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科社 04-02
小米汽车风波:光环下的裂缝,被击穿的信任护城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的春天,本该是小米汽车的 " 高光时刻 " ——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全年目标剑指 35 万台,不久前,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平台喜悦分享了将第 20 万辆新车钥匙交到用户手中的好消息。但一场高速公路上的爆燃事故,却让这家明星企业陷入舆论漩涡。

从智能驾驶系统失灵到电池安全争议,从飙车事件到断轴风波,小米汽车的 " 科技平权 " 叙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激进扩张与技术成熟度之间的深层矛盾,何解?

#01

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开启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 SU7 以 116km/h 的时速撞向中央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起火,车内三名女性乘客遇难。事故车辆碰撞前 2 秒,系统才发出障碍物警报,驾驶员在 1 秒内接管但未能避免悲剧。这起事故将小米的智能驾驶技术推上风口浪尖。

小米官方解释称,事故路段因施工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到路障后开始减速,但最终仍以 97km/h 的时速撞击水泥桩。而公众质疑的焦点在于:为何号称 "135km/h 时速下可刹停 " 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生效?

行业人士指出,当前 AEB 普遍存在对静态障碍物(如水马、桩桶)的识别盲区,小米 SU7 的用户手册也明确列明该限制。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故发生时车辆搭载的纯视觉感知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夜间复杂路况下表现乏力,其 BEV(鸟瞰图)感知距离仅 100 米,而 116km/h 时速下车辆每秒移动 32 米,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 3 秒。

这并非孤例。2025 年 1 月,小米因智能泊车功能缺陷召回超 3 万辆汽车;2 月,SU7 在 70km/h 时速下发生 " 断轴 " 事故,车主社交账号遭封禁。

一连串事件折射出行业通病:车企为抢占市场,将未充分验证的技术包装成 " 卖点 ",而用户教育严重滞后。正如某智驾工程师坦言:" 我从来不敢在晚上开启智驾。"

#02

小米的困境不止于技术。

2025 年 3 月,山东潍坊一名 SU7 Ultra 车主在公共道路上飙出 303km/h 的时速,远超中国高速公路 120km/h 的法定限速。尽管小米设置了新手模式(限速 140km/h)和驾驶安全保护功能,但车主仍能通过技术手段解除限制。

这也暴露了车企在性能宣传与安全管控间的矛盾:一方面,小米 SU7 Ultra 以 " 赛车级 350km/h 极速 " 作为营销噱头;另一方面,却对公共道路超速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类似问题在行业早有先例。沃尔沃自 2019 年起全球新车限速 180km/h,而德国不限速高速公路的事故率常年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小米事件再次引发 " 是否应强制电子限速 150km/h" 的讨论。但技术限制并非万能——若车企将性能参数作为竞争力核心,监管又未能建立统一标准,所谓 " 安全承诺 " 终究是空中楼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新能源车企正陷入 " 参数内卷 ":从零百加速到续航里程,从算力 TOPS 到传感器数量,这场军备竞赛让企业疲于堆砌硬件,却忽视了用户体验与安全冗余。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 84TOPS 算力的英伟达芯片,而 Ultra 版直接翻倍,但算力优势并未转化为事故中的有效决策。

资本市场对风波的反应堪称凌厉。4 月 1 日小米公布事故细节后,港股小米集团午后跳水跌逾 4%。尽管 3 月交付量同比增长迅猛,但投资者担忧事故可能冲击品牌信誉—— 30% 的 SU7 用户为 " 盲订 "(未试驾直接下单),这种基于对雷军个人崇拜的消费行为,本质上是对品牌信任的透支。

小米的挑战更具象征意义。作为 " 跨界造车 " 的标杆,其 2024 年 13.69 万辆的交付量已超额完成目标,2025 年 35 万辆的野心更彰显扩张决心。

但激进策略背后隐患重重:产能爬坡导致品控压力,2025 年 1 月的泊车功能召回便源于供应链管理漏洞;营销过度强调 " 性价比 " 与 " 科技感 ",却回避了硬件减配问题(如 30 万元车型未配备盲点辅助灯)。当用户发现 " 科技平权 " 背后是成本权衡时,反噬必然到来。

行业的集体反思或许更为紧迫。2025 年被称为 " 智驾普及元年 ",搭载高速领航功能的车型预计突破千万辆,占中国乘用车销量一半。但小米事故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车企将智驾功能作为期货销售,当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安全风险便如影随形。

#03

面对危机,雷军第一时间承诺 " 不回避 ",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并定期公布进展。但这仅是第一步,长远来看需三重变革:

1. 技术透明化

车企必须明确智驾系统的能力边界。小米 SU7 手册虽列明 AEB 限制,但用户很难在购车前充分理解。参考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要求,未来或需强制进行 " 人机共驾 " 场景测试,并在销售环节增加风险告知流程。

2. 监管精细化

针对电子限速、数据黑匣子、责任认定等争议,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例如,强制车企上传智驾系统决策日志,为事故责任划分提供依据;对解除限速行为增设法律追责条款。

3. 用户教育常态化

当某 SU7 车主母亲警告女儿 " 不能盲目相信智驾 " 却被反驳时,说明行业亟需建立系统的驾驶者培训体系。车企可通过 App 推送风险案例、在车机系统嵌入强制学习模块,甚至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 " 智驾信用分 " 制度 ······

小米汽车的风波,本质上是新能源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当 " 颠覆传统 " 的野心遭遇 " 敬畏生命 " 的底线,企业必须在速度与安全、创新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雷军说 " 小米不会回避 ",但这句承诺的分量如何体现?

我想它不仅在于妥善处理单起事故,更在于推动行业建立可持续的技术伦理。毕竟,真正的科技平权,从不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浪漫想象,而是在每一次方向盘交接中,让技术谦卑地服务于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事故 小米汽车 高速公路 智能驾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