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04-03
AI复活逝者,风口上的情感牢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哈尼,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AI 复活逝者,早已是一门生意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现在,清明时节,是部分商家业务量激增的时节。

AI 复活逝者,早已是一项火爆的云业务。

如今,支付一定金额的钱,算法就能让逝者 " 复活 "。只让逝者动起来 20 元;动起来外加说话 50 元;动起来外加用逝者的原声说话 90 元。

有的一眼假,只是照片动态化;有的很逼真,因为用了 " 深度合成 " 技术;

更高档次的,则是在开源社区中,由程序员编写 AI 测试程序,经过相关语料训练后,将照片转化为能简单对话互动的 " 数字人 "。

去年 3 月初,商汤科技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 " 复活 " 了创始人汤晓鸥,其在年会上进行了一场脱口秀表演

但这些都不算是新科技了。

我们其实可以把这项业务理解为常在短视频平台刷到的聊天 AI,只不过它套上的是逝者的照片和声音。

对于 AI 复活业务的消费者来说,想还原多少逝者的风貌,就需要相应更多的资料去对 AI 进行喂养。

有媒体去年采访过 AI 复活行业从业者林志,他表示临近清明节时,"AI 复活 " 去世亲人的业务愈发火爆,最高的一天有上百个订单,日收入有两三万元,收费为 1000 元至 1 万元不等。

最初,来咨询林志的顾客基本是为了 " 复活 " 去世亲人,有些人看到成品后激动得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则认为 AI 复刻的人物不像亲人,始终无法沉浸对话。曾经有几名前来咨询的客户,就连逝者的基本信息、相关生平、人际关系和重大事件都不清楚,于是林志果断拒绝这种订单。

我们因此可以判断出,目前购买这些产品的用户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寄托哀思、思念亲人;另一种是无良分子要借助逝者的素材,炒作变现。

毕竟复活已逝的明星是足够具备商业价值的行为。因此,商家如果接到该商单,会相应抬价——让照片动起来,售价 1000 元左右,需要购买者提供照片和一段音频;若需要让视频中的人物动起来,就需要购买者除音频外,提供 10 秒以上的视频,售价为 2000 元左右。

当足具噱头的 AI 复活类视频做好了,商家还会拓展业务,帮用户代运营短视频,在相关平台上获取流量从而变现。

当一个商家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业务繁多时,便接着衍生出了 "AI 复活师 " 招生、教培等业务。

这就是如今 "AI 复活 " 这门生意大体的生态样貌。说白了,商家们在干的,就是用算法缝缝补补出一具逝者的 " 灵魂 ",不管这具 " 灵魂 " 是十元纸糊型的,还是万元全息照的,它们都可以短暂地安抚买家的情绪。

商家们也只需要在第一天缝声音、第二天捏表情、第三天编话术,第四天用邮件交货,售后方面,如果买家需要悼词,那再花一个小时去 DeepSeek 生成一些就好。

要知道,这颗星球上的逝者是会永远多于正在活着的人的,所以商家们的潜在业务巨大:

被 " 复活 " 的逝者早就不只是普罗大众们的亲属了,华夏上下五千年的老祖宗也加入了进来。这导致我们一天之内要分别被王羲之、赵孟頫、宋徽宗和李时珍等挨个骂一顿。

李时珍正在聊生椰拿铁对精力的作用,张仲景有时会和李时珍 PK

短视频平台上这些结合着历史事实,再配上情绪化表达的 " 灵魂拷问 " 式内容的突然井喷,一切缘起自今年三月的一段 "AI 复活李时珍谈养生 " 的视频——这位明代药圣在镜头前用现代网络热词调侃着 " 朋克养生 "。

于是之后便有了杜甫认为自己爱写惨诗的原因是安史之乱那三年里没 Wi-Fi;宋徽宗认为自己 " 文人当不了皇帝 " 都赖向太后选错了人。

这些视频给人的观感,大概就是擎天柱和霸天虎突然降落在《清明上河图》里。当李时珍某天对着你说 " 哥们,少熬夜 ",当王羲之点评当代人用笔写的字像是在跳广场舞时,历史和算法拧在了一起,而 "AI 复活 " 的本质也昭然若揭——古人与逝者,成了我们的新型电子宠物。

