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对民间颜色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禁忌规范,不同朝代通过服饰色彩强化社会秩序,以下是根据文献整理的主要禁令体系:
周代:首开服饰色彩等级制
周朝建立了最早的色彩等级制度,天子服饰以 " 玄衣纁裳 "(黑红配)为尊;诸侯用青色,士人用黄色,平民只能穿 " 间色 "(混合色)。《周礼》记载,鲁国大夫季孙氏因佩戴朱红色腰带(天子专属色)被史官记录为 " 僭越 "。齐国曾因流行紫色遭周王室批判 " 紫乃邪色 ",被迫改染 " 海藻绿 "。
秦汉:黑色霸权与白色禁忌
秦始皇推行 " 黑色霸权 ",规定全国旌旗、官服、车马必须纯黑,甚至咸阳城商贩蒸笼都需刷黑漆。庶民白衣领口不得超过三寸,商贾需在衣襟绣黑条纹作为身份标识。汉代延续白色禁忌,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得穿纯素衣冠,《礼记》记载 " 素服以送终 ",但允许部分白色衣物掺杂染色。
唐宋:贱色制度的形成
唐代通过色彩实施刑罚,官吏惩罚犯人时令其佩戴碧色头巾,《封演闻见录》载李封任延陵令时 " 吏人有罪,令裹碧头巾以辱之 "。宋代延续青巾制度,《梦溪笔谈》记载苏州知州判戴青巾者为 " 屠沽之徒 "。此时绿色、青色已明确成为娼妓、囚犯等 " 贱民 " 专属色。
元明清:绿头巾制度的巅峰
元代将绿头巾与娼妓丈夫绑定,《中国娼妓史》载 " 乐户妻女大半为妓,故戴绿头巾成标志 "。明代从法律层面规定:" 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 ",乐工必须佩戴绿头巾并系红绿搭膊。清嘉庆年间,优伶服饰流行青绿镶边,《清稗类抄》记载高宗因青色近贱色而明令禁止。
贵色垄断体系
黄色禁令:自周代起黄色逐渐成为皇室专属,清代《清稗类抄》载 " 皇子得服金黄蟒袍,诸王非特赐不能服 ",民间穿黄衣被视为谋反。
紫色垄断:宋代《燕翼贻谋录》记载仁宗时期,民间禁用御用黝紫色,妇女穿紫衫遭严惩。
香色管制:清代规定皇太子朝服使用香色(次明黄),嘉庆年间因庶民滥用香色而重新禁制。
凶色禁忌体系
白色禁忌:自汉代形成 " 纯素不吉 " 观念,清代臣工朝见禁止穿白色羊皮," 恶其色近丧服 "。蒙古族牧民虽尚白,但汉族婚礼至今忌纯白。
黑色限制:民间虽实用黑色,但忌纯黑服饰,丧葬禁用,《清稗类抄》载 " 做寿衣忌黑,恐转生为驴 "。
红色悖论:吉庆日尚红,但丧期禁红,《礼记》记载 " 红白二色对应阴阳 ",清代国丧期间连红糟鼻子都需染色。
这些色彩禁令通过《舆服志》《会典》等制度固化,本质上是通过视觉符号维护等级秩序,其影响至今仍存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