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娟 / 文 春游时节,当唐土回暖、万物复苏,郊游便成为唐人不可或缺的雅事。于山水环抱间,聆听风声细语,举杯共酌,笑谈风生,或吟诗作赋,抚琴寄情,挚友相伴,共赴野宴之约。彼时唐朝,国力鼎盛,民风淳厚,野宴之风在贵族间蔚然成行,成为一时之尚。
长安,昔日繁华都市,唐代大多数贵族在此聚集。这幅《野宴图》将千年前唐人春日宴游、乐享天伦的生动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于世人眼前。画面中,碧空如洗,彩云悠然,九位男子围坐于古朴方桌之旁,各展情态:或低语浅笑,或举杯畅饮,或远眺山川,或击掌相庆,更有智者闭目沉思,沉醉于心灵之旅。一旁,稚童手捧精致酒器(或茶具),神情恭敬,添了几分温馨与雅致。桌上佳肴满布,香气四溢,尽显贵族生活的奢华与讲究,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中唐壁画《野宴图》
珍馐佳肴,琳琅满席
画面正中间放着一个大桌子,桌子上摆着各种食物,以及整齐的放着碗筷、碟子等餐具。在桌子的正中有个食物类似盆景,像一座小山矗立在盘子里,有学者考证认为这个就是叫作 " 酥山 "。酥山最早出现在唐代。" 酥 " 是特制酥油,与奶油、黄油差不多。将酥油加热至半融化,用手抓起来淋到碎冰上,喜欢甜口还可如法炮制加蜜糖汁。淋好酥油,装饰上花朵、彩树,放入冰窖冷藏。酥山的 " 山 " 指酥山的形态,冷凝后的成品状如小山,类似小雪山。因此,方得 " 酥山 " 之名。酥山入口即化,吃来暑气尽消。
" 装彩树而形绮,杂红花而色斑,吮其味则峰峦入口,玩其象则琼瑶在颜 ",这是唐代《苏合山赋》对 " 酥山 " 的描述。为了使酥山既好吃又好看,人们在摆盘时还会点缀一些衬物。除了白色酥山之外,还出现了用贵妃红染出的红色酥山。王泠然诗云 :" 素手淋沥而象起 , 玄冬涸沍而体成 "。形容了酥山的制作方法和美妙口感。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咸阳出土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中发现,侍女手中捧着的正是装饰了花朵与彩树的酥山。
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着男装侍女
在唐朝," 酥山 " 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甜点,对于一个唐代大户人家而言,宴请宾客时,往往有一盘精美的 " 酥山 ",作为筵席的主角," 酥山 " 的体积越大,就代表这场筵席的档次越高。在描绘唐代达官贵人出门郊游场景的壁画《野宴图》里,就能看见贵族们吃饭长桌中央赫然挺立着一盘 " 酥山 "。
葡萄美酒夜光杯,共享宴会之乐
唐朝饮酒之风甚盛,酒是宴会中的必需品。在这幅描述唐人野宴玩乐的壁画中,其中有男子端着酒杯,似乎为酒香迷醉。同时,在桌子两侧有两位侍者拖着盘子,里面放着酒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翰曾在《凉州词》中写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不知是否壁画中男子饮的也是葡萄酒?
唐朝前期中原地区的葡萄酒主要依赖于丝绸之路的往来输入贸易 , 且葡萄酒消费仅是王室贵族专享的奢侈品。随着疆域扩大。在政策宽松以及在最高统治阶层的关注和参与下 , 来自原西域地区的马乳等优良葡萄品种以及先进酿酒工艺引入到中原 , 推动了内地葡萄的广泛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工艺的升级改造。同时随着多民族的深入往来 , 熟悉葡萄酒酿造技艺的胡人胡肆入住内地。当时长安西市及城东曲江一代有许多胡人开的酒肆 , 多以葡萄酒闻名。
在《野宴图》壁画长桌前面放着一个汤盆,里面一个汤勺。画中汤勺类似于酒杓,是古代用来舀酒的器物,勺柄扁方修长,用途是从尊等盛酒器中取酒斟注于杯中。
唐 鎏金錾花九曲银勺 中国考古博物馆
随着酒业的繁荣,酒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至唐代,酒器种类繁多,精美的瓷质酒具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在许多唐诗中也可以看到有关的记载,"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 中的鹦鹉杯,"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中的金樽,"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中的玉壶," 葡萄美酒夜光杯 " 中的夜光杯等等。据统计,曾出现酒具除上述外还有有金叵、金盏、玉杯、银瓶、流霞杯、玻璃碗、等等,种类丰富。
房陵公主墓壁画 《提壶持杯侍女图》
上图中的侍女头梳回鹘髻,面形圆润,弯眉细目,嘴唇及面颊涂有鲜艳的胭脂。上穿白色窄袖短襦,下着红色曳地长裙,肩披绿色帛巾。右手提长颈鸭嘴壶,左手举高足杯,趋步上前作敬酒状。侍女手中的长颈鸭嘴壶和高足杯应为金银器,此鸭嘴壶与前室东壁托盘执壶侍女图中的壶基本相同。高足杯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常见器形,特别多见于银器中,器物从其造型看都应为粟特风格。
