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两 H 了。
前两天会议里面关键的表述非常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很奇怪的是,最近会议中很多的表述以及当下的楼市以及资本市场上的一些现象,让我想起了 2014 年的行情,时针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 11 年前。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不会简单重复的,但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的规律。
当相似的情况再次发生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思考接下来我们是不是又会重新上演一遍 10 年前的行情。
2014 年之后经济和楼市的走向,也许可以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还记得 2014 年情况的朋友,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当下其实和 2014 年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老板开始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鼓励创业创新
当年的两 H,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喊得口号是什么?
叫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实际上在那个阶段,上面对创业创新是给了很多的支持的。
比如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比如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都是在那个阶段开始执行的。
而今年,我们对民营企业和创业创新又开始了一轮新的鼓励和扶持。
昨天刚刚结束的发布会上,老板就宣布要创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支持大家的创新热情。
前两周上面还时隔 7 年重新开了民营企业家的座谈 H。
这一系列操作,释放的信号和 11 年前完全是一摸一样。
二、股市爆发
这一点大家应该是记得最清楚的。
2014 年最让大伙铭记的就是股市的疯狂。
当年大 A 是 7 月份之后开始启动上涨,上证指数全年累计上涨 52.87%、深成指涨 35.62%,其中沪指涨幅位居全球主要股指之首。
在政 C 层面,当年股市也有注册制的改革,刺激了股市的大爆发
今年,资本市场的情况和当年很像。
同样是市场端以及政 C 端都在发力。
一开年港股和大 A 相继大涨,港股的涨幅位居全球主要股指之首,大 A 是从 3100 点拉升到了接近 3400 点,市场情绪非常乐观
然后昨天的发布会,已经开始准备推出债券市场的 " 科技板 "。
三、经济都亟待转型
2014 年的时候,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一个转折期。
传统行业属于过剩的状态,所以当年提出三去一降,压缩传统制造业的产能,
与此同时,2014 年年末的经济数据显示,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占比开始超过制造业。
随着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开始爆发,导致了后来的互联网应用变革,然后就是各类互联网应用占领我们的生活。
今年,我们同样将迎来经济的转型。
过去几年我们经历了经济的通 S,经济增速开始下降,急需新的增长点带领经济升级转型。
这个时候,DeepSeek 的出现掀起了新一轮科技变革。
所以过去两个月,我们能看到 AI 产业和机器人产业这些新兴产业的迅速爆发,让市场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一轮是互联网替代了传统制造业,这一轮是人工智能替代了互联网。
对比一轮之后就会发现:
2025 年和 2014 年一样,都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元年。
所以我才会说今年和 2014 年有点似曾相识。
但显然,从最近会议的表态上来看,此刻老板的政策力度以及推动经济复苏的决心,要比 11 年前大得多。
那接下来,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来了:
今年的市场走向会和 2014 年一样吗?
我认为会有相似的走向,也会有新的变化。
我先说说可能会出现的新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我们国际地位的改变
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和 11 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了。
11 年前我们虽然已经在崛起的过程中,但是我们依旧是那个没有多少话语权的生产型国家,只能顺从别人的规则,没有定价权,在别的国家的规则下办事。
因此,当年外部的打压对我们是有效的。
但现在确实是不一样了,国力的强大导致我们不再是一个附庸,我们从顺从者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位置不一样了,自然抗击打的能力就会不一样。
所以你能看到虽然老美那边懂王上台之后骚操作很多,关税打压的大棒也不少,但是打压的效果明显弱了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痛不痒。
如果懂王是在 11 年前做这些事,一个 10% 的关税,可能就够我们喝一壶了。
第二个变化,是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11 年前,虽然我们有过暴涨的行情,但是我们的资本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
一年前大涨,一年之后的 2015 年马上就暴跌,形成了股灾,导致很多人在那一轮飘忽的行情中爆亏。
但是今年这一轮资本市场的行情,我认为会比 10 年前更稳定。
为什么呢?
因为资金对于国内资产的态度变了。
11 年前的暴涨行情中,资本市场中的资金都是投机资金居多。
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不认为中国资产由长期持有的价值,说白了都是短线炒作,赚完一波快钱就拍屁股走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快。
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论市场环境,现在全球都是资产荒。
黄金、比特币去年涨得最猛,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把钱放哪,只能去避险资产。
论主流资产,现在大投行都知道美元资产不靠谱。
投行个个发研报都说美股今年还能涨,然后资金全部口是心非地退出,美股指数拉了一天又一天。
看全球,这两个月还真是只有国内资产独领风骚。
现在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基本达成一个共识:
国内资产价格确实被低估了。
在这个共识下,市场长期持有国内资产的信心会更强,而大家要知道,这一份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在 11 年前是不可能有的。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接下来我们的资本市场会经历 2015 年那样的崩盘,相反,在长期资金的驻守下,我们的资本市场会更稳定。
说完变化,再说说我认为 2014 年出现的市场现象有哪些会在今年复制。
第一个现象,是新兴产业的崛起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2025 年和 2014 年都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年。
当年的互联网应用搭配智能手机的普及,连接了线上和线下,推动了各种配套的产业和职业,没有这一轮互联网应用变革,不会有现在的外卖员、滴滴司机。
这一轮人工智能带动的 AI 产业以及机器人产业,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范式。
就和当年的互联网应用遍地开花一样,未来会有比肩腾讯、阿里些互联网巨头的巨型 AI 企业,支撑未来 10-20 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股市外溢的资金,会流向楼市
11 年前是 2014 年年中开始股市上涨,2015 年资本市场就开始回调,然后当年那些资金在离开股市之后,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奔向楼市,推动了 2015-2016 年这一波房价的上涨行情。
今年这一轮资本市场的行情,虽然我认为会比当年更稳,不会出现暴涨之后暴跌的情况。
但是牛市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之后,一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调。
遭遇回调期之后,一定会有一部分资金选择推出股市然后奔向那些价格还在底部的资产。
国内资产中,有长远投资价值同时价格还在底部的资产有哪些?
环顾一周,最典型的代表就只有核心一二线城市房产了。
所以,和 11 年前一样,这一轮资本市场大行情之后,接下来受益的大概率就是房产。
但是这里的房产一定指的是一二线核心城市房产。
毕竟当下和 11 年前不一样,2014 年正是城镇化快速扩张的中期阶段,但现在已经是城镇化末期了,三四线小县城都一大批房子,早就没有价值了。
资金进入房地产,最后一定是选择有稀缺性、资源配套更完善的核心城市核心板块的房子。
这就是接下来楼市的基本走向。
如果你手里有这些城市的房子,那你很幸运,因为你的房子还有机会价格反弹,如果你现在手中的房子不在这些城市的话,那就要尽快出手了。
未来楼市是一个分化的市场,选择城市非常重要。
你现在要不要买房?主要看你选择哪个城市的房产;
你手里的房子到底要不要出手?也要看你的房子所在的城市还受不受资金的欢迎。
我最近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梳理了接下来房价还有机会反弹的核心城市名单,详细名单会在今晚的闭门直播课上分享。
想知道在经济转型之后接下来哪些城市的房产还有继续持有的价值,可以扫码来预约今晚的闭门直播,我们会告诉你答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