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大学公众号发了篇文章,讲李展同学怎么平衡科研生活和恋爱关系。本来挺正常的学生故事,结果被截出两百字发到网上,突然炸出几万条评论。重点在哪?无非是 " 文科生女友包揽三餐家务 " 这句话。
某些人当场就疯了,从 " 物化女性 " 骂到 " 男权压迫 ",连 " 恶臭直男癌 " 这种词都翻出来用——这届网友的词汇量,真是十年如一日贫瘠。
让我先把话撂这儿:你们骂得越凶,越证明自己既不懂亲密关系,更不懂什么叫 " 具体的人 "。
人家小情侣一个做饭一个洗碗,晚上联机打游戏,照片里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某些人倒好,隔着屏幕给人家的恋爱打分,非得逼着所有人按你们那套 " 绝对正确 " 的模板过日子。这和逼人吃素有什么区别?你爱吃草是你的事,非说吃肉的都是杀人犯,这就叫病得不轻。
有人要跳脚了:家务就该平分!这男的在占便宜!说这话的人怕是没谈过三天正经恋爱。亲密关系从来不是数学题,非要拿秤称出个五五开。有人就爱下厨,有人就喜欢整理书桌,有人享受被依赖,有人乐意多承担——只要双方都舒服,轮得着外人指手画脚?那些喊着 " 必须 AA" 的人,本质上和逼人相亲结婚的封建家长没区别,都是拿自己的标准当圣旨。
真按你们的逻辑,丈夫给怀孕妻子倒杯水都得开发票记账,否则就是剥削劳动力?
更可笑的是攻击者总爱偷换概念。李展女友做家务是事实,但谁规定做家务等于低人一等?某些人嘴上喊着 " 独立女性 ",骨子里却觉得做饭扫地是下等活,这分明是自己看不起劳动人民。照这个逻辑,米其林大厨全是底层奴隶,家政阿姨个个都是受压迫阶级——这种扭曲的价值判断,才是真正的阶级歧视。
人家姑娘给男友做饭叫 " 丧失自我 ",米其林厨师给客人做饭就叫 " 追求艺术 ",双标玩得挺溜啊。
你们真以为那些骂街的人是在乎女性权益?别逗了。她们在乎的是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就像秃鹫盯着腐肉,她们专门搜寻 " 疑似不平等 " 的案例,然后扑上去撕咬咀嚼,靠这种精神食粮喂养自己干瘪的存在感。为什么总盯着别人的恋爱骂?因为自己的生活空虚到连个吵架对象都找不到。
真让她们去帮家暴受害者维权,去为职场歧视发声,立马怂得缩回键盘后面——毕竟骂小情侣零成本,怼真恶霸要挨揍。
还有些人搬出 " 社会规训 " 当遮羞布,说这姑娘肯定是被洗脑了。这套说辞最恶毒,直接否定了他人的主体性。
一个成年人选择为爱人付出,在你们眼里就成了傀儡木偶;反过来,如果这姑娘天天让男友端洗脚水,你们是不是要夸她 " 掌握主动权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本质上和封建社会 " 夫为妻纲 " 的糟粕一脉相承。区别无非是把旧道德手册的页码调换顺序,内核还是那套 " 必须有人当主子有人当奴才 " 的野蛮逻辑。
最讽刺的是攻击者的行为本身就在打脸。她们口口声声说 " 女性有自由选择权 ",结果别人选了和男友分工合作,她们就恨不得开批斗大会。这不就是变相的道德绑架?好比有人爱吃辣,你非逼着所有人往火锅里倒牛奶,还美其名曰 " 保护味觉自由 "。
真正的平权是允许有人当全职主妇,也有人当职场女强人,而不是把所有女性赶进同一个模具里压成型。
那些嚷嚷 " 绝不能为男人付出 " 的人,本质是把亲密关系当成零和博弈。在她们的世界观里,爱不是相互滋养,而是军备竞赛。你多做一顿饭,我就得少刷一个碗;你多赚一分钱,我就得抬高彩礼价码。这种锱铢必较的心态,和菜市场为了两毛钱扯破喉咙的大妈有什么区别?还美其名曰 " 维护权益 ",不如直说 " 我想占便宜又怕吃亏 "。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传播的筛选机制。原文讲学术规划、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偏偏只有 " 女友做饭 " 这句被单拎出来传播。为什么?因为其他内容激不起情绪涟漪。某些人就像嗅觉敏锐的鬣狗,专门从长篇大论里刨出能引发对立的骨头,再裹上 " 正义感 " 的调料四处投喂。
传播学早说过,极端情绪比中性信息跑得快十倍,但这帮人永远不会承认自己就是情绪病毒的制造者。
最后说句诛心的: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往往最羡慕这样的关系。她们不是厌恶 " 付出 ",而是恐惧自己付出后得不到对等回报。
这种恐惧转化成攻击欲,本质是种心理防御机制——就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要朝摘葡萄的人扔石头。但问题从来不在葡萄身上,而在于她们既不肯弯腰耕种,又没勇气承认自己馋。
所以啊,与其在网上当情感纠察队,不如先照照镜子。别人的恋爱轮不到你打分,正如你的孤独也怪不到别人头上。
这世上有种恶毒,叫 " 自己过得不如意,就见不得别人开心 " ——这话说得刻薄,但真话往往最刺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