设想一下,再这么发展下去,AI 复活产业必然不会只是要 " 复活逝者 ",它背后肯定还藏着更为雄心勃勃的计划——数字 " 永生 "。今后,也许每个人都可以提前备份自己的人生,在数字世界实现生命数据的永恒留存。

二、AI 复活,复活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几年前《流浪地球 2》中提到过的 " 数字生命计划 " ——通过量子计算机对大脑进行 " 扫描-解析-重构 ",将人类意识转化为可独立运行的代码,形成具有自主思维的 " 数字灵魂 "。

可如今国内市面上的 AI 复活,技术上根本没有发展到能重现数字灵魂的阶段,而商家为了牟利,打法往往是短平快—— AI 通过学习算法,对照片、语音、文字等碎片化数据进行机械抓取与重组,就号称 " 复活 ",可这本质上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模仿罢了。

说得更直白点,这就是用算法 " 篡改 " 逝者人格后,对生命的一场二次消费。

" 现在的数字人技术,就是我们真实人的一个非常浅层、表象的一个数字映像。它和你期待的原本的那个人所能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着千差万别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如此认为。

那么,当一个买家为了寻求慰藉而得到了一位数字人逝者,他就完全可以被治愈了吗?

这个行为,不是复活,而是复制。复活是死而复生,复制是再造一个物品。

逝者已逝,复制一个空壳的意义,恐怕就只是为自己与亲属提供一个能输出情绪价值的人偶——

在电影《流浪地球 2》的结尾,刘德华所饰演的图恒宇最终通过 " 数字上载 " 的方式给了自己和女儿丫丫 " 数字生命 "。导演郭帆把这段剧情的时间点设置为了 2030 年。而在这部电影上映的一年后,科幻片的剧情便已照进现实—— 2024 年 1 月,音乐制作人包小柏用 AI" 复活 " 了女儿包容。

2021 年底,音乐制作人包小柏的女儿包容因突发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离世。包小柏一夜白头:

" 女儿走的那一刻,我觉得人生的意义荡然无存。"

2022 年底,ChatGPT 出世。包小柏找到做大模型的专业团队,耗时两年," 复活 " 了女儿包容。

数字包容有着包容的记忆库:最难忘的生日是在哪里度过的,喜欢哪项运动,爸爸的工作是什么……屏幕里的 " 她 " 都记得。

对于包小柏来说,某种意义上,女儿就像活过来了,只不过,她变成了在手机里如微信一般的存在。

尽管数字包容的声音和包容的相似度已经达到了 95%,但依旧能听出来机器声音的生硬和不自然。" 她 " 的不少回复也是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数据库,而非包容的记忆与想法。

包小柏与妻子在复活 AI 女儿的过程中,为了让数字包容更真实,要把女儿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记忆都拼命回溯,拼命还原。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再度面对这些历历在目的过往,曾整整三个月一个字也整理不出来。

包小柏修复女儿声纹的软件界面

在这个过程中,包小柏也意识到,屏幕里的,不是 " 归来的女儿 "" 人死不能复生 "。

如今,他已经拒绝再用 " 复活 " 这个词。而他也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要好好活着,才是对女儿最好的交代 "。

包小柏的转变,印证了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 · 库伯勒 · 罗丝关于人类哀伤心理的理论闭环:

罗丝在《论死亡与临终》中提出了 " 人类哀伤的五个阶段 ":

否认(假装还在,拒绝悲伤);

愤怒(对亡者指责、怨天尤人、转移指责给他人);

讨价还价(只要我多祈祷⋯⋯ ta 就能⋯⋯);

沮丧(无力回天、消沉失控);

接纳(学会放下、重新生活)。

目前,"AI 复活 " 生意的蓬勃,侧面反映出的,是人们对亲人的离世还停留在 " 否认 " 阶段。这只不过是在第二次凝视失去罢了。可算法复制的从来不是生命,而是人类面对死亡时无处安放的惶恐。

毕竟和逝者最好的联结,并不是在一块液晶屏幕上听到 "ta" 用杜比环绕声在哄你开心,而是你能否活出他希望的样子、成为他所希望你成为的人;你能否在余生中的某些时刻发现自己与逝者的某些本是隐性的精神联结变得显化——当你发现了这个时刻,这个时刻才是 "ta" 真正复活的时刻。