唐 玛瑙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 狩猎纹高足银杯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垂足而坐," 椅 " 礼相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百姓室内生活的中心应该是 " 席 "。" 席 " 一般面积较大 , 人们在上面吃饭、会客、议事 , 最年长的或最受尊重的人会单独坐在一张坐在一张席上。时至今日 , 中国人还有 " 席地而坐 "" 坐席 " 等说法。那时 , 中国人的 " 坐 " 是双膝跪下、臀部坐在脚上 , 其实就是现在的跪坐。隋唐五代时期是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形式过渡的转形时期。然而,在唐代,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和垂足而坐等多种坐姿是长期同时存在的,相应地,就长期存在多种坐具并用的情况。即使在为了适应垂足坐姿而制作的椅子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仍然保留着跪坐和盘腿的坐姿。
在壁画中央,一张典雅的长方形桌案赫然在目,其周环绕着精心布局的三侧榻席。每榻之上,三位人物悠然自得,有的以盘腿之姿静坐,尽显闲适;有的则随意垂足而坐,享受着和煦春风的轻抚。这种不拘一格、自在随性的坐态,与传统汉文化中常见的庄重跪坐形成了鲜明对比,透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惬意。
床榻是室内主要的家具,画中四足矮床在唐代使用十分普遍。唐代的床、榻只用来区分尺寸大小,在造型上别无二致。床榻在唐代有四足床榻、壸门床榻之分,多承魏晋先制。四足床榻指的是床面下装有四只直角,属于在当时属于比较简朴的卧具。除了充当卧具外,也可充当一般坐具,或盘腿、跪坐其上,或垂足坐于其沿,或置于大床(桌)两侧供并排宴会使用。
《野宴图》壁画中的床榻尺寸相对较大,容纳三人落座。
唐三彩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代也是高足家具的开端,至此以后 , 高坐家具开始盛行。椅子的名称也最早出现在唐时,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中有记载:" 绳床十,内四椅子 "。由此可知,在唐代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称。其中交椅、圈椅实专供上层阶级使用,为更好反映俗世社会、迎合上层阶级的身份要求,打造得端庄敦厚,采用富贵绮丽的装饰。唐代工匠在禅椅的基础上给胡床加入了靠背,设计出了交椅。圈椅的造型坐面形似月牙凳,搭脑和扶手形成流畅的圆形椅圈,俗称 " 月牙扶手 ",也称月牙凳。
唐《宫乐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周昉局部《挥扇仕女图》 故宫博物院藏
月牙凳在唐画中屡屡可见,是贵族妇女闺房必备,多使用于宫廷、贵族等上层阶级。其体态敦厚、装饰华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家具。凳面略有弧度,体态端庄浑厚,造型别致新巧。座面多施以彩绘或直接用一块绣满图案的丝帕附上面,这块丝帕在边缘坠有流苏,在丰富造型的同时,使本身厚重的家具显得温婉细腻很多。
唐朝卧具种类十分丰富,包括凳、椅、墩、塌、床等。《野宴图》中的四足式榻,以及仕女图中的月牙凳都属于卧具。其中塌也有不同构造的演变,如短榻、罗汉床、架子床、跋步床、炕等,宋朝以前,床和榻的概念并不分明。塌多为两种形制:四足型和壶门足型。壁画中的塌应属于四足型,也叫做四足式榻。相较于椅子,榻使用范围更广,若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壁画中的九人所坐的塌以及放满美食的长方形桌,高度是一样的,可以判断出使用的桌子也属于塌的一种,称作食床。
五代十国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故宫博物院
元钱选《萧翼赚兰亭图》 弗利尔美术馆
唐代家具文化的辉煌繁荣,根植于唐代人深厚的文化自信之中。这种自信促使唐代家具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广泛吸纳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传入中国的异域家具风格,不仅将其精髓融入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众生活习惯由传统的盘坐方式向更为舒适的垂足高坐方式的转变,还巧妙地传承并发扬了本土传统家具的制作工艺与独特审美观念,共同铸就了唐代家具文化的璀璨篇章。
《野宴图卷》绘尽唐代贵族逸趣,野宴之乐,悠然于山水之间。珍馐佳肴,琳琅满目,香飘四野,尽显盛世繁华。酒樽交错,琼浆玉液,彰显着唐代士人的风雅与豪情。同时,这幅壁画也表现出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雅与奢华。
参考文献
[ 1 ] 君懿 . 古代冷饮大比拼 [ J ] . 百科知识 ,2023, ( 20 ) :51-54.
[ 2 ] 付晓青 . 漫谈唐朝的葡萄酒 [ J ] . 古典文学知识 ,2018, ( 03 ) :56-64.
[ 3 ] 杜浩 . 唐代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研究 [ D ] . 河北大学 ,2017.
[ 4 ] 许晓艳 . 试论我国古代家具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发展的促进原因 [ J ] . 建材与装饰 ,2018, ( 16 ) :195.
[ 5 ] 周珞璟 .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家具演变的影响 [ J ] . 美术教育研究 ,2014, ( 19 ) :70.
图片 | 张明娟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