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04-12
745件专利引爆跨国博弈:晶科、隆基多地互诉,光伏“商战”硝烟弥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何明俊

图片来源:pixabay

光伏技术路线的交锋进一步升级。以晶科能源(688223.SH)为代表的 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阵营正与以隆基绿能(601012.SH)为代表的 BC(背接触)阵营在法庭上对峙。

2025 年的 1 月,晶科能源控股子公司上饶新源越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新源越动 ")在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同处第一梯队的隆基绿能,要求隆基绿能立即停止侵害相关发明专利权并赔偿经济损失。同月,新源越动在日本东京地方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目标对象依然为隆基绿能。

2 月,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亚起诉隆基绿能专利侵权后,又在欧洲对隆基绿能发起诉讼。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晶科能源在全球多地连续四告隆基绿能,这样的速度在光伏行业内相对罕见。

隆基绿能亦拿起反击的武器,在山东济南和美国起诉晶科能源侵权。两大龙头互诉,案由主要涉及 TOPCon 电池技术及组件设计与制造等技术。

TOPCon 是当下大多数光伏企业选择的技术,效率高于上一代主流技术 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接触),但却没有拉开足以形成壁垒的差距,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存量博弈。而 BC 同样是领先于 PERC 的技术,效率虽然优秀但却受困于成本、技术门槛、工艺流程等一系列问题,距离成为主流技术仍需时日。

只不过,光伏行业的竞争尤为残酷。" 后来者 "BC 暂时没有过多同质化的竞争对手,其优势也被越来越多客户所认可,逐步侵蚀 TOPCon 的市场份额。

伴随着光伏产业格局重构,光伏行业的技术代际争夺越加白热化,大批量的企业用真金白银押注两大技术路线,无论是 BC 还是 TOPCon 都需要用更强的话语权来夺得主流技术的 " 宝座 "。

专利诉讼战的背后,本质是企业间的商业战争,只不过行业内蔓延的专利诉讼战,会有赢家吗?

两种技术,不同命运

自从 PERC 不再占据主流后,光伏企业都试图通过推进某一种技术成为主流来确立强大的竞争优势。

原因很简单,这条路径已被验证过可行性。老牌光伏企业隆基绿能曾通过单晶技术确立壁垒级别的技术优势,从而维持多年的龙头地位,商业收益更是巨大。

当 PERC 开始退场,商业化难度较低的 TOPCon 技术快速普及。

最早举起 TOPCon 阵营大旗的晶科能源,无疑吃到了技术红利。2019 年,晶科能源开始建设 N 型 TOPCon 电池片量产线,是行业内最早布局 N 型 TOPCon 电池片及组件产品的企业。

时代财经回顾晶科能源在 TOPCon 技术上的投产进度发现,2022 年时晶科能源已建立多个 8GW 规模以上的 TOPCon 电池工厂,是业内首个实现 TOPCon 技术产品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晶科能源董事长兼 CEO 李仙德在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2024 年度业绩情况说明公告中表示,预计到 2025 年底单晶硅片、高效电池和组件的产能达到 120GW、95GW 和 130GW。

然而,TOPCon 的问题在于门槛较低,几乎业内知名的企业都布局了这一技术。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通威股份(600438.SH)、钧达股份(002865.SZ)、正泰新能、阿特斯(688472.SH)、一道新能等知名光伏企业均已加入 TOPCon 阵营。

有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TOPCon 的专利较为分散,这意味着技术壁垒几乎没有。对于企业来说,只能不断扩张规模来保持领先优势。同质化会严重影响技术的生命周期,而 TOPCon 作为 PERC 的延续,效率虽然有所提升但短期已出现过剩的苗头。

根据 InfoLink 统计数据,2024 年 TOPCon 电池片累计出货达 109.3GW,占总出货量的 67%。拥有低门槛特性的 TOPCon,同质化竞争导致企业还未享受更多产品价格红利,价格便已崩盘。TOPCon 电池片价格从 2024 年初的 0.47 元 /W 一路下探至年末的 0.28 元 /W,跌幅高达 40%。

