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破 · 地狱》的流媒体加长版上线,我趁着周末重看了一遍。原本是想回味导演对人性挣扎的细腻刻画,结果手贱点开豆瓣的讨论区,发现最热闹的帖子居然是个姑娘在骂男主角黄子华长得丑。
她原话是这么说的:" 满脸褶子男,还有一群人说帅,无语, 不能换演技好又帅的吗?"
后面跟了两百条回复,有人骂她肤浅,有人劝她尊重演员,她倒好,理直气壮地回怼:" 我就是爱看帅哥怎么了?电影不养眼还拍给谁看?"
这种论调是不是很耳熟?某些人一边痛批影视剧里的 " 白幼瘦 " 女性角色媚男,恨不得把导演编剧挂上耻辱柱;另一边却对男演员的外表指手画脚,仿佛银幕上的每个男人都该是她们私人订制的芭比娃娃。
这种双标就像走进自助餐厅,自己端着盘子专挑牛排龙虾,却指着隔壁桌吃素的人骂 " 虚伪 "。
为什么她们对男女角色的审美标准如此割裂?答案就藏在她们的生存状态里。
现实中得不到异性青睐的人,往往会在虚构作品里寻求代偿——自己不是白幼瘦,就污名化这类审美;现实中遇不到帅哥,就要求虚构世界必须塞满美男。
这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定他人的价值,来合理化自身的匮乏。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这类人混淆了 " 个人偏好 " 与 " 公共标准 "。你可以私下偏爱某类长相,但无权要求公共作品必须迎合你的口味。
当她们在评论区狂敲键盘时,本质是在绑架创作自由——用个体欲望裹挟集体审美,用情绪宣泄替代理性讨论。
这种行为的底层逻辑,与她们所批判的 " 男性凝视 " 并无二致,都是将自我欲望强加于他者的霸权思维。
更荒诞的是,她们对男演员的辱骂往往夹杂着人身攻击。" 丑 "" 油腻 "" 恶心 " 这类词汇高频出现,却从不见她们用同等标准审判女演员。
这种选择性苛刻暴露了双重标准:女性角色必须摆脱男性审美,但男性角色必须臣服于女性审美。
当权力关系反转时,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剧本瞬间调换,唯独 " 审判他人 " 的快感永恒不变。
这种现象背后还暗含社会认知的错位。某些人将影视作品视为情感代餐,企图用虚构角色填补现实缺憾。这种心态如同把电影院当成心理诊所,指望银幕上的完美形象治愈自己的孤独。
可现实是,越是沉迷于虚幻的完美,越会加剧对现实的不满。当她们对着黄子华的照片嗤之以鼻时,真正厌恶的或许不是他的皱纹,而是镜子中那个平凡的自己。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审判逻辑正在侵蚀公共讨论的底线。当一个人可以仅凭外貌就否定演员的全部价值,下一步就会用同样标准践踏编剧、导演甚至普通观众。
讨论区的骂战从来不是关于审美的争论,而是话语权的争夺:谁能用更大的声量压制对方,谁就能定义什么是 " 正确 "。
这种暴力逻辑最终会反噬所有人——今天她们能骂黄子华丑,明天就会有人说你喜欢的演员不够 " 政治正确 "。
那些叫嚣着换掉黄子华的人,或许从未意识到一个悖论:她们越是要求男性角色完美,就越会助长对女性的物化。
当市场发现 " 满足女性审美 " 能带来流量,资本就会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男偶像,而这些偶像的存在又会反过来强化 " 女性必须精致 " 的刻板印象。这场闹剧没有赢家,只有一群人在欲望的迷宫里互相撕咬。
最后的真相很残酷:这类人从未真正理解什么是平等。她们要的不是消除偏见,而是将偏见的天平向自己倾斜;她们批判 " 媚男 " 时义正词严,却对 " 媚女 " 的暴行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正义的本质,是用一种霸权取代另一种霸权,用新的牢笼替换旧的枷锁。
银幕上的黄子华还在沉默地微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生风雨。而讨论区里的喧嚣永远不会停歇——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对着镜子挥拳,却始终不愿承认,裂痕的源头就在自己心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