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9 日晚间,宁波银行发布 2024 年年度报告。其总资产在此前突破 3 万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至 3.13 万亿,增速也较年初超 10%,存贷款规模增长保持强劲态势。与此同时,该行全年营收、净利润增速均超 5%,营收超过 660 亿元,净利润达 271 亿元,整体业绩表现在 A 股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中位居前列。
证券之星注意到,宁波银行多年来不良率始终在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今年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了 0.76%,保持同业头部水平的同时,也实现了连续第 7 年把不良率小于 "0.8%" 的不俗成就,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展现出罕见的稳定性,成为城商行资产质量标杆。
更有 " 含金量 " 的是,作为追踪信用风险动态变化的 " 体温计 ",宁波银行 2024 年的几类贷款迁徙率指标较 2023 年全部降低,同时三大资本充足率指标均较 2023 年上升,远高于监管规定水平,这些指标的优化为银行在普惠金融、绿色信贷等政策导向领域的发力提供了底气。
存贷款增速强劲、业绩表现优于同业
具体来看,截至 2024 年末,公司总资产达 31,252.32 亿元,较年初增长 15.25%;实现客户存款 18,363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7.24%;贷款及垫款 14,76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7.83%。
证券之星注意到,宁波银行去年存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均超过了郑州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上市城商行。另外与杭州银行相比,宁波银行在贷款增速上领先,杭州银行 2024 年末贷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 16.16%,而宁波银行贷款及垫款增长达 17.83%。
宁波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长表现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存款端来看,宁波银行长期深耕优质经营区域,尤其是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省,通过区域生态深耕形成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和口碑,对存款业务有强大支撑。
在贷款端,宁波银行聚焦大零售和轻资本业务拓展,精准定位制造业、科创企业和普惠小微等客群,积极响应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加之其客群基础良好,像 2024 年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 24.40% ,展现出其在贷款业务布局上的良好成效。
年报显示,2024 年,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 479.93 亿元,同比增长 17.32%。一方面公司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化客户综合经营,持续加强差异化、多元化产品创新,由传统的单一金融服务向组合式、场景化金融服务升级,实现经营效能与价值创造的双提升。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科技赋能精准获取客户画像,提高场景化获客能力和结算性存款占比,并拓展多元化负债来源,提升负债质量,使得利息净收入在息差收窄的情况下实现稳健增长。
业绩方面,宁波银行去年全年营业收入 666.31 亿元,同比增长 8.19%;净利润 271.27 亿元,同比增长 6.23%;其中利息收入 1,025.85 亿元,同比增加 118.19 亿元,增长 13.02%;利息支出 545.92 亿元,同比增加 47.33 亿元,增长 9.49%。
宁波银行去年实现非利息收入 186.38 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 27.97%,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非息收入的亮点在于零售财富管理的深度布局 ( 客户覆盖率高、产品体系完善 ) 和对公综合金融服务 ( 投贷联动、跨境金融 ) ,而非单纯依赖市场交易,因此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
证券之星了解到,宁波银行始终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利润中心,目前在公司本体有公司银行、零售公司、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信用卡、金融市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票据业务 9 个利润中心;子公司方面,永赢基金、永赢金租、宁银理财、宁银消金 4 个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协同推进,发展良好。公司盈利构成中,大零售及轻资本业务的盈利占比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不良率连续 7 年低于 "0.8%",资产质量继续优化
年报显示,2024 年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为 0.76%。相比之下,在目前已公布年报的可比同业中,江苏银行 2024 年末不良贷款率为 0.89%,南京银行 2024 年末不良贷款率为 0.83%。较低的不良贷款率说明宁波银行在信贷资产质量把控上较为严格,风险管理能力较强,能够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保障资产的安全性。
证券之星注意到,事实上宁波银行不仅资产质量情况优于同业,其近 10 年来的不良率情况更是一骑绝尘的优秀,且近 7 年 ( 2018-2024 年 ) 持续低于 0.8%,2021 年至今更是稳定在 0.75%-0.78% 区间,形成一条几乎平行于横轴的 " 超低波动曲线 "。
这一表现不仅意味着宁波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并非偶然,更反映了其穿透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控能力、区域生态深耕的独特壁垒,以及 " 质量优先于规模 " 发展理念的深度落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 年年报显示,宁波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徙率较 2023 年全部下降,其中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由 59.62% 下降到 52.60%;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从 85.82% 下降至 82.79%;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则从 98.23% 降至 86.62%。
证券之星了解到,上述三类贷款迁徙率全面下降,本质上是宁波银行 " 风险识别能力—过程管控效率—区域经济红利 " 三重优势的集中体现。这一变化不仅通过降低信用成本直接增厚利润,更通过增强市场对其资产质量的信任,为后续轻资本转型、跨区域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迁徙率指标的优化不仅是 " 好事 ",更是其维持城商行第一梯队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截至 2024 年末,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为 389.35%,远高于监管要求。较高的拨备覆盖率意味着宁波银行有充足的拨备资金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在行业中处于较好水平,能够为银行的稳健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截至 2024 年末,宁波银行资本充足率为 15.32%,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11.0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9.84%,较去年末进一步优化。
因此在保持资本充足的基础上,该行拟向普通股股东派发现金红利,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9 元 ( 含税 ) ,现金分红总额 59.43 亿元,分红比例为 22.77%。
纵向对比来看,宁波银行 2021-2023 年的分红比例分别为 16.89%、14.31%、15.51%、2024 年分红比例为 22.77%,相比前几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分红力度有所加大,提高了对股东的回报。
创新赋能,恪守价值创造的 " 确定性 "
证券之星注意到,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实施 " 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 " 的经营策略,坚持深耕优质经营区域,从客户需求出发,推进 " 专业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 " 经营,聚焦大零售和轻资本业务的拓展,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而除了盈利结构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卓有成效外,在 AI 工具风起云涌,科技水平日益更新的当下,宁波银行金融科技融合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下。
以普惠金融领域为例,2024 年,宁波银行的 " 快审快贷 " 业务凭借科技赋能,入选 "2024 银行业 ESG 普惠金融实践案例 "。这一线上融资产品针对小微企业 " 短、频、快 " 的融资需求,在传统抵押贷款业务模式基础上,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赋能,优化评估、审批、操作等环节的限时服务,极大提升了办理效率。自 2016 年推出至 2024 年,已累计为超 2 万家宁波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有力推动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覆盖面提升。
在服务科创企业方面,宁波银行持续推进系统更新,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应用体系,为科创企业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通过数据、算法与算力的融合,利用大数据提高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 " 最后一公里 "。
比如,借助科技手段搭建线上服务平台,科创企业能随时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从开户到信贷申请,实现了开户 " 零 " 距离、转账 " 零 " 限制、取现 " 零 " 等待和信贷 " 零 " 门槛的优势服务。
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在年报中说:" 当前,银行业正处于大分化、大变革的关键节点,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分化,我们始终坚信,唯有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以长期主义锚定价值创造,方能行稳致远。"
在某种程度上,宁波银行的 " 确定性 " 本质是战略定力、科技赋能与区域深耕的化学反应。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背景下,该行以 " 质量优先于规模 " 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 " 规模竞争 " 到 " 价值竞争 " 的跃迁。
无论是业绩表现的稳健还是资产质量惊人的稳定,宁波银行致力于打造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在于:聚焦细分市场构建专业壁垒,以科技重塑服务模式,在区域生态中培育差异化优势。
这种 " 宁波范式 " 不仅为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转型样本,更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在不确定性中坚守长期主义,方能成就穿越周期的金融价值。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 | 赵子祥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