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童正在海南,忙着乘风破浪。
爱怀旧的我们却跑到了金山寺,复刻着许仙与白娘子的生离死别。
当年的我们或许并不十分懂得千年等一回的爱情,直到水漫金山的悲壮出现时,白蛇和人类的故事,便深深地烙印下了痕迹。
所以很多年后,有朋友说,除了去杭州看西湖烟雨。
那 " 金山 " 啊,此生也必须要去 " 闯 " 一次。
| 金山寺同款剧照打卡,有人是 " 许仙 ",有人是 " 小青 ",有人演 " 白娘子 "。截图 by 小红书。
| 秋天的金山寺
古朴庄严的金山寺,秋天最美。其次是春天,再是夏天、冬天。
而 镇江,这座江南小城,更要美在春天。
很多人会因为金山寺来到镇江,但不一定真正了解过它。
| 镇江南山。图 by 小红书博主 @Keywayi_WSF
毕竟,在江苏十三太保里,
镇江别看祖上高调辉煌过,现在几乎被淹没在了苏南各大名城的光环里。
左边是南京,北边是扬州,与泰州隔江相望,
就连隔壁的常州,和隔壁的隔壁的无锡,都要比它有存在感的多。
就更不用提,在苏州、徐州面前了。
" 或许只有在高三联考时,苏锡常三位才会想起镇江来吧。"
作为江苏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
镇江有着 " 小而美 " 的格调,和荡气回肠的江南风骨名篇。
只是《白蛇传》里,留下了浓墨重彩吗,当然不。
| 镇江金山寺。图 by 视觉中国
王安石在这遥望故乡,写下千古名句,
周瑜和孙权在这里「赔了夫人又折兵」,
辛弃疾在这里登高怀古,留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论古,一条老街走过了唐宋元明清五代,跨越上千年。
再回头望向镇江,于江南之中,还有这独一份的醋意。
| 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图 by 视觉中国
四月,仍是江南好时节。
下过扬州,再继续南下,看看镇江吧。
中国醋都,美得令人吃醋
2020 年,镇江获得了一个称号 " 中国醋都 "。
这个奖,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颁发的。
尽管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在这个赛道里以 " 谁更牛 ",早就被人们争了多年。
一个是称得上 " 天下第一醋 " 的老大哥,一个是小而美的 " 中国醋都 "。
其实爱吃醋的朋友一定知道,没有必要非得争个高低。
多无聊啊,快乐吃醋,不好吗。
山西陈醋是北方经过 600 年历史沉淀的一壶醇香烈酒,
悠悠岁月醇醋香。
而镇江的香醋,关键在一个 " 香 " 字。
以糯米为主料,辅以香醋大曲,经过漫长的发酵转化而来。
是吴侬软语氤氲出的,一杯值得细细品味的回甘小酌。
| 镇江南山。图 by 小红书博主 @Keywayi_WSF
中国醋都的实力,在这份 " 回甘 " 中大展拳脚。
要知道镇江香醋的品牌价值,仅次于茅台。
寻醋而来的朋友们,一口汤包,一碟醋,是怎么都绕不过这特有的镇江味了。
一如这江南小城,秀美、温婉的一面中,有的是满城醇香。
都说酒醉人,但百千年来,到了镇江的文人墨客,多少被这一份江南香醋沉醉。
| 镇江寺庙。图 by 小红书博主 @散步学家 Felix
900 多年前,王安石在第二次拜相进京途中,途径镇江,留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自此 100 年后,辛弃疾来到了这里。
望的是同一片山水,但他比王安石的归乡之情,更多了一丝心怀家国天下的愁绪。
登高望远,渴望收复山河,辛弃疾对着这江南江河,一吐真情。
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随便翻历史的一页,你会发现,镇江所辖的县市全都被评为 " 中华诗词之乡 " 不是没有道理。
仅仅是《全唐诗》中,描写或提到镇江的诗,就有 1000 多首。
用今天咱们的话说,是背都背不完啊。
骆宾王赞招隐寺「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孟浩然登万岁楼叹「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时写下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涉被流放时与鹤林寺僧闲聊后解开了苦闷的心结,豁然开朗的他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龚自珍登宝塔山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时候怀揣着想象背书,