目前,晶科能源已正式宣告谨慎对待 2025 年产能投资,除 TOPCon 技术升级外,无其他新增产能。

相比起 TOPCon,选择门槛更高的 BC 并商业化量产的光伏企业数量较为稀少。

时代财经注意到,真正将 BC 落实商业化的大型光伏企业,目前仅隆基绿能和爱旭股份(600732.SH)两家。而 TCL 中环(002129.SZ)有望成为第三家落地 BC 技术量产的光伏企业。在今年 2 月的日本国际太阳能光伏展览会上,TCL 中环推出了其 BC 组件新品,有媒体报道称,这块 BC 组件新品或将在今年年中实现量产。

不过,晶科能源、通威股份、钧达股份、晶澳科技等知名光伏企业在 BC 技术上亦有布局,英发德耀、金阳新能源等企业则开始投建 BC 产能。晶科能源在去年 10 月的一份公告中提到," 从研发的角度公司持续加大投入,搭建了 BC 研发生产线……公司对 BC 相关研发的领先性比较有信心,目前在评估未来产能投入规模。"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中原证券研报指出,产业化问题叠加光伏进入调整周期,产品盈利承压,BC 电池商业化进程较慢。从主要光伏企业在 BC 领域的进展来看,隆基和爱旭在 BC 产品研发进度、产能和出货情况领先,而其他厂商多为中试线阶段。

据时代财经了解,市场对 BC 技术的质疑主要有两个:生产工艺流程长、投资成本高。两者又是相辅相成,流程长、工序多带来的良率问题,使得投资成本居高不下。

天合光能战略产品与市场负责人张映斌曾公开表示,TOPCon 电池环节单 GW 改造约 3000 万元到 4000 万元,BC 电池单 GW 的投资成本是 2.5 亿元到 3 亿元。前述机构亦指出,从过往光伏技术迭代进程来看,新技术初期龙头企业具备资金实力、规模和成本优势,能够承担前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初期的亏损,后续二三线企业做跟进。

在客户群体间,对于技术的选择开始出现了分化。

根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中国光伏产业招投标数据库统计,2024 年光伏组件招标量约 297GW,其中,明确招标 HJT(异质结)/BC 类组件项目容量共计 15.7GW(其中 HJT/BC 招标量分别约 12.6GW/1.15GW,另外 1.5GW HJT/BC 均可),较 2023 年实现大幅增长。

具体来看,中国华能、粤水电、中国华电和国家电投集团等央国企发电集团在光伏组件招标中明确采购 BC 电池产品,尤其是 2024 年 9 月中国华能招标过程中明确将 BC 组件单独设置标段。

爱旭股份向时代财经表示,虽然现阶段 TOPCon 的渗透率最高,但随着 BC 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客户所认可,BC 产能(主要为爱旭和隆基两家)在 2025 年末将超过 70GW,占全球预计装机量的 10%~15%,相比 2024 年个位数的渗透率已有显著提升。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也曾在去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会解决用银问题,2025 年底 BC 组件成本会与 TOPCon 持平或低于 TOPCon 水平。

不过,晶科能源在调研公告中亦指出,预计未来 3~5 年 TOPCon 技术仍将是主流,公司未来隐形栅线技术导入后,TOPCon 与 BC 的转化效率差别将降低,同时 TOPCon 的生产成本具备优势,因此 TOPCon 将持续保持综合领先优势。

巨头诉讼,战火蔓延

当前巨头之间的诉讼,主要聚焦在 TOPCon 电池技术及组件设计与制造等技术。

时代财经从一位熟悉专利诉讼案的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专利诉讼案的起源正是 LG 于 2022 年销售 745 件光伏专利,覆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韩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均为发明专利。

据时代财经了解,有媒体报道称,晶科能源购买的 LG 专利分别为美国 294 件、韩国 168 件、德国 166 件、中国 114 件、澳大利亚 2 件和欧洲专利局 1 件。而晶科能源在购买专利后,在 2024 年 3 月至 4 月间向天合光能转让其中的 192 件专利,在 2024 年 5 月至 6 月间向晶澳科技转让 131 件专利。

