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0 日晚,上海被 " 上汽之夜 " 的灯光点亮,舞台中央,上汽集团贾健旭以一句 "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 强势回应外界对 " 上汽老矣 " 的质疑。这位曾在内部会议上要求高管 " 跪着做人 " 的新掌门,此刻正以 " 中国第一个百年车企 " 的愿景,试图重塑这家拥有 70 年历史的汽车巨头的命运轨迹。
在这场被称为 " 灵魂重构 " 的战略发布会上,上汽集团将聚光灯投向了其精心构建的智能汽车生态,由地平线、大疆(卓驭科技)、华为、Momenta 组成的 " 地大华魔 " 智驾天团,与 OPPO、火山引擎等跨界伙伴共同演绎着 " 懂车更懂用户 " 的新图景。
在技术联盟上,上汽集团与各供应商深度绑定。上汽集团持股 8% 的地平线,双方合作已从 L2 级智驾拓展至征程 6E 芯片的全场景智驾方案,搭载该方案的荣威、名爵车型将于 2025 年内落地,并将覆盖高速 NOA、城区智驾等场景。上汽与华为从 " 灵魂论 " 的对峙走向 " 智选车 " 模式的携手,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实现深度协同,基于华为 ADS 3.0 的高阶智驾系统将率先搭载于智己 L6,实现 " 无图城市 NOA" 功能。大疆(卓驭科技)的 " 成行平台 " 已在 MG4 EV 等车型量产,支持燃油车、混动车的智能驾驶功能平权,未来将与地平线形成技术互补。Momenta 作为上汽集团第一大外部股东,其 " 飞轮式 " 技术迭代模式将推动 L4 级 Robotaxi 在上海浦东机场至迪士尼路线的商业化运营。
资本纽带在这一生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上汽集团通过投资地平线、Momenta 等企业,构建了 " 技术投资 + 生态协同 " 的双轮驱动模式。这种资本纽带不仅降低了技术整合成本,更通过股权绑定确保了核心供应商的战略优先级。地平线征程 6 系列芯片的量产进度直接影响上汽智驾车型的上市节奏,而 Momenta 的算法迭代则依赖于上汽提供的海量路测数据。
面对研发投入不足的现实,上汽集团采取 " 自主研发 + 生态合作 " 的双轨制策略,在核心领域保持技术主权的同时,借助外部力量加速智能化布局。
在自主研发方面,上汽集团着力打造核心技术的 " 护城河 "。整合旗下底盘研发资源,打造全栈线控底盘技术,第一代 VMC 技术已落地智己汽车,第二代系统预计 2027 年首发,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的执行层需求。在三电技术上,首款半固态电池 " 光年 " 将搭载于名爵 MG4,能量密度超 300Wh/kg,续航突破 1000 公里;2027 年全固态电池 " 光启 " 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成本降低 40%。电子架构上,银河全栈 4.0 架构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通过 " 中央计算 + 区域控制 " 模式,将 100 个 ECU 精简至 5 个域控制器,数据带宽提升 5 倍。
在生态合作领域,上汽集团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为智能化转型按下 " 加速器 "。与地平线、华为、大疆等合作开发高阶智驾方案,覆盖从 L2 到 L4 的全场景需求,地平线征程 6E 芯片支持 BEV+Transformer 算法,华为 ADS 3.0 实现 " 重感知、轻地图 " 的技术路线。引入火山引擎的大模型技术,实现语音交互、多模态感知的升级;与 OPPO 合作打通车机互联生态,提升用户体验。通过零束科技的 SOA 平台,开放 1000+API 接口,吸引 2000+ 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缩短软件开发周期。
为支撑生态战略落地,上汽集团启动了一场涉及 5 万人的组织变革。在业务板块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将荣威、MG、智己、飞凡四大品牌的研发、供应链与海外业务合并,成立 " 大乘用车战略单元 ",实现资源协同与成本优化;以上汽大通为核心组建商用车集团,聚焦智能物流、港口运输等场景,2025 年目标销量突破 50 万辆;研发总院收编智能驾驶、数字底盘等核心技术,采用 " 中央集权 " 模式提升开发效率,单车研发成本降低 30%。同时,贾健旭提出的 " 跪着做人 ",本质上是对传统国企文化的颠覆,通过引入华为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上汽试图打破部门壁垒,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敏捷开发机制,智己汽车的 " 用户共创 " 模式,让用户参与车型定义,开发周期缩短至 18 个月。
上汽集团这场生态战略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底层逻辑的根本性改变。在线控底盘领域,坐标系等国内企业正挑战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2025 年线控制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500 亿元,EMB 技术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固态电池方面,上汽与清陶能源合作的 " 光启 " 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较比亚迪的刀片电池(310Wh/L)领先 30%,成本降低 40%;智能驾驶领域,L3 级自动驾驶政策试点加速,2025 年渗透率预计达 8.5%,上汽的 " 无图城市 NOA" 技术将成为竞争焦点。
在产业格局重塑的进程中,上汽集团旗下合资板块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通过电动化转型,2025 年新能源车型占比目标分别达 30% 和 40%,试图在合资 2.0 时代突围;自主品牌表现亮眼,MG4 EV 在欧洲市场连续三个月登顶中国电动车销量冠军,智己 L6 的 " 超快充固态电池 " 技术打破续航焦虑;全球化布局上,上汽商用车在东南亚、中东市场的份额突破 20%,2025 年海外销量目标 150 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 30%。
站在智能汽车时代的十字路口,上汽集团的生态战略也面临着诸多考验。多供应商的技术路线差异可能导致系统兼容性风险,地平线的征程 6E 与华为 ADS 3.0 的算法需在底层架构上实现无缝协同,否则将影响用户体验。传统国企的层级文化与互联网敏捷开发模式的冲突可能加剧,IPD 体系的推行需要跨部门协作,但上汽内部的 " 部门墙 " 可能延缓项目进度。比亚迪、特斯拉等对手在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持续扩大,比亚迪 2025 年研发投入达 542 亿元,是上汽的 2.5 倍,其 " 垂直整合 " 模式可能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上汽集团的这场生态战略发布会,本质上是一场关乎 " 灵魂 " 的自我救赎。当传统车企的 " 躯体 " 与科技公司的 " 灵魂 " 碰撞,当封闭的技术路线转向开放的生态合作,这家 70 年的汽车巨头正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正如贾健旭所言:" 岁老根弥壮 ",唯有打破路径依赖,重构技术生态,才能在智能汽车的百年变局中,书写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新传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