产业的收益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爆款背后的词曲作者,赚得更多了吗?

  

一首热歌,值多少钱?

其中,美国乡村新星 Shaboozey 的《A Bar Song ( Tipsy ) 》无疑是 2024 年美国最成功的单曲之一,突破了多个历史纪录,凭借在美国流媒体平台上的广泛传播,其通过点播音频流和数字单曲销售获得的收入已达到 659 万美元,并且连续 19 周稳居 Billboard Hot 100 榜单的第一位。    

紧随其后的是 Post Malone 与 Morgan Wallen 的合作曲《I Had Some Help》,该曲以 576 万美元的收入位列第二。同时,今年的榜单新人 Benson Boone 的《Beautiful Things》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收入为 565 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了 563 万美元收入的 Kendrick Lamar 的《Not Like Us》排名第五,而比这首歌赚的略少一点的 Teddy Swims 的《Lose Control》(557 万美元)排在第四位。

剩下的十大最具数字消费量的歌曲包括 Sabrina Carpenter 的《Espresso》,收入为 520 万美元;Zach Bryan 与 Kacey Musgraves 合作的 2023 年发行曲目《I Remember Everything》,收入为 503 万美元;Tommy Richman 的《Million Dollar Baby》,收入为 499 万美元;Billie Eilish 的《BIRDS OF A FEATHER》,收入为 453 万美元;Hozier 的《Too Sweet》,收入为 439 万美元。    

此外,这 10 首歌曲还通过视频流媒体、广播、广播电台等渠道的播放获得了额外 3030 万美元收入。在包含这些收入过后,Shaboozey 的《A Bar Song》仍然是收入最高的热门歌曲,总收入达到 1074 万美元,Teddy Swims 的《Lose Control》排名第二,收入为 1022 万美元。

Billboard 还指出,一些歌曲在视频中表现特别好。比如 Kendrick Lamar 的《Not Like Us》,就因为去年与 Drake 的 Beef 在美国的点播视频流超过 2.16 亿次,可能因此产生 100 万美元的版税。    

对比国内,爆款热歌带来的收入也很可观。

近几年,尽管流量分化、用户越来越挑剔,热歌难爆已成事实,短视频跳转到音乐平台的转化率也有所下降,但头部歌曲的减少使得播放单价有所提高,结果就是热歌的收益上波动不大。

以今年的爆款歌曲《跳楼机》为例,据业内人士预估,目前全网较火的 7、8 个版本加起来,版税收入大概在 3000 万到 4000 万元左右。

如此看来,不考虑汇率因素,国内外热歌的变现能力都很强。但在背后,其实是庞大的推广系统、算法驱动的流量分发、平台规则的精算博弈,让头部歌曲攫取了整个版税池的最多收益。     

数字收入,比不上卖唱片?

尽管流媒体让音乐产业从实体的衰微中起死回生,但如前所述,多位海外音乐经济学家和行业高层普遍认为,流媒体时代的热歌赚钱能力似乎没有变得更强。

他们认为,虽然流媒体平台为热门歌曲带来了长尾效应,让一首歌曲在多个年度内不断创造收入,但曾经的专辑销售模式显然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短期财务回报。

以 IFPI 开始统计录制音乐收入以来,实体唱片收入最高的 1999 年为例。当时,专辑是音乐的主要形式,根据 Billboard 的数据,那一年有 88 张专辑在美国销量突破了 100 万张。然而,约在 12 到 18 个月后,专辑的销售收入就会大幅下降。

但由于流媒体的长尾效应,在短期的收入激增后,一首热门歌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衰减 60%、70%、80%,最终歌曲会下降到一个更低的基础水平。以《A Bar Song ( Tipsy ) 》为例,这首歌在 2025 年还拥有不是听众:仅今年就有超过 14 亿次点播音频和视频流,以及额外 19.2 万美元的流媒体收入。