至此,TOPCon 阵营的专利联盟就此形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 晶科在购买了一堆专利后,分别与晶澳、天合、隆基进行沟通。"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晶科希望隆基可以共同分担购买专利的成本,但晶科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不仅要求隆基付款,还需要开放 BC 专利授权。"

就专利诉讼等问题,时代财经分别联系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并未向时代财经核实上述消息。

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则向时代财经表示,专利战本质是行业 " 内卷 " 深化的产物,短期内或可巩固其市场地位,但长期可能削弱中国光伏的全球技术领导力。若行业陷入 " 专利军备竞赛 ",而非聚焦原创技术突破,将导致创新动力枯竭、技术路径僵化和国际竞争被动。

尽管专利诉讼战的源头并未被两家企业证实,但行业内的专利诉讼战已经打响。" 晶晶天 " 联盟中的晶澳科技与天合光能都在与不同的企业进行专利诉讼战。

时代财经分别与涉及专利诉讼的多家企业联系,但多数企业都对自身所涉的专利诉讼保持沉默。值得一提的是,时代财经在与多家企业联系的过程中发现," 专利战 " 的概念正在被弱化,而 " 维护自身知识产权 " 则是专利诉讼的新表达。

从舆论场角度来看,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都在传播上发力,试图在声量上压制对方,为自己争取有利筹码。然而,专利诉讼时长的不确定却为光伏行业的发展罩上了一层看不透的迷雾。

" 专利诉讼对企业的影响,要结合所涉及技术的重要性,如是否重大、是否核心,以及法院的判决结果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说," 正常而言,民事诉讼经过一审、二审就结束了,但是知识产权案件可能面临对方对权利基础的质疑,进而产生专利是否有效的行政诉讼。在司法实践中,需要结合双方的诉讼策略,来分析案件所持续的具体时间。"

专利战的背后是商战?

而在从业者看来,专利诉讼的核心在于争夺市场话语权,这影响着企业的商业获利。

" 专利战也是一种博弈。" 金辰股份 CEO 祁海珅向时代财经表示," 晶科能源几乎是 TOPCon 技术的最大受益者。TOPCon 与 BC 对峙的本质是技术路线之争。从以前的产能之争到产品之争,这个产品就是技术路线、生态圈的阵营之争。"

泓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告诉时代财经," 专利战主要集中在 TOPCon 电池技术及组件设计与制造等核心技术。一般专利侵权案件从起诉到终裁(含二审)大约需要 12~18 个月,复杂案件可能耗时 2~3 年甚至更久,因此专利战对行业、应用端影响不大。"

他认为,光伏龙头专利之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夺技术定义权与市场话语权,通过专利诉讼,一些光伏企业试图通过强化专利保护来加速行业出清,特别是在重视专利的海外市场,以杜绝过度内卷的情况‌。" 但是这轮专利战,不仅难以达到削弱竞争对手的目的,也无助于 TOPCon 和 BC 之争。参照历史案例,本轮专利战最终走向和解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一位从业者告诉时代财经,白热化的专利战对实际业务有影响,尤其是涉及到海外市场业务时。" 有些大公司投资电站、国际性投资、资金方等都在意专利保护,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会更在乎专利保护,这让新订单多少受到些影响。但如果是组件端的话则涉及不到专利的问题。只是专利纠纷的潜在影响力是比较大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专利战之下,没有赢家。

光伏行业一线梯队的四家厂商 " 晶晶天隆 ",无一例外均陷入亏损局面。思考如何走出下行周期,才是光伏企业的唯一选择。

相关公告显示,2024 年晶科能源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10.12 亿元,同比减少 114.66%;晶澳科技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41.60 亿元至 48.60 亿元;天合光能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51.99 亿元,同比减少 190.35%;隆基绿能预计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 83 亿元至 89 亿元。

有从业者指出,TOPCon 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因此在供需错配的阶段下,面临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挑战。相关 TOPCon 厂家意在通过专利武器争夺销售份额,巩固市场地位。而 BC 由于技术差异化程度较高,且相关企业已具备深厚的专利护城河,目前销量和渗透率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 但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且发展阶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上述从业者补充道。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专利 晶科能源 隆基绿能 山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