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野武士 ,作者述林
来源 l 财经野武士
作者 l 述林
4 月 8 日上午,阿里资产交易平台新增一则关于中原银行的股权拍卖信息。信息显示,该笔股权是中原银行的内资法人股,目前处于冻结状态,合计约有 2808.9 万股,将于 4 月 18 日开启第二次拍卖,起始价为 1887.58 万元。
竞买公告并未披露该笔股权的持有者和评估价,从 3 月 18 日披露的首次拍卖信息来看,这笔股权的首次拍卖起始价约为 2359.48 万元,彼时有 6 人设置开拍提醒,但最终无人报名。与首拍相比,第二次拍卖起始价的下降幅度约为 20%。
近几年,中原银行的内资股股权频繁出现在各个拍卖平台,但即便起拍价一降再降,多数时候都以流拍收场。作为一家万亿资产级别的港股上市城商行,中原银行股权吸引力严重不足的背后,是该行在股权管理、股东回馈、盈利能力、成长空间等多个方面无法给予投资者更多信心,导致该行股权的投资价值认可度不高。
股权分散,股东回馈明显不足
除了上述股权,中原银行还有另一笔 1545 万股的股权也将在近期开拍。拍卖信息显示,这笔股权的拍卖性质是司法拍卖,目前已经被司法冻结,将在 5 月 1 日正式开拍。股权评估价值是 1390.5 万元,起拍价为 1043.88 万元,持有人是许昌蕴隆发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2024 年 2 月有一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
从去年至今,中原银行已有数十笔大额股权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进行拍卖,究其原因,多与股东的债务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等有关,这些股权的折扣力度都不小,起拍价通常只有评估价的七折甚至五折六折,如三月初拍卖的 11 笔合计约 11.06 亿股的中原银行股权,起拍价仅为评估价的 5.6 折。但同时,中原银行的港股表现不佳,最新股价已跌至 0.3 港元 / 股,这些内资股的拍卖价相较于中原银行的正股股价依然偏高,或与有这一因素的影响,报名参与竞拍的并不多,大部分股权都以流拍告终。
内资股的频繁拍卖,侧面反映出中原银行的股权结构目前存在股权分散且中小股东资质较差的突出问题。2022 年,中原银行时任董事长徐诺金表示中原银行已经形成了 " 国有主导、适度分散、股东适格、合理平衡 " 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趋于优化。而如今,徐诺金已经因严重违纪被双开,中原银行的股权结构仍未达到其说的 " 适度分散、股东适格 "。
由于从 13 家河南省城商行合并而来,中原银行股东数量众多,虽然未在财报中披露具体的内资股东数量,但截至 2024 年末,中原银行一共有 6679 户关联方,其中,关联法人有 1434 户,关联自然人 5245 户,侧面反映出该行的股权结构分散,存在大量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与银行存在关联关系。庞大的股东数量,进一步稀释了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中原银行的内资股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只有 23.82%,除了第一大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持有 6.69% 的股权,其他 9 家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不超过 4%。
中小股东资质较差,则主要体现在中原银行较大的内资股质押和冻结规模上。截至 2024 年末,该行约有 47.26 亿股内资股被质押,占总股本的 12.93%,其中,主要股东质押的内资股占总股本的 1.15%。另外,中原银行还有约 8.11 亿股内资股仍处于司法冻结状态。
股东回馈方面,中原银行没能履行该行公司章程中的承诺。3 月 28 日,中原银行发布了 2024 年报,并同步披露了 2024 年的现金分红方案——拟每股派发 0.012 元,累计现金分红约 4.39 亿元,分红比例为 12.7%。
2019 年之后,中原银行连续 4 年未实行分红,如今再度分红,对股东来说算是意外之喜,但分红比例与该行 2023 年公告的《公司章程》中规定的 " 在盈利年度应当分配股利,最近三年现金分红累计分配的利润,应不少于最近三年年均可分配利润的 30%" 相去甚远。若要达到公司章程规定的分配比例,中原银行最近三年的年均现金分红应该为 10.32 亿元,2024 年仅 4.39 亿元的现金分红显然是不够的。
盈利能力下降,与投资者交流渠道较少
股权不受投资者青睐,中原银行自身的经营业绩表现或许也是一大原因。2024 年是第三任董事长郭浩掌舵的第一个完整财年,但中原银行没有交出一份足够亮眼的成绩单——全年营收为 259.55 亿元,同比减少 0.9%,归母净利润为 34.5 亿元,同比增加 7%。
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不是因为盈利能力提升,而是受所得税费用变动影响。如果只看税前利润,2024 年税前利润为 27.5 亿元,同比减少 7%。但受免税收入增加以及税会暂时性差异共同影响,中原银行的所得税费用为 -7.19 亿元,2023 年为 -2.49 亿元,同比减少了 4.7 亿元,这让中原银行的净利润得以实现正增长。
资产质量方面,中原银行在 2024 年加大了不良贷款处置核销的力度,全年核销及转让不良 41.96 亿元,较 2023 年增加了 37.39%。即便加大了核销力度,截至年末不良率依然有 2.02%,较年初仅压降 2bps; 不良贷款余额为 144.58 亿元,较年初增加 0.06 亿元。与此同时,该行还有 230.03 亿元的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的 3.22%,信贷不良风险仍未完全出清。而该行的贷款拨备率仅有 3.14%,完全无法覆盖 ( 关注 + 不良 ) 规模,意味着中原银行在不良压降和拨备覆盖方面都有较大的压力。
除了经营业绩和股东回馈,中原银行与投资者较少的交流渠道也是横亘在投资价值认可度面前的一个障碍。从已知公开渠道来看,中原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流多集中在最常规的业绩发布会上,机构调研并不多,根据 choice 金融终端收录数据,中原银行从 2017 年上市港股至今只有三份研报,且都是在上市之初发布的,近几年几乎无机构调研,意味着中原银行缺乏机构投资者关注。
银行高管队伍中,负责信息披露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券商机构信息沟通等工作的职位是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作为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需要负责传递银行的经营状况与战略规划,解答投资者疑问,并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市场信心。然而,中原银行的董秘并无太多资本市场相关经验。
该行现任董事会秘书是潘文尧,于 2023 年 12 月正式获批上任。在进入中原银行之前,潘文尧先是在珠海格力集团担任销售经理,然后在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内部任职,之后还在邦银金融租赁担任董事长,期间并无董秘相关经验,接触更多的是银行业务运营与管理。2023 年 1 月,潘文尧前往中原银行担任党委办公室 ( 董事会办公室 ) 总经理,12 月便正式上任董秘。值得一提的是,中原银行现任董事长郭浩虽然具备金融监管经验,但近十年所接触的都是行政工作,也是由政转企,在银行具体战略制定与执行方面也面临挑战。
2024 年中期业绩会时,中原银行行长刘凯坦言该行 2024 年仍处于阵痛期,预计 2025 年将轻装上阵。从当前来看,除了业绩方面的盈利能力不足、资产质量待提升外,中原银行还需应对投资者信心不足、股价持续低迷、管理层磨合等多重考验,2025 年能否轻装上阵,摆脱 " 大而不强 " 还有待时间验证。
-END-
· 欢迎转发评论 ·
■投稿、咨询、转载
764885213(微信)
■声明
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
往期热文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