全球知名独立音乐公司 Concord CEO Bob Valentine 表示:" 在流媒体时代,歌曲一旦发布,就能够迅速获得大量的消费和收入,因为流媒体平台的算法会让歌曲保持在歌单和循环播放中,从而增加歌曲的曝光度。" 歌曲的粘性变得更强,用户会更加频繁地听到这首歌,使得它的流行性更持久,收入也更稳定。 

虽然 Concord 以拥有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经典曲目而闻名,但去年,该公司还是凭借 Tommy Richman 的《Million Dollar Baby》取得了 Luminate 十大热门歌曲,据 Billboard 估计,这首歌产生了约 740 万美元的收入。

如果说 Concord 的经典曲库就像债券一样,产生可以依赖数十年的稳定收入,那么热门歌曲更像风险投资,一旦在热门歌曲的初始投资,可以带来巨大的增值。

因此,虽然流媒体看似 " 比不上卖唱片 ",但却赋予音乐作品以更长远的生命线。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好音乐本就是一种可以被时间反复激活的文化资产。正是在数字时代,这种理念似乎离我们更近。

为什么词曲作者赚得更少了?

1999 年,音乐产业正值黄金年代,内容与媒介强力绑定、民众消费意愿高涨,美国音乐市场总规模达到 146 亿美元。

音乐的价值被整体打包进物理产品中,并以相对统一的价格售出。当时,CD 的利润空间也远超今日。以 12 美元的批发价为基准,零售价可轻松达到 18 至 20 美元,唱片公司、发行商、零售渠道、艺术家、创作者,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时间进入流媒体时代,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场从唱片经济向流量经济的大迁移中,并不是每个参与热门歌曲创作或演出的人都比过去赚得更多,很多词曲作者甚至在 1999 年可能赚得更多。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流媒体颠覆了音乐产业的收入变现和分配逻辑。

CD 时代,每首歌曲在专辑销售具备捆绑消费与均摊红利的效果,热歌带动整张专辑销量,冷门曲目也能因此 " 搭便车 ",享受收益分成。因此,一张销量百万的专辑,即便其中某首歌只被极少数人单独聆听,其创作者也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

这意味着,每一首歌的命运都要独自面对市场的审判。这种精细化、量化驱动的 " 按需支付 " 机制,也导致了收益的集中化。

此外,流媒体播放的收益单价也在逐年降低,尤其在免费用户的广告模式下,单次播放对创作者的经济回报远不及过去一张专辑的销售提成。

今年年初,海外投资公司 Duetti 对 Spotify、Apple Music、YouTube、Amazon Music 等多家主流流媒体平台进行了调研分析,数据显示,在 2024 年全球每 1000 次流媒体播放的平均版税(仅针对录音版权)约为 3.41 美元。与 2021 年每 1000 次流媒体播放收入为 4.04 美元相比,这一全球支付率有所下降。    

即使一首歌曲的播放量达到数百万次,按照词曲版税仅占总版税收入的 20% 来折算,留给词曲作者的收入更加有限。

更何况,如今参与一首热门歌曲的词曲作者人数明显增加。 

海外音乐分析师 Chris Dalla Riva 表示,1970 年代 Billboard Hot 100 榜首单曲平均仅有 1.8 位词曲作者,而到了 2010 年代,这一数字跃升至 5.3 位。而一旦涉及采样、插曲与联合创作,一首歌可能列出十几位甚至二十多位创作者。例如 Beyonc é 的《Alien Superstar》,词曲作者多达 24 位。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每一位词曲作者所能获得的版税,取决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而这一比例的分配,往往被市场需求、制作公司以及平台的商业策略所决定。    

国内的词曲作者,生存境况更惨

国内的词曲作者,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加严峻。

从公司的视角来看,国内平台与音乐公司的合作方式与结算机制大多是单独谈判的,每个合作方根据不同的协议单独协商结算,因此导致了单价差异的情况。尤其是不同平台之间的结算规则不同,且结算标准与公司大小、平台影响力等多重因素息息相关。

