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04-14
云厂商布局MCP的方向有何不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作者:王智远

独立开发者,最近有点忙,像赶场子似的。

扣子、等智能体平台热潮刚过,MCP 又成为新热点;阿里云率先推出 MCP 平台后,腾讯云跟进,百度云预计在 4 月 25 日的 Create 大会上发布相关产品。

开发者总冲在前面探路,但最终获益通常是大企业。

如果想赚到钱、或做出对企业、个人有用的产品,得了解云平台、它的生态、以及它给企业、个人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场景,这样找准机会点。

那么问题来了,云厂商都在做 MCP 协议,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战略角度不一样。阿里云强调全球化与全栈式技术布局,腾讯云是生态整合,百度云选择工具生态普惠,字节采用 " 内容 +AI+ 云 " 的三螺旋战略,而 AWS 则聚焦语音交互底层设施。

怎么通俗理解呢?

先说说阿里,目前看,阿里云是电商 + 云计算双轮驱动

就像一辆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一个负责赚钱,一个负责技术。它把高德地图、菜鸟物流等 50 多个自家的服务都变成了 MCP 基础设施,如同把自家的工具都打包成一套 " 全家桶 ",构建了一个 " 应用即协议 " 的生态闭环。

它的技术路径是全栈式技术布局,像盖房子,从打地基、砌墙、装修到安装水电,啥活儿都得干。

简单讲,从底层的硬件、服务器,到中间的软件系统、数据库,再到上层的应用开发、用户体验设计,都能搞定,这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的技术体系,让整个系统能顺畅地运转起来。

所以,它的战略不仅在于吸引 TOB 新用户,更在于通过 MCP 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

而阿里云百炼平台,可以看做一个 " 智能工具箱 ",里面啥都有,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发者和企业可以从 " 工具箱 " 里挑选适合自己的工具,快速搭建出自己需要的应用和服务。

再说说腾讯云,它的策略是:生态整合。

微信是一个巨大社交广场,腾讯云在广场上搭建了一个个 " 小摊位 ",让开发者、企业可以在这里做生意;它采用边缘无服务器架构,就像把小卖部开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

以前,所有的计算任务都放在很远的云端,每次处理数据都要跑很远的路,这导致延迟很高。现在,腾讯云把一些计算任务放在离用户更近的地方,这样数据处理起来就更快了。

所以,它的优势是:离用户近,速度快、不用操心后台、计算资源按需付费、请求多了自动扩容。

它的 MCP 模式更偏向 " 免费部署 + 社交裂变 "。

腾讯云官方也说了,计划构建一个 MCP Marketplace,另外,它还发布了 AI 开发套件,支持 MCP 插件托管,帮助开发者最快 5 分钟搭建业务型 AI Agent。

换言之,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种 AI 应用,并通过 MCP Marketplace 推广给更多用户。

所以,这种模式优势是,开发门槛低,能借助微信生态的社交裂变,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百度的策略是工具生态普惠化,用 MCP Store 构建一个类似 "AI 时代的 Github+AppStore 混合体 "。

怎么理解呢?

GitHub 是一个代码共享的社区,开发者可以在这里分享代码、协作开发项目;AppStore 是应用商店,用户可以在这里下载各种应用程序。

百度的 MCP Store 也想做到类似的事情,让开发者能够方便地共享和使用各种 AI 工具和模型,就像在超市货架上拿取商品一样简单。

所以,百度通过 MCP Store,想实现三点:

降低开发门槛,让开发者更容易地调用和使用 AI 能力;促进生态繁荣,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参与,形成一个繁荣的 AI 生态系统。

这像在 AI 的世界里,既有一个超市,又有社区,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还能一起分享和交流。

字节在 MCP 协议上布局是 " 内容 +AI+ 云 " 三螺旋战略。

抖音 /TikTok 像一个巨大的内容池,字节跳动用内容池构建 MCP 服务;同时,字节的豆包大模型整合了 MCP 协议,并在火山引擎上开放了 " 一句话开发 " 能力,开发者输入自然语言,就能生成调用抖音电商 API 的智能体。

