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一季度 A 股、港股 IPO 市场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
其中,A 股市场 IPO 发行数量为 27 家,较 2024 年四季度下降 6 家;IPO 募资规模为 165.8 亿元,较 2024 年四季度下降 19.90%。
港股市场共有 15 只新股上市,IPO 募资 182 亿港元(23 亿美元),创下自 2021 年以来新高。
此外,赴美中概股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数据显示,一季度共有 23 家中国公司成功赴美上市,除一家在美交所上市外,其余均在纳斯达克,募资总额接近 3 亿美元。
A 股:27 只新股募资总额 165.8 亿元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A 股市场共有 5405 家上市公司,较 2024 年末增加 22 家公司。总市值约 95.84 万亿元,较 2024 年末上升 2.0%。
一季度,A 股市场 IPO 发行数量为 27 家,较 2024 年四季度下降 6 家;IPO 募资规模为 165.8 亿元,较 2024 年四季度下降 19.90%。
从行业分布看,27 家公司中,来自电气设备、汽车与零配件、硬件设备行业的公司均为 4 家,数量居首;来自机械、化工、企业服务行业的公司均为 3 家。
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浙江的公司共有 8 家,数量居首;来自广东、江苏的公司分别有 5 家、4 家。
从募资金额看,开发科技 IPO 募资规模居首,为 11.69 亿元;此外,兴福电子、汉朔科技、恒鑫生活、永杰新材的 IPO 募资规模均超 10 亿元。
开发科技于 2025 年 3 月 28 日在北交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电、水、气表等智能计量终端以及 AMI 系统软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北交所设立以来规模最大的 IPO 项目,意味着新一代北交所 " 募资王 " 诞生。
此前,仅贝特瑞首发募集资金超过 10 亿元。不过,贝特瑞首发募资发生于北交所开市之前,其于 2020 年 7 月通过挂牌精选层募集资金总额 16.72 亿元,后平移至北交所上市。
北交所开市以来首发募资规模最大的是 2023 年 3 月 23 日上市的安达科技,首发募资规模为 6.50 亿元。
在行业人士看来,开发科技此次募资规模远超北交所此前记录,甚至逼近部分沪深交易所企业水平,打破了市场对北交所 " 仅限小微融资 " 的固有印象。随着政策持续加码、流动性改善预期增强,北交所有望成为培育 " 硬科技 " 企业的新沃土。
兴福电子、汉朔科技分别位居科创板、创业板募资榜首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末,共有 586 家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以网上打新日期统计,2025 年一季度科创板共成功发行 4 只个股,与 2024 年一季度持平,较去年四季度 6 只环比下降 33.3%。
从融资金额看,一季度科创板公司 IPO 合计融资 29.64 亿,同比下降 27.23%。其中,1 家 IPO 融资超过 10 亿元,2 家融资在 5 亿 ~10 亿元之间,1 家融资在 5 亿元以内。
其中,兴福电子以 IPO 融资 11.68 亿元居首,海博思创、思看科技和胜科纳米融资分别为 8.61 亿元、5.69 亿元和 3.66 亿元。
兴福电子是国内最早从事湿电子化学品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产品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1 月 22 日,兴福电子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 2025 年湖北省第一家上市的企业。
3 月 31 日,兴福电子发布 2024 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37 亿元,同比增长 29.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59 亿元,同比增长 28.61%。
2025 年一季度末,创业板共有 1377 家公司上市交易。以网上打新日期统计,2025 年一季度创业板成功发行 12 只个股,较 2024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33.3%,较去年四季度环比下降 7.69%,发行连续三个季度在 10 家以上。
从融资金额看,一季度创业板公司 IPO 合计融资 68.58 亿元,同比增长 20.34%。其中 2 家 IPO 融资超过 10 亿元,其余融资均在 10 亿元以内,占比达 83.3%。
其中,汉朔科技以 11.62 亿元领先,恒鑫生活、弘景光电、毓恬冠佳、矽电股份 4 家融资规模均在 5 亿元以上。
汉朔科技是一家以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围绕零售门店数字化领域,构建了以电子价签系统、SaaS 云平台服务等软硬件产品及服务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拟对 IPO 募投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进行调整。调整前合计金额约 11.82 亿元,调整后合计金额约 10.23 亿元。
港股 IPO 市场 " 狂飙 "," 雪王 " 一骑绝尘
数据显示,港股市场在 2025 年一季度 IPO 募资 182 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狂飙近 300%,创下自 2021 年以来新高。募资额排名为全球第 4,碾压新加坡,直追纽交所及东京证券交易所。
2025 年一季度,港股共有 17 只新股上市,其中 15 家通过 IPO 上市,1 家通过借壳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还有 1 家是从 GEM(创业板)转至主板上市,其中通过 IPO 上市的 15 家港股上市公司。
一季度,IPO 募资金额最高的公司是蜜雪冰城,募集金额为 39.73 亿港元;赤峰黄金和南山铝业国际分别以 28.22 亿港元和 23.47 亿港元的募集金额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前十大 IPO 项目共募集 171.14 亿港元,占全部 IPO 募资总额的 93.96%。
3 月 18 日,蜜雪冰城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涨超 30%,市值一度冲破 1000 亿港元。此次 IPO,蜜雪冰城缔造了港股历史性一幕——获超 5258 倍认购,约 1.82 万亿港元认购金额,超过 2021 年上市前收获 1.26 万亿港元的快手,创下港股史上最大规模的认购纪录,是名副其实的 " 冻资王 "。
德勤预测,2025 年中国香港将有 80 只新股上市,募资额在 1300 亿至 1500 亿港元之间,新股主要来自 A 股上市公司、内地龙头企业、中概股、中东及东盟国家公司等。
除了 IPO 以外,一季度港股再融资募资额达 1123 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 437.26%。再融资项目数量为 107 起,较去年同期的 94 起增长 13.83%。其中,再融资募集金额最高的企业是比亚迪股份,募资金额达 435.09 亿港元,占 2025 年一季度再融资总规模的 38.73%。
亚盛医药问鼎中概股 " 吸金王 "
2025 年第一季度,赴美中概股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公开数据显示,共有 23 家中国公司成功赴美上市,募资总额接近 3 亿美元。
从地域分布来看,浙江有 4 家公司上市,成为本季度的 " 上市重镇 "。此外,江苏、福建、吉林和广东等地也有公司上市。
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制造和动物疫苗等传统行业占据了较大比例,生物医药、智能停车和网络设计交易等新兴行业也在本季度崭露头角。
从募资规模来看,亚盛医药以 1.26 亿美元的募资额遥遥领先,成为本季度的 " 吸金王 "。其发行价格高达 17.25 美元,发行数量为 732.5 万股,显示出市场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1 月 24 日,亚盛医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不仅成为 2025 年美股上市的首家生物医药公司,还成为继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再鼎医药后的第 4 家在港美两地上市的中国药企。
在此次上市募资中,亚盛医药表示将资金用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进耐立克的临床开发,用于 APG-2575 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商业化工作和推进海外临床,以及用于资助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