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联行 04-03
长三角投资趋势:招商,被置顶;稳商,硬道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招商引资,如何把握 " 快 " 与 " 慢 "?

" 快 " 是项目落地为王,企业服务至上。

" 慢 " 是深耕产业发展,培育耐心资本。

放在长三角," 快增长 " 与 " 慢功夫 " 找到了平衡点。

就招商而言,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一季度,抓项目、扩投资、拼生态,召开民企座谈会,点题了区域发展。

杭州 " 六小龙 " 出圈后,在科技领域招商引才,各地之间开启比学赶超。

首季 " 开门红 ",长三角精准招商,投资趋势如何?聚焦什么产业?有何重点动作?

内外资企业投资趋势

有人提出,稳商大于招商。

这背后,无疑透露从 " 增量扩张 " 转向 " 存量优化 "。

关于公平竞争,不少地方推出 " 招商新政 "。

上海出台招商引资 20 条;南通发布招商引资 18 条……

甚至是,部署了《2025 年招商引资工作方案》。

从经济走势看,今年开局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回升劲头。

对于项目招引来说,不单是停留在 " 只抓招商 " 的层面。

而是站在企业立场,灵活应对调整市场化投资策略。

放在长三角区域,实体企业投资有何趋势?

基于谷川招商数据中心,一季度呈现了以下特点:

1 月至 3 月企业投资现状,呈现稳步上升的递增趋势。

3 月企业投资处于峰值,占一季度项目总量 50% 左右。

由此看出,在上半年 3 月份是企业选址的高峰期之一。

正是如此,招商引资抢开局," 筛 " 出优质项目," 挖 " 出潜力企业。

从来源地看,4600 多个企业咨询选址来自长三角地区。

从意向地看,全国 4700 多个企业意向投资长三角地区。

这也印证了,长三角区域的企业投资活跃高,招商吸引力也强。

从项目类型看,厂房项目是土地项目的 3 倍多。

则说明了,由于拿地门槛较高,企业投资谨慎决策。

有的企业,当拿到了市场订单,或者入选供应商后,才会考虑找厂房进行扩产。

除此之外,再看外商投资有何变化?

今年前 2 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7574 家,同比增长 5.8%;英国、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 87.9% 和 54.7%。

但是,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处于下降趋势," 利用外资提质增效 " 被提上日程。

对于长三角来说,一方面稳住外资规模,另一方面提升引资结构。

其中,有些城市正在探索稳利润、再投资的方式,多地提高对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奖励额度。

无锡,为促进外资企业所获利润更多用于再投资,计划提高对外商利润再投资的奖励比例,奖励比例或为 2%。

上海,提出将盯住直接投资、股权投资、返程投资、利润再投资等重点领域,力争稳住外资规模和占全国的比重。

我们看到,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 " 本土化 " 的共性愈加明显。

以全球汽车减震器龙头德国威巴克为例,首次在中国生产空气悬架。

威巴克将乘用车空气弹簧的首条本地生产线落地无锡高新区,并计划打造全球空气弹簧总部基地。

不仅第一次在中国生产空气弹簧,还将在欧洲本地都应用较少的双腔空簧带来了中国。

我们看到,这家外资企业从 " 全球研发 - 本地生产 " 转向了 " 本地研发 - 全球生产 "。

在 2021 年之前,空气悬架供应链被采埃孚、威巴克等国外大供应商垄断。

随着中国造车新势力大量采用空悬,面对汽车市场的变化,这些外资企业将 " 本地化 " 是作为全球战略的核心。

过去三年间,中国市场的空悬系统渗透率、配置率快速拉升,中国厂商的市占率也不断提高。

比如,在威巴克的帮助下,小鹏 G9 成为国内首辆采用双腔空气悬架的产品,为中国本地企业配置与服务成为增加利润的一种方式。

这样看,留存利润再投资是存量外资企业增资扩产的主要形式。

再比如,总投资 1500 万美元,美国沃富润汽车研发测试中心项目落户常熟经开区。

这家企业是全球领先的减震密封材料研发制造商,在常熟将建设 6 套国际最先进的研发测试台架。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外资企业,以 " 把更多技术从中国带到全世界 ",甚至首发、首测都安排在中国。

这也说明了,没有任何地方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测试新技术,从 " 谋生产 " 转为 " 谋研发 ",见证中国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

重点项目落地苏浙皖

一季度以来,各地精准招商奔跑在 " 春天里 "。

长三角也不例外,从项目落地看产业方向的走势。

基于谷川招商数据中心显示,主要聚焦在以下产业领域:

装备制造、汽车、半导体、新材料、医疗医药、人工智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基本与苏浙皖的重点落地项目吻合。

先看江苏,今年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1%。

值得注意的是,受 AI 算力建设加速驱动,服务器组件、高速光模块等产品市场需求带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上升 16%。

其中,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电声器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15.5%、14.1%、15.6%、9%。

前不久,中科可控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化项目在苏州昆山开工。

作为国内信创工程的领军企业,中科可控在昆山打造了年产能 50 万台服务器的整机制造项目,实现年产值 160 亿元。

该项目建成后,基于海光芯片的整机年产能从 50 万台提升至 100 万台,配套板卡超过三千万片。

不仅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还将有效增强产业链的整体自主安全水平。

拿常熟经开区来说,新能源温控测试设备及氢储能系统总部项目签约,又一个 " 专精特新 " 总部项目落户。

该项目的产品,在锂电温控检测设备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企业与园区内英特模、安迪检测等相关检验检测企业展开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

