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8K 电视还没火起来就匆匆退场。
根据外媒 FlatpanelsHD 爆料,索尼已停产其最后一款 8K 电视,且目前没有推出继任产品的计划。其实不只是索尼,近几年我们已经很难在市场上见到新款的 8K 电视,无论是索尼、LG,还是国产的海信与 TCL,旗下的 8K 电视产品线都已有两三年没有更新。
(图片来源:索尼官方)
难道说 8K 电视本就是个伪命题?一味地堆分辨率并不是电视的正确发展路线?
根据 Omdia 公布的数据来看,8K 电视在 2024 年的出货量大概在 100-150 万台之间,相比起整个电视市场 2 亿台的数据着实不够看。
相比 4K,8K 分辨率达到了 7680x4320,像素数量是 4K 的四倍。分辨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好处是画面更加细腻,理论上人眼能观察到的细节更丰富。
而且传统 4K 电视采用的是老一代的 BT.709 标准,色深标准仅有 8bit(即显示 1677 万种颜色),而 8K 电视采用的是 BT.2020 标准,色深标准为 12bit,将显示的颜色种类提升到 10.7 亿种,在色域上的表现是传统 4K 电视完全无法比拟的。更别说在帧率方面,8K 电视也以 120P 120bit 的超高规格远超 4K 电视的 60P 10bit,可以说 8K 电视无论从分辨率、画质、色彩还是整体的帧率都超出了 4K 电视不止一个级别。
25 年,海信力推 LGB-MiniLED 显示新技术,TCL 依托万象分区不断突破 Mini LED 显示画质,整个行业都在「卷画质」的路上一路狂奔。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大屏就是为了更好的视听体验,大家对画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既然如此,为何有显著画质优势的 8K 电视却无人问津呢?
第一是成本问题,前文曾提到 8K 电视的像素点是 4K 的整整四倍,但这并不等于将四块 4K 屏幕拼接在一起就完事,厂商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四倍的像素数量塞进同样大小的屏幕中。像素距离越小,工艺越难,良品率就越低。
再加上 8K 屏幕所带来的隐性成本也远非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例如厂家要升级支持 8K 的处理器和内存,优化屏幕热管理,提高背光源的亮度等等。一顿操作下来,让 8K 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制造成本的高昂导致市面上的 8K 电视售价普遍在万元以上,而这个价格用户已经能买到一台旗舰级的 4K 电视,除了分辨率略输一筹,在亮度、对比度、刷新率以及功能性上都是全方位碾压同价位 8K 电视的。
虽说目前 8K 电视的价格在逐年下降,相比之前的价格已经下降了非常多,特别是国产自主品牌长虹在 8K 电视领域的加速布局,将 8K 电视的价格区间拉入低价区间。不过,相比普通液晶电视以及 Mini LED 电视,8K 电视的价格依然处于高位。
(图片来源:雷科技制图)
其次是 8K 电视的生态并不完善,这里的生态并不是指内容,而是制作、存储、传输等软硬件配置都不够完善。换言之就是,即使你买了台 8K 电视回来,也没有相关的视频资源(绝大多数影视资源还停留在 1080P 时代)。
8K 内容是一个产业链的合集,包括内容制作、存储、传输、解码再到终端的播放,整个产业链闭环都需要适配 8K。这些方面不仅需要软件的支持,还要硬件的支持,包括芯片、信号、传输、编解码等等。当然更为核心的是 8K 内容制作的源头,8K 摄像机等内容制作的软硬件配置。而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和更新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着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硬件替换的成本可想而知,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更替。
(图片来源:长虹官方)
而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8K 电视低迷的销量让 8K 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但是 8K 内容的缺失又反过来拖累了 8K 电视的销量。
在多方面的因素下,市场选择放弃 8K 电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谁也不想做亏本生意。