长大后过镇江,将这长江滚滚下,不失柔美的江南尽揽之余,
才懂得了那些遥远的心声,欢喜的、忧愁的,期盼着、沉醉着。
| 镇江南山。图 by 小红书博主 @Keywayi_WSF
诗歌,给镇江镀上了一层江南的朦胧意象美。
故事,让镇江多了一些展开想象的趣味。
| 镇江寺庙。图 by 小红书博主 @散步学家 Felix
随便说几个吧。
除了许仙在这开医馆和人尽皆知的水漫金山,
还有刘备在甘露寺招亲,为诸葛亮三气周瑜做铺垫;
董永在槐荫村遇见七仙女,成就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曾长住京口的刘勰,写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
沈括在这完成了《梦溪笔谈》。
还有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故居。
她曾在镇江生活了将近 40 年,把中文称为 " 第一语言 ",把镇江称为 " 中国故乡 "。
| 镇江。图 by 小红书博主 @散步学家 Felix
所以你看,其实我们和镇江这个看似陌生的江南小城,早就很熟很熟了。
这是一座不去没感觉,去了一定会让人 " 吃醋 " 的城市。
不仅是面里加香醋,而是美得令人吃醋。
江苏前任省会,
坐拥「天下第一江山」。
建寺 1600 多年的金山寺,到了秋天,黄墙院下落叶飘;
建寺 1800 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院 2000 余年的茅山道院,都是很有名得佛教、道教寺院;
焦山的碑林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作品。
而镇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000 年前。
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最早的建置,为公元前 1005 年周康王封侯的宜国。
古时镇江除了「京口」,还有「润州」这个有点可爱的别称。
毕竟那个时候,能够站在京杭大运河和长江这两大交通运输大动脉的交叉口,
可谓真真是老天赏饭吃。
除了是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镇江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因位置特殊,自古兵家必争。东吴孙权以镇江为治所,在此筑 " 铁瓮城 "。
历史上,还有大批中原移民南下逃生,落脚镇江。
让镇江比起苏南其他江南城,多了一些北方气魄。
所以也有人说,镇江才是那个 " 最不江南的江南城 "。
| 南朝梁武帝萧衍登临北固山,面对壮观的景色,写下 " 天下第一江山 " 六字。图 / 视觉中国
比如,镇江人的说话腔调,属于江淮方言,但又保留了吴语区的调子。
甚至不少老镇江人认为,自己说的就是加速版的北方官话。
近现代,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镇江还几度靠着硬实力,多次被选为江苏省会。
从辉煌一时的省会,到如今江苏最低调的小城之一。
于镇江而言,风云都随着长江的浪远去,而这些是时间的流沙带不走的。
就像,古往今来的人们,给山们,编的故事。
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京口三山,分别是焦山、金山、北固山。
长江边,三山依次排开,来了镇江始终绕不开。
虽不以宏伟奇特取胜,但,胜在故事多啊。
金山里头,有个金山寺,开头提到的白素贞水漫金山救许仙,法海的修行地,都在这座寺庙。
实际上,法海呢,在金山寺真有其原型,也就是金山的开山祖师,著名高僧。
传说中,他在此建寺,发现了大量金银财宝,上报皇帝,皇帝干脆赏给法海,让他好好建寺。
上了金山,就能左顾右盼。
右边,是如龟的焦山,左边是北固山。
在金山顶远眺,焦山如桃花岛一样,烟雾水汽缭绕中若隐若现。
有人说,焦山之顶,看长江才是最美。
比起金山寺的金光熠熠,定慧寺则藏匿着一种隐士之美,是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啊。
其实整个焦山,都带着隐士避尘的况味。