商业化方面,字节跳动对中小开发者提供免费的 MCP 调用额度,而对企业客户,则打包出售 MCP 服务与抖音流量资源。

这就像给小商家提供免费试用,给大企业打包销售,让不同规模的用户都能从中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 AWS。它聚焦语音交互底层设施,用 Amazon Nova Sonic 语音模型与 Bedrock 服务结合,构建 " 语音 + 工具调用 " 的模式,也就是说,用语言助手打通一切。

所以,对比几家,我们能看到什么?

一个结论是:每个厂商在根据自己的优势、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路径;阿里云强调全球化,腾讯云用微信生态做社交场景的闭环,百度云想做开发者的 MCP Store。

字节则是 " 内容 +AI+ 云 ",让开发能和内容结合;而 AWS 则提供语音交互的基础设施。

既然这样,开发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 MCP 平台呢?我认为,关键要看生态。所谓生态,是厂商自身的客户选择。

阿里云,是全行业渗透的超级基建。

核心客户覆盖 90% 互联网公司、90% 上市商业银行、90% 汽车品牌、以及 90% 手机品牌(OPPO、vivo),还有超 1000 家政企客户(国家电网、中国石化)。

它的生态壁垒是电商 + 政务双引擎。当这些 APP 应用都转化为 MCP 接口时,就形成了全链路闭环托管。

举个例子:

你基于阿里云的 MCP 服务开发一个智能旅游规划系统。

它调用高德地图获取景点信息和导航,结合天气预报 API 提供实时天气,还能推荐附近的美食和酒店;用户输入目的地和出行日期,系统就能生成详细的旅游计划,包括行程安排、交通路线和预订建议。

这就是全链路。

对于开发者来说,阿里云更适合深度对接传统行业系统(如工业质检、跨境贸易)且对国产化合规要求高的企业级项目,更偏向 TOB 组织内部。

百度智能云,核心客户涵盖能源(国家电网)、制造(三一重工)、教育(新东方)以及大量的中小开发者。

它的生态壁垒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 " 地图 + 搜索双入口 ",百度地图的 MCP Server 支持自然语言导航,比如 " 明早 8 点到杭州火车余票查询 ",它就能帮你搞定。

二是千帆 AppBuilder 支持 SDK 一键转化 MCP Server。如果你要快速调用地理信息服务,比如:物流路径规划,或者你是个人开发者,希望参与工具分成,百度智能云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你可以把开发的 MCP 产品直接嵌入大企业的某个模块中,实现快速变现。

腾讯云核心客户群体是互联网企业、游戏开发者、中小企业以及需要快速部署和扩展的开发者,市场定位是 " 产业间的连接器 ",擅长利用微信生态和社交平台的优势。

生态上有两点:

靠着微信和 QQ 这两个超级入口,用 MCP Marketplace 能直接触达 10 亿用户;另一方面,是边缘计算网络。它在全球有 3200 多个节点,能让 MCP 服务的延迟控制在 800 毫秒以内,数据处理起来叫一个快,用户体验自然就好。

对于开发者来说,适合做社交裂变类的应用,比如:小程序电商,借助微信的社交力量,让应用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开来。

字节核心客户是内容创作者、电商品牌和 MCN 机构。

内容创作者需要提效工具,比如智能剪辑工具,能快速加口播、字幕,一键生成精彩片段,或者知识库类产品,方便查找和管理创作素材。

电商品牌则需要 BI 类分析工具,基于它们的 CRM 系统,帮助分析数据,提高营销效果和投资回报率(ROI)。

因此,主要围绕内容创作、流量赋能和工具赋能这三点,只要你的 MCP 工具能在这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那在字节的生态里,就有很大机会。

