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 魔童降世 " 变成 " 困兽之斗 ",三年亏损 180 亿的哪吒汽车,到了生死关头。
2025 年 4 月,一张车主在 4S 店前拉横幅的照片刷爆网络:" 哪吒断网,车主心慌 "。
这场席卷全国的车机系统瘫痪事件,将这家曾位列新势力销量榜首的车企,推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从月销过万到零售量暴跌 98%,从资本宠儿到债务缠身,哪吒汽车的坠落轨迹,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行业伤疤。
01
信任雪崩
技术失守背后的致命连锁反应
当车主发现车机屏幕上的导航定位突然消失时,他们不会想到这只是崩塌的开始。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断网事件,让哪吒汽车的用户体验坠入冰点:蓝牙钥匙失效导致无法启动车辆,App 远程控制形同虚设,甚至基础导航功能都成了奢望。
这场危机早有伏笔。2025 年 1 月,哪吒官网与车机系统因 " 维护升级 " 宕机 72 小时,官方用 " 服务器过载 " 搪塞过关。但随后数月,断网问题如幽灵般反复出现,直到 4 月全面爆发。
技术团队不得不承认,为压缩成本采用的廉价服务器,早已无法支撑百万量级的用户并发需求。
资金枯竭的死亡螺旋。技术瘫痪的根源,直指哪吒汽车深陷的资金泥潭。销量数据显示,2024 年其销量同比暴跌 40%,2025 年 1 月国内零售量仅剩 110 辆,同比锐减 97.76%。更致命的是三年累计亏损超 180 亿元,供应链断裂导致工厂停摆,股权冻结让合作伙伴望而却步。当服务器维护费用都成了 " 奢侈品 ",技术体系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信任重建比登天难。
在某车主论坛,一位哪吒 S 车主的留言刺痛人心:" 曾经向 20 个朋友推荐过哪吒,现在成了最大的笑话。"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智能化体验是核心护城河,而频繁断网直接击穿用户对 " 科技出行 " 的信仰。 某行业分析师直言:" 这种信任崩塌,至少需要三年才能修复,但哪吒可能等不到那天。"
02
战略迷途
从 " 销冠神话 " 到 " 高端幻觉 " 自我摧毁
2022 年,哪吒汽车以 15.2 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哪吒 V、哪吒 U 两款 10 万级车型立下汗马功劳。但突如其来的战略转向,让这家车企驶入了危险的弯道。
高端化陷阱:主食未稳先追甜点。2023 年,哪吒 S、哪吒 GT 两款 20 万 + 车型高调上市,试图复制理想、蔚来高端化路径。然而现实残酷:哪吒 S 搭载的 400V 充电架构、80TOPS 算力芯片,较同期竞品落后两代;哪吒 GT 因续航虚标、车机卡顿沦为小众玩具,月销长期不足百台。更致命的是,研发资源向高端车型倾斜,导致主力车型升级停滞,被比亚迪海鸥等竞品趁机蚕食市场。
廉价:标签的诅咒。超 60% 销量依赖 B 端网约车市场,让哪吒汽车始终戴着 " 网约车专用 " 的镣铐。某经销商透露:" 很多私家车用户进店第一句话就是 ' 这车是不是跑网约车的 '。" 低价策略更制造出 " 卖一辆亏 4.5 万 " 的财务黑洞,销量越大亏损越深。当高端化尝试失败,低端市场又被竞品围攻,哪吒陷入了战略失焦的沼泽。
行业警示:高合、极越的前车之鉴。哪吒的困境并非孤例。2025 年,高合汽车因资金链断裂停产,极越汽车陷入销量腰斩、裁员风波。
这些案例暴露出新势力三大致命伤:
盲目高端化:缺乏技术积累与品牌认知的转型,如同在沙滩上盖摩天大楼;
资金管理失控:烧钱换市场策略一旦融资受阻,供应链、服务链瞬间崩塌;
用户信任脆弱:技术故障、售后断供等问题直接冲击用户体验,信任一旦瓦解,重建成本极高。
03
绝地求生
全球化与 IPO 能否力挽狂澜?
面对生死存亡,哪吒汽车打出了 " 全球化 +IPO" 的组合拳,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1、东南亚突围战:夹缝中的机遇
2025 年,哪吒宣布获得泰国 100 亿(折合人民币 21 亿)泰铢授信,计划以 KD 工厂辐射东南亚,并重启南宁基地出口业务。然而泰国市场早已强敌环伺:比亚迪 ATTO 3 长期占据销冠,长城汽车 ORA 品牌深耕多年。哪吒 GT 等车型在当地的定价策略,既无法匹配 " 性价比之王 " 的人设,又难以支撑高端化定位,陷入尴尬境地。
2、化债困局:30 亿融资只是续命丹
3 月,哪吒与供应商达成 " 债转股 " 协议,70% 债权转为股权,剩余 30% 分期清偿。尽管 30 亿元融资即将到账,但资金用途被严格限制于生产与研发,而非偿还旧债。更严峻的是,企查查数据显示,创始人方运舟 2025 年被 9 次限高,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执行总金额超 1.6 亿元,资金链压力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
3、战略收缩:断臂求生的代价
为求生,哪吒汽车开始了痛苦的降本增效:关闭直营门店、优化智驾团队(转与华为 / 百度合作)、海外市场转向轻资产模式。然而研发投入的削减,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弱化,形成 " 成本压缩 - 体验下降 - 销量下滑 " 的恶性循环。
04
新势力的 " 长期主义 " 究竟长什么样?
哪吒汽车的危机,折射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 蒙眼狂奔 " 到 " 理性回归 " 的转折点。当市场渗透率突破 40%,增量空间收窄,特斯拉降价、比亚迪 " 油电同价 " 的绞杀战已然打响。
对于新势力而言:
技术为本:智能化、电动化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而非依赖供应商 " 拼装 ",蔚小理,华为 " 四界 " 就是行业成功典范。
用户至上:从 " 造车 " 转向 " 运营车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譬如比亚迪造车模式。
财务健康:平衡扩张与盈利,避免 " 卖一辆亏一辆 " 的不可持续模式。小米等新能源车接二连三的交通事故,用生命给用户上了一课。
张勇在朋友圈感叹 " 四处奔波融资 " 的焦虑,实则是整个行业的集体缩影。若哪吒汽车未能抓住 " 化债 " 窗口期实现产品力重生,恐将步威马、高合后尘,成为新能源狂潮中的又一枚弃子。而对于行业,这场危机再次敲响警钟:唯有敬畏市场、尊重规律,方能在淘汰赛中幸存。
责编|扶苏 编辑|青山
启盈门
有料 有识 有趣
有读者 | 有故事 | 有敬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