但不管怎么说,8K 电视必然是未来的趋势之一,索尼也在去年才推出了支持 8K 信号输出的 PS5 Pro 游戏主机,这证明它们仍未彻底放弃 8K 市场,至于什么时候爆发,我们只能静候。
在 8K 电视不适合当下市场发展,且消费者对电视画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电视厂商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以国内电视三巨头海信、TCL 和长虹为例,它们各自针对画质、屏幕材质、亮度以及功能性都拿出了相应的研发成果。
例如海信近期发布的 116 吋海信 UX,其搭载了行业首创 RGB 三维控色技术,实现了行业梦寐以求的「RGB 光色同控」,在色域面积、色彩纯度、控光精度、节能表现等多个维度全面领先量子点技术,超越了 QD-Mini LED,甚至是 QD-OLED。该产品的发布也预示着国产厂商终于在显示技术层面超越了索尼、三星、LG 等国际厂商。
(图片来源:雷科技现场摄制)
除了 RGB-Mini LED 技术,海信还在 Micro LED 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小也来到了 163 吋。但这还不是极限,根据海信官方称最大可定制到 271 英寸,这项技术的突破让电视也即将进入到模块化时代。
而在亮度层面,依旧是海信,它们将激光电视的亮度做到了 1000nits 亮度,其表示是在菲涅尔的结构上,研发并应用了一层「纳米光谱选择膜」。它利用激光的光谱特性,构建微纳光学架构,对激光电视发出来的光谱进行高效呈现,而对环境中的干扰光则像黑洞一样吸收。从而让海信 激光电视探索 X1 的画面的亮度提升 40%,同时对比度也得到显著提升。
TCL 则是在 Mini-LED 领域玩出了花,在「万象分区」技术的加持下,TCL 电视仅需使用 2000+ 个分区,显示效果就要比市面上的 4000+ 分区电视好上不少。
在 AI 领域,TCL 也一直走在行业前端,以 TCL 自研的伏羲 AI 大模型为例,其深度融合了 DeepSeek、腾讯混元等多个国内领先平台的 AI 技术,在画质提升、智能交互以及内容扩展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例如 TCL 的 AI 技术能够结合内置的 TSR AI 独立画质芯片进行实时优化,并对用户的日常观看习惯不断优化处理,最终实现越看越好看的效果。
在手机、PC 设备不断被 AI 重新赋能的当下,电视自然也有着不少机会,并有望借此获得新的增长。
如果说 TCL 和海信是在硬件层面做提升的话,那长虹就是在情绪价值这一块给够,其最新技术被称为漫反射 AI 光翼,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屏幕的环境光补偿,它能实时根据环境周围的亮度调整屏幕光补偿。除此之外它还能让屏幕色彩「溢出」出屏幕,例如在播放电影《沙丘》时,灯光自动切换成黄沙的颜色,沉浸感更强,在播放音乐时会出现动态灯光效果,能够带来更好的氛围感。
可能有些读者会好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好的电视吗?以前大家买电视是为了「够用」,现在则是为了「享受」。尤其是随着电影、游戏等娱乐形式的普及,电视的沉浸感更强,自然更受欢迎。
总的来说,在 8K 电视难以普及的当下,厂商们正在通过抓住用户的各种痛点来提升用户的观感。电视显示技术的迭代其实很难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是需要亲身体验之后才能感知到,也因此而细分出的游戏电视、教育电视、闺蜜机以及会议大屏等产品才会在近两年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中,而这些新品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电视产品接下来的演进方向。
可以看到,电视的大屏化、高端化、AI 化等趋势正在不断推动电视行业的结构性升级。而对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也为电视厂商开辟着新的增长曲线。
作为对电视画质无比敏感的用户之一,小雷对于 8K 电视的暂时「离场」感到十分可惜,原以为 8K 电视会在市场的推动下快速替代 4K 电视成为新主流,毕竟 4K 电视已经逐渐难以满足部分用户的观看需求。虽然受限于目前 8K 电视的价格以及内容资源匮乏的原因,8K 电视的增长暂时并不明显。
但是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8K 电视就会像现在的 4K 电视一样,拥有超高的性价比,慢慢成为标配、慢慢普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