最后说说 AWS。

AWS 像全球企业的 " 技术基石 ",客户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既有像 Netflix、Spotify、Airbnb、Snapchat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汽车、医疗、航空这些传统行业的 " 大块头 "。

还有游戏和新科技领域,比如:动视暴雪、育碧,甚至还有 DirectiveGames 基于 AWS 构建的《头号玩家》VR 游戏。

总之,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从传统行业到新兴科技都有;那对于开发者来说,要做一些全球化的东西,AWS 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 WS 的全球节点部署能让你轻松搞定。要是搞 AI 或者物联网,SageMaker(你的数据专家)和 IoT Core(智能设备快递员)组合起来,也很方便。

你是个成本敏感型的初创团队,那免费套餐绝对是救命稻草。还有,AWS 中国区已经支持了 95% 的全球服务功能,而且数据完全本地化存储,不用担心数据安全问题。

所以,它适合既要国内、又要国外市场的开发者。

从我的视角,给开发者选择建议是:全栈技术 + 政企合规,适合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场景;百度智能云,地图 SDK+ 工具分成生态。

腾讯云,适合社交电商和实时互动场景。字节跳动,内容创作与流量变现,适合内容创作者和电商品牌;AWS 全球化部署,适合跨国项目;你可以对照自己,看看在哪方面更有优势。

不管在哪个平台做 MCP 开发,什么样的人能赚钱?

从商业逻辑来看,企业愿意为 MCP 服务买单,是因为它能帮企业省时间、省力气,或者少花钱。

比如说:

企业里销售的数据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在 CRM 系统里,有的在 Excel 表格里。以前,要人工把数据整理好、分析清楚,再做成报告。

但如果有一个厉害的 MCP 服务,能自动把数据连起来,用简单的指令就能生成动态看板、PPT 报告,还能预测未来的情况,那企业就愿意掏钱。

再看看实际的应用场景,赚钱 MCP 服务有两个特点:

一,深度整合。比如外贸企业用 MCP 把 ERP 系统、微信和物流系统连起来,只要说一句话,就能调取跨国订单的数据,还能自动生成备货建议,这肯定有挖掘价值。

二,标准化可复制。这应该不难理解。在钉钉、飞书的审批流程里装一个 MCP 插件,用低代码的方式,快速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所以,云平台提供的 MCP 服务,是把复杂的 API 对接、权限管理、负载均衡等底层问题都搞定,让企业可以专心搞业务创新,而不是花时间在技术调试上。

将来,随着 Serverless 架构越来越普及,MCP 服务可能会按实际调用量收费,这样企业用起来的门槛就更低了。

说白了,能赚钱的 MCP 服务,是把企业零散的数据、僵化的流程,变成 AI 能理解的标准化操作,最终帮企业省时间、省人力、省决策成本。

为啥我喜欢从赚钱的角度看问题?

因为赚钱的本质是帮别人解决问题,只有别人觉得值,才会给你钱;当我们找到一个场景,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让他们愿意掏钱并真正使用产品,这才是真正的 " 最小可行产品 "(MVP),也说明产品初步跑通了。

不过,大家对跑通的理解不一样。真正的跑通,不仅是产品上线,还要找到愿意付费的用户群体,证明它的市场价值。

Manus 的创始人肖弘很会做商业化,我记得,他办公室有张海报,大概意思是:做产品别想着一步登天,憋个大招。

你可以像玩变形金刚一样,先弄个滑板,能跑就行;有人买了滑板,你再把它改成滑板车,再升级成自行车、摩托车,最后变成汽车。每一步都要能真正用,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在 MCP Server 上做出有效产品,赚到钱,得换个角度看问题。

先看云厂商战略选择,再看看他们的用户,试着从用户身上找找怎么帮他们提效,最后,围绕需求开发新产品,卖出去。

这比单纯自己闭门造车强多了。你觉得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腾讯云 阿里云 王智 云计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