三大唱片和国内头部公司有较为优越的结算条款,其次是音乐平台旗下的音乐公司,而中小公司则面临较差的结算条件。尤其是小公司,其歌曲收入往往被平台高额的渠道费和不利的结算条款所压榨,导致他们的版权收入相较于大公司较为微薄。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音乐先声,在国内,行业内结算从来不仅按播放量算,而更多是看市场份额和一首歌的付费驱动能力(如会员订阅)。也就是说,一首播放量很高但缺乏用户付费行为的歌曲,未必能带来可观收入。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行业内的成功案例常被放大,但鲜有人看到背后 " 死掉 " 的公司数量。

现在的环境下,随着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开始消灭较为平庸的作品,一批未能及时拥抱科技进步的词曲作者面临着淘汰的风险,更不会有公司会拿平庸的作品去冒险赌一笔大额的推广费。

这种背景下,国内热歌市场日益饱和,竞争日益加剧,许多作品的风格和形式高度趋同。一旦某一风格或类型的歌曲获得市场认可,紧随其后便会有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涌现,填满这个风格的内容池子来分食流量。

热歌公司也倾向于鼓励词曲创作者去模仿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歌曲,重复成功的公式。长此以往,词曲作者的创新,更多是在既有的框架和市场要求下进行微小的变化,难以突破既定的创作模式。

想要突破这一局限,尤其是要成为能够独占收益的独立音乐人,已然变得异常艰难。例如,一位新晋词曲作者的作品,尽管有可能突然爆红,那么很大可能这首歌已经被热歌公司以低廉的价格买断词曲版权,无法从后续的版税收益中获益。

对于更多签约的职业词曲作者来说,收入的主要来源通常是每月的底薪,通常在 5000 到 6000 元之间,往往每天都面临着对新作品的不断交付压力,而这些作品同样很少能突破热歌市场的条条框框。  

  

当然,即便作品成功发布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据,也并不意味着词曲作者能够从中收获相应的版税收入。许多公司在面对已经爆火的作品时,会采取 " 保住人才 " 的策略,压制创作者的版税收益,大多创作者在作品火了之后,往往在第二年才会按季度被分配版税。一旦在这期间词曲作者离开公司,那么就无法分到自己作品的版税。

值得注意的是,热歌与平台的收益明细往往完全掌握在公司手中,平台上的版税和收入分配通常不公开,创作者根本无法知晓具体的分配细节。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创作者与公司之间的收入鸿沟,令大多词曲创作者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中处于被动无力的处境。    

即使是登上榜单 Top 1 的热门作品,词曲创作者最终能够获得的版税收入,也仅占极小的比例,通常只有 5% 至 10% 左右。更何况,大多时候,词曲作者本身也不知道这首歌到底在平台上赚了多少钱。

不过,也有一些音乐公司会从长远角度给出相对优厚的合作条件。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国内某音乐公司签约的十几位词曲作者中,在爆款歌曲的加持下,大概有 2、3 位词曲作者的年收入能达到 100 万元左右,能够从长期的版权收入中获得可观的回报。

但绝大多数词曲人而言,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面临着相对于海外更不透明的收益结构,且真正能通过音乐获得可观收益的难度更高,成为了卡在时代转型里的人。   

*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认为,这几年的爆款热歌,变少了还是更多了?

长期招聘音娱产业记者(实习 / 兼职 / 全职),不问出处,能力说话,待遇从优,详情请后台回复 " 招聘 "。

排版 | JOHNNEX

音乐先声工作室介绍

音乐先声,即专注音乐产业,先发未来之声。怀抱对文字和产业的敬畏之心,我们致力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产业案例、现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后的逻辑、规律和趋势,持续输出深度干货,争取领先行业半步。

目前,音乐先声在虎嗅、36 氪、钛媒体、界面等核心平台累计发文超 1300 篇,获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0 年度最具影响力作者,内容穿透力、行业影响力居音乐垂直领域第一位。

往期热文

   

    

    

       

   

     

     

    

       

     

     

      

     

  

   

  

- 关注我们,收获最新产业洞察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 " 在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流媒体 李沁 音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