三、别让 AI 技术成为人类文明的禁锢

被 " 复活 " 的 AI 数字人,的确成为寄托包小柏夫妇对亡女的思念的重要工具。他的尝试,是许多失去至亲的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因为 AI 数字人的确暂时抚慰了人心,弥补了生者的遗憾。

但一体两面,AI 数字人科技,也折射出 AI 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模糊生与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的事实:

当一些商家和网友毫不尊重逝者的隐私,擅自 " 复活 " 逝者,并用短视频来谋取利益与流量的行为层出不穷时,这很难不让人担忧数字人科技就像已被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

乔任梁父亲面对儿子被 AI 复活的视频时,痛斥 " 这是在揭伤疤 ";李玟的母亲则委托律师声明称 AI 复活造成了家属心理的冲击和二次伤害。可在网络平台上的留言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粉丝们依旧在不停地与商家勾兑 AI 复活偶像的需求:

要知道,真正对逝者的纪念,是尊重逝者意愿,而非制造虚拟幻象。你完全可以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而不必对着他们的数字分身假想意淫。

这就是现如今的状况,被复活的逝者的亲属 " 感觉亲人再次被杀死 ";网民们因各类 AI 分身已无法辨别新闻视频真伪。AI 技术成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团迷雾。

于是我们在新闻里可以看到诸如 " 江西老人的赛博黄昏恋 " 与 " 香港跨国公司狼人杀 " 等比比皆是的荒诞:

2024 年 11 月,江西一位老人去到银行,称要贷款 200 万元给自己的男朋友 " 靳东 " 拍戏。我们不难想象,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屏幕里的这位假靳东能以假乱真,那么他的声音肯定已经是被算法捏得相对成熟的糖衣炮弹了,估计就连眨眼频率和土味情话可能都是精心设计过的。民警到场后,揭穿了 AI 合成 " 靳东 " 的骗局,苦口婆心劝了半天,老人才终于醒悟,放弃了打款的念头。

这就是残酷的事实:对于所有爱为颜值埋单的人来说,以前谈恋爱总是问," 你敢不敢和我结婚 ",现在你最好多问一句:" 你敢不敢把你数据库格式化以后再和我聊聊?"

2023 年初,香港跨国工程公司 Arup 香港分公司的一位员工,被邀请参加一场由总部高管发起的重要视频会议,当他看到了 CEO、CFO、CTO 等一张张熟悉的高管面孔后,随即放下了警惕,全然接受了会议的内容,散会后,其中的一位领导要求这名员工将 2 亿港元(约合 1.8 亿元人民币)分别转入 5 个账户中。5 天后,在与真正总部的沟通中,他发现,自己被骗了——自己是这场狼人杀里唯一的真人。

这就是赛博变脸时代的可怕之处——这一个个虚拟数字人居然做到了让跨国公司员工都真假难辨的地步。奉劝所有大公司员工,以后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不妨多问屏幕里的老板一句:您上个月第二周扣我绩效的理由是啥您还记得吗?

AI 复活与 AI 换脸业务,俨然已演变为了数字欺诈与数字暴力。

根据《2024 中国 AI 换脸应用白皮书》显示,2024 年,国内换脸 App 用户激增 300%,日均生成视频达 1200 万条。从明星恶搞到政要模仿,从商业广告到情色内容,AI 换脸正以失控的态势渗透进社会肌理。

AI 复活映照出人类对永恒的情感渴求,也暴露出技术至上的时代人心的傲慢,它解构着我们文明传承中对生命的敬畏。

江歌的妈妈对于 AI 复活的态度坚决

看上去,我们已经走在趋近于将数字灵魂复刻出,以及实现 " 数字永生 " 的路上了,可当技术真的为人类编织出 " 永生幻象 " 时,我们不能因此忘记该如何尊重生命。

而乔任梁的家人的愤怒,正告诉了我们 AI 技术有多无能为力,以及何为生命尊严;与此同时,如果那位被骗的江西老人发现 " 假靳东 " 骗局后,依然热爱这位偶像,那这也能说明,人类精神世界内的隐形联结,远超算法的边界。

比 " 复活 " 更重要的,是在数字永生时代重新定义生命的尊严与边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电子厂 Pro,作者:哈尼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商汤科技 林志 短视频 程序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