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大地还在等待冰雪消融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的万亩茶园已悄然泛起新绿。

在北纬 26 度的黄金产茶带上,茶农指尖翻飞的采茶动作,以早于其他产区 15 至 20 天的速度叩响春天的大门。这片被《礼记》" 天时地利人和 " 智慧浸润的土地,用一杯 " 水城春 " 茶,将云贵高原的早春凝练成舌尖上的诗意。

水城与茶的缘分,可追溯至千年之前。蟠龙镇木城村的古茶树群,至今留存着 3000 余亩古茶园,其中 7 株千年古茶树如时光的见证者,诉说着 " 木城贡茶七泡留香 " 的传奇。
近段时间,茶农王元群每日清晨都要到茶山采茶——这是她守护了二十载的 " 绿色银行 ",200 余株古茶树年均为她带来万余元收入。
经检测,这些古茶树茶青水浸出物含量高达 53.58%,茶多酚含量 37.06%,造就了汤色红亮、回甘持久的独特品质。当古法制茶技艺融合现代标准,木城古树红茶与白茶正带着历史的沉香,穿越崇山峻岭走向全国市场。
若说古茶树承载着时光的厚重,那么 " 早 " 字便是水城春茶打开现代市场的金钥匙。
在龙场乡、杨梅乡的锌硒共生土壤上,每年农历正月刚过,海拔 1200 米的茶园便迎来首批采茶人。茶农温荣清晨五点挎着竹篓上山,指尖在茶垄间划出优美的弧线:" 别处的茶树还在休眠,我们的芽头已冒尖了。"
这种 " 抢早 " 的底气,源于北纬 26 度特有的地理禀赋:年均气温 15.2 ℃的温润气候,1800 毫米的年均降水,加上 1200 小时以上的年日照时长,独特的山地小气候造就了水城春茶的不凡。2024 年,全区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 4.52 亿元。
从 1998 年原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到 2012 年首款手工扁形茶 " 春意 " 面世,再到如今 10.02 万亩茶园漫山叠翠," 水城春 " 品牌二十六载的成长史,恰是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水城春茶叶有限公司杨梅加工厂负责人表示:" 我们既保留‘看青做青’的传统工艺,又引入 HACCP 质量管理体系。"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水城春茶连续斩获亚太国际茗茶金奖,跻身贵州十大绿茶品牌。当 " 有机认证 ""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等金字招牌接连收入囊中,曾经的 " 山野之味 " 已蜕变为拥有倚天剑等十余个系列产品的茶界新贵。
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棋局上,水城区下出了 " 三产融合 " 的妙着。春茶开采时节,宏景茶旅融合基地里,游客既可体验 " 一芽一叶 " 的采摘乐趣,也可在茶学堂观摩制茶技艺。茶商张先生从江苏慕名而来:" 原本只想采购春茶,却被茶文化展厅吸引,这里的茶文化值得深挖,希望签下研学游合作协议。"
这种 " 以茶为媒 " 的探索,让 10.02 万亩茶园从生产单元升级为文旅地标。而在电商直播间,身着盛装的布依族姑娘,将古树红茶冲泡出琥珀色的茶汤——屏幕那端,上海白领轻点鼠标,24 小时后便能品尝到带着高原云雾的早春滋味。
一片叶子的能量,最终要落在富民增收的天平上。在米箩镇联村党委的台账里,清晰记录着茶产业带动 3314 户 13162 人增收的轨迹。村民陈明德算起 " 茶经济 " 细账:" 春季采茶日均收入 200 元,农闲时在茶园务工月薪 3000 元,全家年收入超 6 万元。依靠这些‘金叶子’,家里盖起了新房,开上了轿车!"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深处:水城春茶业公司通过 "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 模式,将分散的古茶树资源整合运营;农技专家定期下乡传授绿色防控技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有机肥取代化肥。锌硒土壤滋养出的 " 黄金叶 ",以前 " 论斤卖 " 的茶叶,现在 " 论杯卖 ",正以高端价位走进北上广精品茶店。
" 水城春茶的‘早’,不仅是物候意义上的先发,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先行。" 这片曾因‘八山一水一分田’而深锁云雾的土地,如今借茶产业冲破藩篱—— 10.02 万亩茶园虽不足贵州茶海百分之一,却以 " 早 " 制胜,以 " 特 " 突围。
2025 年,水城区预计采摘茶青 7780 吨,其中采摘春茶 2580 吨,产值 1.806 亿元,折射出的不仅是致富的喜悦,更是乡村振兴的璀璨光谱。在这片被锌硒元素祝福的土地上,绿叶变金叶的故事,正随着每季早春的新芽,续写着新的传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编辑 王欣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