这儿有座瘗鹤铭,摩崖石刻。
石刻上,所写,就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
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肃然起敬。
焦山的石碑书法,可远远不止于此,或名人大家的大作,或隐士的日常之作。
成就了镇江这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
到了镇江,还有个地方,一定不要错过。
西津渡。
位于镇江西边的云台山麓。
素有 " 吴楚要津,七省粮道,漕运咽喉 " 之称。
古时,西津渡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了汹涌的海潮,是优质的天然港湾。
且并与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南北相对,江南运河入江的 " 江口之地 "。
当年南迁的北方流民,就有一大半是从这里登岸的。
古时热闹非凡的江边小镇,如今,成为了镇江的一张文化名片。
千米长的街区,浓缩的是镇江千年的历史,
也就此成为了镇江文化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和最完好的地方。
| 镇江西津渡。图 by 小红书博主 @散步学家 Felix
在某平台看到一个评论:
" 如果不是乌镇有一个木心美术馆,一定把我心里的江南第一古镇,送给西津渡。"
它虽不如乌镇、西塘、南浔那样更为人所知,但西津渡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色。
李白、孟浩然曾在此候船待渡。当年王安石应召赴京,也是从西津渡扬舟北去。
到此,三山一渡,将镇江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都一一勾勒了出来。
镇江的老人们讲,他们小时候游泳横渡长江。
会采一捆草药,顺流游回来,到菜场卖了钱立马去买一件 " 的确良衬衣 "。
穿在身上特别凉快,可以 " 嘚瑟 " 一整个夏天。
春去冬来,长江边,西津渡的人们,都这样过完了一个又一个夏。
自然,镇江还有其他地方,值得一去。
浅浅推荐一下——
比如赛珍珠故居、镇江博物馆、旧租界英国领事馆,道教圣地茅山、南山等。
| 镇江南山的小猫。图 by 小红书博主 @Keywayi_WSF
以香醋镇江南,
论吃,镇江人可不含糊。
到江南,逃不开一个字,吃。
在镇江香醋日日浸染的镇江人餐桌上,南北风味,兼具。
好比这个时节,最能代表镇江时令味的,
一定是这道刀鱼馄饨,再配上一块镇江肴肉。
清明节前的刀鱼,那叫一个鲜。
被誉为 " 长江三鲜 " 之一,身披银色鳞片,身型似刀,肉质细腻软嫩,异常鲜美。
即便满身是刺,江南的人们也不舍得放过这道鲜,直接做成馄饨。
打个饱嗝啊,空气里都是鲜味。
缺点就是,季节很短。
" 清明前骨软如绵,清明后骨硬如铁。"
错过一季,必须等上一年。
别伤心,咱来吃点别的。
锅盖面,是每个到镇江的人都得来上一碗的,
和苏式面、扬州面可不一样。
煮面的大铁锅上浮着一个小小的木制锅盖,如同加了魔法。
就连镇江人自己或许也说不出,为什么有了锅盖,煮出的面就耐嚼有劲。
再淋上花式浇头,那口味独树一帜。
全国别地儿,再也找不出第二碗。
他们只坚信早餐一碗锅盖面,有了锅盖有好面。
所以,这江南面食的升级版来了,还被称作 " 江南最特别的一碗面 "。
其他也不赖,像是伊面、东乡长鱼汤面、南乡干拌面。
不过,最能代表镇江面点技艺的,得是白汤大面。
一把刀切面,一碗白汤,一份浇头,看着简单,吃上了,才能品出其中的敲门。
奶白的汤汁是用鲫鱼、猪筒子骨和前蹄汤一同熬制的。
旺火熬两个多小时,待汤浓至乳白色,汤冷却,滴在桌面上能结成冻滴。
一碗白汤面,代表的是镇江市井文化和码头文化的交织。
谁说江南,只有细雨化风的柔。
吃面,还不算镇江人的重头戏。
来自镇江东乡的羊肉,在镇江人手中,演化出了上百种吃法。
烧烂后,拆骨做成羊肉糕,或红烧,或煮汤。
羊血用来煮面羊、肝羊心爆炒,特别过瘾。
到了茅山脚下,应该是没人能走出这道 " 老鹅阵 "。
一只只茅山老鹅,
腌上三天、卤上三天、晒上三天,就有了茅山风干老鹅。
风干老鹅或蒸、或炖汤,都不错。
镇江的鹅肠火锅,也非常值得一试,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来镇江不吃佬土鹅肠火锅,就等于没吃锅盖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