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Web3 产业加速洗牌之际,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 2025 香港 Web3 嘉年华开幕式上,释放出重磅政策信号。这位主导香港金融科技战略布局的核心人物,首次系统性披露了特区政府构建 " 数字金融新生态 " 的顶层设计蓝图,标志着香港在国际虚拟资产领域的竞争中进入 2.0 阶段。
一、政策迭代背后的战略升维
陈茂波透露的第二份《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监管框架白皮书》,绝非简单的政策修补,而是基于过去 18 个月实践经验的战略升级。相较于 2023 年侧重投资者保护的首份声明,新政策聚焦三大战略支点:
1. 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引擎
拟推出的 " 链上 + 链下 " 双轨并行方案,将允许持牌银行通过私有链接入央行数字货币(CBDC)结算系统。渣打银行内部测试显示,该模式可使跨境贸易融资效率提升 70%,结算成本降低 45%。
2. 实体经济赋能工程
重点布局三个万亿级赛道:碳排放权数字化交易平台年内启动试运行;供应链金融领域将引入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机制;艺术品版权确权系统计划对接国际拍卖行数据网络。
3. 技术标准话语权争夺
金管局与数码港联合成立的 " 分布式账本技术研究院 " 已孵化出全球首个符合 ISO 标准的代币化黄金产品,该系统采用分层共识机制,TPS 突破 10 万次的同时保持小于 0.5 秒的最终性确认。
二、稳定币立法的技术攻坚
备受关注的稳定币法案草案披露了创新监管框架:
• 分级持牌制度:设立 1 亿美元、5 亿美元、20 亿美元三级净资本门槛
• 穿透式托管体系:要求冷热钱包分离存储,私钥管理引入生物识别 + 多重签名
• 实时风险监测:运用 AI 算法对链上大额转账进行反洗钱画像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立法草案特别设立 " 沙盒加速器 ",允许合规机构在限定场景下测试新型稳定币机制。亚洲数字银行已获准开展与港元挂钩的算法稳定币试点,初期规模控制在 2 亿美元以内。
三、产业生态重构进行时
随着监管框架明晰,香港虚拟资产市场呈现三大裂变:
1. 传统金融机构加速进场:中银香港、恒生银行相继设立数字资产托管部门,年内将推出面向高净值客户的比特币现货 ETF;
2. 合规科技企业爆发增长:已有 17 家本土初创企业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的 VASP 牌照,其中半数专注于合规即服务(RegTech as a Service);
3. 人才争夺白热化:特区政府推出的 " 数字金融人才计划 ",计划三年内培养 5000 名具备区块链知识的注册会计师和特许金融分析师。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前景光明,业界专家指出需警惕三重风险: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引发的稳定币赎回潮、跨国监管套利带来的合规挑战、以及量子计算对加密算法的潜在威胁。对此,陈茂波强调将建立 " 监管沙盒 + 压力测试 + 保险托底 " 的三维风控体系,香港保险业联会为此特别开发了针对数字资产保管风险的专项险种。
在这场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全球竞赛中,香港正以其独特的 " 监管沙盒 + 国际资本 + 法制基础 " 组合优势,试图在合规与创新间找到黄金平衡点。正如陈茂波在闭幕演讲中所言:" 我们不仅要成为规则的遵守者,更要努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这座东方之珠能否借 Web3 东风重振国际金融中心荣光,全球市场正拭目以待。
注:文中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于网络
编 | Black 审 | 林蛋壳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