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办的发布会上,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设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震撼业界的姿态推出了 " 天演 " 系列七款人形机器人。这个成立仅 4 个月的研究机构,不仅打破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单次发布数量纪录,更首次构建起覆盖双足、轮式、四足、履带式等多形态的完整产品矩阵。
图片来源:优艾智合
在半导体制造车间里,轮式人形机器人 " 巡霄 " 正以每小时 5 公里的速度穿梭于设备丛林,其搭载的视觉传感器能精确识别 0.5 毫米的晶圆盒偏移。这种源自优艾智合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积淀,使得该机器人已在中芯国际 Sub-FAB 车间实现每周 168 小时连续作业,将运维效率提升 40%。而在能源行业配电间场景中,其搭载的多模态传感系统可同时监测温度、振动、气体浓度等 12 项参数,实现异常工况的秒级响应。
" 一脑多态 " 技术体系
支撑七款机器人协同运作的核心,是研究团队首创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架构。这套系统采用 " 多模态通用基座大模型 + 端侧具身模型 " 的混合架构,通过 "Data Ocean" 海量专家数据集训练,实现了对复杂工业场景的深度理解。
基座大模型融合了 VLM(视觉语言模型)和 MoE(混合专家)技术,在处理配电间巡检任务时,能同时解析设备运行噪音、红外热成像、环境参数等异构数据。当接收到 " 检查 3 号变压器运行状态 " 指令时,系统能在 300 毫秒内完成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操作执行的全链路决策。
端侧部署的 MAIC(Mobile AI Comprehension)系统更显技术突破性。这个集强化学习、模仿学习、深度学习于一体的 " 机器人大脑 ",使机器人具备视觉语义感知与行为推理双重能力。在半导体车间场景中,MAIC 可同时控制 14 个关节模块,实现晶圆盒 ± 0.1 毫米的抓取精度,配合多模态传感融合技术,使机器人能适应从 -20 ℃洁净室到 60 ℃配电间的极端环境切换。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范式
这家估值破百亿的机器人企业,其发展轨迹堪称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创始人张朝辉博士作为西安交大机器人学专业培养的顶尖人才,带领团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其主导研发的复合协作 O 系列机器人,通过机械臂、视觉、夹爪的模块化组合,创造性地解决了晶圆盒无人化转运难题,单机可抓取 8 个晶圆盒,为台积电等客户节省 30% 的物料流转时间。
在商业策略上,合伙人郑昊提出的 " 场景驱动、技术闭环 " 理念成效显著。通过深度绑定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优艾智合构建起场景 know-how 与技术研发的双向飞轮。其开发的智能除尘机器人已应用于全国 78 个公交维保中心,处理效率达传统人工的 6 倍,更将业务延伸至货运、能源等场景。
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战略布局
截至 2025 年,优艾智合已完成 9 轮累计超 20 亿元融资,最新 C 轮 14 亿元战略融资创下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单笔融资纪录。这背后是其构建的独特商业模式:通过 " 解决方案 + 服务订阅 " 模式,在半导体领域实现设备销售与运维服务的收入闭环;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单客户年均服务订阅金额可达 300 万元。
资本加持下,企业正加速全球布局。目前已在深圳、合肥、湖州建立智能制造基地,苏州设立销服中心,东京子公司则负责亚太市场拓展。其产品已出口至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 300 家头部客户,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半导体巨头。
定义人机协作新范式
在优艾智合的技术蓝图里,人形机器人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替代工具。张朝辉博士强调:" 我们的机器人设计哲学是能力延伸而非岗位取代。" 在半导体车间,机器人负责 3D 环境下的精准物料转运;在配电间,它们承担高危环境下的设备操作;在公交维保中心,则解决粉尘污染等职业健康难题。
这种 " 人机互补 " 理念正催生新的生产范式。某半导体客户的数据显示,引入机器人后,工程师可将 70% 工作时间转向工艺优化,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 15%。而在能源行业,机器人将巡检数据实时接入知识图谱,使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92%。
通向未来的技术拼图
随着七款机器人的发布,优艾智合正在构建完整的具身智能技术生态。从 "Data Ocean" 数据湖到 MAIC 决策系统,从模块化关节设计到多模态传感网络,每个技术模块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实现机器人在开放场景下的自主进化能力。
在最近的测试中," 天演 " 系列机器人已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迁移学习能力。某款双足机器人在掌握配电间巡检技能后,仅用 48 小时就适配了数据中心的运维需求。这种快速场景迁移能力,正是源于其 " 一脑多态 " 架构的底层设计。站在估值百亿的新起点,这家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智能制造的可能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