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也常听人说,
多运动可以改善高血压,
但是又能看到网络上多例运动过程中
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新闻
别担心,今天咱们就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PART 01
PATIENT
案例分析
正
小张最近总是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有时还全身乏力不想动,一开始他以为自己只是工作疲劳所致,直到偶然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义诊义诊现场测量血压,发现竟然高达 150/112mmHg,这才意识到身体已经亮了红灯。小张立即前往红会医院高血压专病门诊,在这里接受检查和药物联合治疗,终于将血压及时控制到较理想状态。
但他仍心有不甘,我这么年轻难道以后就要变成一个药罐子了吗?接诊的王医生知道小张的顾虑后为他开了一份运动处方:在血压控制平稳的状态下(<140/90mmHg),寻找合适的时间每周进行 3-5 次,每次持续 30-60 分钟,强度以中等为宜的运动,推荐上下班进行快走或小步慢跑。小张遵从了医生的建议,再次复诊时已经将降压药减为一种,同时体重下降也减轻了心肺负担,整个人都轻盈起来了,他有信心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就可以完全脱离药物,平稳控制血压。
反
2019 年,中国台湾某艺人在录制一档高强度运动节目中突然发生倒地,经抢救无效去世,后医院证实为心源性猝死。很多人认为,经常运动的人有良好的体质,不容易患心血管疾病,从而放松警惕,其实不然,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约占 81%),大部分是由于潜在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如冠心病、心肌疾病等,诱因多为过度劳累与运动,所以关注身体信号,避免过度疲劳也是保护心脏的重要措施。
一句话:过犹不及!
PART 02
HEART
为何运动对有些人是 " 良药 ",
对有些人是 " 毒药 "?
首先
明确一点
适量的运动是心脏的 " 好朋友 ",运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效率;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更是调节血压、血脂、血糖的" 三高 " 天然抑制剂。
其次
要注意
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会让心脏承受过大的负担,早晚得出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警惕风险人群和错误运动方式。
警惕
心脏病患者运动禁区
剧烈运动
如短跑、高强度的健身操
高强度对抗性运动
如篮球、足球
长时间耐力运动
如马拉松、长距离游泳
突然爆发性运动
如举重、蹦极
这些爆发性运动会使心跳急剧加快,血压快速上升,心肌耗氧量大幅增加,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PART 03
SPORTS
健身方法建议
合理运动获益
增强心脏功能:运动能让你的心脏肌肉变得更强壮,每次跳动都能泵出更多的血液,满足身体各个部位的需求。
改善血液循环:运动能让你的血管更畅通无阻,血液流动更快,这样身体就能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
降低血脂:运动还能帮你消耗多余的脂肪,减少血液中的 " 坏胆固醇 ",保护心血管健康。
过度运动风险
心律失常:心跳变得不规律,可能会让你感到心慌、胸闷。
血压升高:血管承受过大的压力,长期下去可不好。
心脏肥大:就像肌肉练得太过了会变大一样,心脏长期超负荷也会变大,这可不是好事。
#
运动风险人群警示
隐匿性心脏病↓
如肥厚型心肌病、冠脉畸形
未控制的高血压 / 心律失常患者↓
长期久坐后突然剧烈运动(" 周末战士 " 综合征)
三条 " 红线 " 不能碰
#
忽视热身与冷身
动态拉伸 5 分钟,运动后慢走 5 分钟(防心率骤变)
盲目追求高强度
避免网红 " 暴汗操 "" 极限挑战 "(尤其新手)
带病 / 疲劳运动
感冒、熬夜后需要暂停运动(警惕心肌炎风险)
医生推荐:四类 " 护心 " 运动方案
有氧运动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低冲击 + 有氧)
力量训练
平板支撑、引体向上与俯卧撑等
柔韧性训练
瑜伽、拉伸运动等
特殊人群
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运动(需医院评估后制定)
老年人:太极、八段锦(平衡 + 柔韧)
健身小贴士
在运动强度上,最重要的是监测心率。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以达到(220~年龄)×60% 左右为佳。低于这个数运动效果不大;高于(220~年龄)×85%,会比较危险。自测劳累程度,也就是运动时感觉稍稍用力和用力即为最适宜。
" 运动是心脏的朋友,但朋友之间也需要尊重边界——了解你的身体,才能让心跳更长久。"
来源 / 西安市红会医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