紧接着,奥地利悠声 & 台湾启弘 MEMS 扬声器项目和华翔集团汽车中控系统项目同日落户的双喜临门。

还在新一代声光电材料新赛道取得突破,南智芯材项目从签约到建成投产仅用时 18 个月。从首片材料下线到万片交付仅用时一年,充分展现了 " 常熟速度 "。

再看浙江,1-2 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13.2%、12.8% 和 12.3%。

前段时间,总投资 5 亿元光伏项目落户杭州。

众能光电拟在钱塘区构建完整的钙钛矿光伏产业链,通过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相连的新质产业生态系统,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 15 亿元。

还有,总投资 50 亿元,朴烯晶聚烯烃特种材料项目落户舟山。

企业计划分期投建高分子量聚乙烯特种材料、超高纯聚乙烯蜡、乙烯 - 乙烯醇共聚物等三条产线。

不止如此,浙江一直坚持 " 大商 "、" 小商 " 一起招,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精准对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基本上,涉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学研合作等项目,大多数布局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面临新情况、新机遇,还制定了《关于深化服务理念 创新招商服务的若干举措》,用于更好地加强招商服务。

在杭州,每个月都会邀请院士专家给干部们讲课,讲授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知识;还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去金融机构、企业、工厂考察调研,掌握最真实的产业信息。

这也不难解释,今年杭州 " 六小龙 " 出圈,让全国各地都在思考和学习杭州招商引资的模式和经验。

招商服务 1.0 版本,只是有个场地,有一个机制,有一个人坐在窗口,可能全国各地来学,马上就学走了。

杭州推进政务增值化服务改革试点,已经到了 2.0 版本,各地也不一定能学走。

主要是,浙江干部针对产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不断接触项目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问题,不断地去克服这些问题,找到好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个核心在于人。

最后,看安徽。

今年 1-2 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1%,其中制造业增长 11.7%。

比如,汽车制造业增长 35.9%,电子信息业增长 19.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9.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9.1%。

其中,安徽汽车产量 44.48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 23.43 万辆,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

全国 " 双第一 " 说明,安徽依托创新能力、产业生态,已在 " 上半场 " 的电动化进程中取得了领先的身位优势。

摊开安徽汽车产业地图,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 7 家整车企业。

目前,拥有 2800 家零部件厂商,动力电池产能达 150GWh,可装备 300 万辆电动车,形成 " 合肥—芜湖 " 双核联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的局面。

根据安徽 " 十四五 " 汽车产业规划,到 2025 年,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过 1 万亿元,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 300 万辆。

智能化的下半场,核心产业链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半导体、算力、大模型、算法、声学、传感器以及视觉系统为重要支撑,以固态、钠离子、氢能源等先进电池技术为方向的新阶段。

前几天,总投资约 45 亿元,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新美材料 · 新站光学功能膜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这个项目,将弥补国内显示产业的偏光片上游关键原材料短板,与本地区新型显示产业项目形成极强的产业协同效应。

安徽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超 20%,早在 2022 年产值就突破 4900 亿元,汇聚海螺、铜陵有色等世界 500 强企业及 32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首创柔性可折叠玻璃、嫦娥钢等尖端成果。

去年,还强化 " 双招双引 ",全力打造皖北新材料产业集群,已拥有中建材玻璃院、丰原集团、昊源化工、佳力奇等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放眼安徽,不少项目投产后打破上下游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真正实现关键材料的 " 中国制造 "。

稳商与招商同样重要

安商、稳商、留商,是最好的招商引资。

还有人,这样描述现状:

流失一家成熟企业的隐性成本,远超引入十家新企业的显性收益。

正是杭州 " 六小龙 " 被看见,成为地方营商环境的最佳宣传片。

越来越多地方,更重视营商环境的重要性。有的城市,喊出 " 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 " 的口号。

意向长三角投资的企业,不是看重多少产业扶持,而是有成本更低廉的原料和资源,有效率更高的行政审批环境,以及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在招商引资中,企业归根结底看重的仍是地方生态环境。

当不少地方都在反思,为什么 " 六小龙 " 出现在杭州?

我们看到,出发点可能有所差异,但落脚点都是一致的——千方百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一位杭州的招商负责人,提到了:

" 服务不是说我坐在那儿,我是个审批窗口。一定是直接和企业面对面,让他们能够直接找到我这个人 "。

在杭州钱塘区,招商引资工作流程一直是这样的:

每一个项目对接,企业就直接见到了项目前端、推进和服务的对接人。他们会当即拉微信群,后续企业有什么问题直接在群里咨询,谁负责就直接认领。

对于招商引资来说,项目怎样是眼睛去研判的,但一个项目来了,怎样接住、接好,这个才是最难的。

换位思考,企业是不希望碰到不专业、不做前期工作的对接人。

放在长三角区域,各地方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通常不做营商环境的 " 推销 ",而是直接就企业的诉求展开讨论。

这好比,把自己的脚放在企业的鞋里。站在企业角度去思考,落地之后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接下来可能会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无论是稳商还是留商,先企业一步看到问题,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解决问题。

实际上,稳商与招商同样重要。

这背后,营商环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底色;也是一块最显眼的投资招牌,影响甚至决定了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方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长三角 招商引资 外资 上海 南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