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布鲁塞尔的消息震惊汽车圈:欧盟同意研究以 " 最低进口价格 " 替代此前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反补贴税。
这一戏剧性反转,意味着持续近一年的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缓和,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注入新变量。
从 " 关税壁垒 "到" 价格管控 "
有爆料称,双方正围绕 3 万欧元左右的价格阈值展开技术磋商,这一数字较中国车企当前在欧平均售价(约 2.5 万欧元)高出 20%,标志着欧盟从 " 关税壁垒 " 向 " 价格管控 " 的政策转向进入实操阶段。
2024 年 10 月,欧盟以 " 中国电动汽车通过补贴获得不公平优势 " 为由,对中国车企加征最高 45.3% 的反补贴税(含 10% 基础关税),这一决策被外界视为欧盟在美方压力下的 " 站队 " 行为。对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报告指出,关税导致德国汽车零部件对华出口锐减 28%,并连续多月高强度游说欧盟,促使欧盟释放 " 研究替代方案 " 的信号。
与传统贸易壁垒不同," 最低进口价格 " 机制的核心是建立动态调节的市场缓冲带。根据欧盟初步框架,若中国车企以高于阈值的价格销售,可享受与本土企业同等的税收待遇;若低于阈值,则需按差价补缴税费。这种机制既避免了高额关税对欧洲经销商网络的冲击,也为中国车企预留了通过技术升级突破价格天花板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 最低进口价格 " 机制仍需通过欧盟成员国的法律审查和 WTO 合规性评估。波兰、意大利等依赖汽车组装产业的成员国担心,价格阈值可能导致中国车企将低端车型转移至东南亚工厂,间接冲击欧洲产业链;而法国则主张将阈值提高至 3.5 万欧元,以保护雷诺、标致等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这种内部博弈使得 " 最低价格 " 的最终落地充满变数,但也为中欧后续谈判提供了利益交换的筹码。
来自特朗普的" 神助攻 "
在欧盟为电动车价格机制博弈时,另一边,美国正用 25% 的汽车关税点燃全球贸易火药桶。3 月 26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汽车启动调查,一周后关税正式落地,德国汽车工业瞬间被卷入风暴中心——大众集团在田纳西州的工厂停工待料,奔驰在美国的多条生产线减产 40%。更致命的是,美国联合墨西哥、加拿大推出 " 北美电池联盟 ",要求电动车电池的 60% 原材料必须来自北美,直接切断宁德时代、比亚迪与美国市场的联系。
这种策略对欧盟形成双重绞杀:一方面,欧洲车企对美出口面临 45% 的综合税率,2024 年价值 384 亿欧元的德系豪华车滞留港口;另一方面,欧盟电动车产业链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 " 本土含量 " 要求而失血,Northvolt 在瑞典的电池工厂因锂资源短缺被迫减产 30%。
德国经济部部长哈贝克在欧盟峰会上罕见表态:" 如果继续追随美国的保护主义,欧洲汽车工业将失去中国这个唯一能平衡的市场。" 数据显示,2024 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组件占比达 72%,一旦供应链断裂,本土车企的电动化进程将至少推迟两年。
戏剧性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成为了中欧和解的催化剂。当欧盟计算发现,若维持对华高关税,2025 年电动车市场可能萎缩 15%,而同期中国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已升至 47%,这种 " 市场双重流失 " 风险迫使欧盟重新评估策略。正如法国汽车制造商协会(CCFA)主席卢瓦克・费利克斯所言:" 我们不能同时与中美打两场贸易战,特朗普教会我们真正的敌人是产业链分裂,而非中国竞争者。" 欧盟委员会内部报告也承认,美国的单边主义让欧洲意识到,唯有与中国合作才能维护全球汽车产业的 " 三角平衡 ",避免沦为美中博弈的牺牲品。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欧在技术标准领域的隐性合作也正在加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德国 VDE 认证机构签署协议,互认电动车电池安全标准,这意味着比亚迪、宁德时代的产品可凭借中国认证进入欧洲市场,间接规避美国 " 本土认证 " 的壁垒。这种 " 标准互认 " 虽未公开提及贸易争端,却为双方在产业链层面的破冰埋下伏笔,凸显了两大经济体在对抗与依存间的微妙平衡。
欧盟反补贴税的溃败
回溯 2023 年 9 月,当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 · 冯德莱恩宣布启动反补贴调查时,欧盟还满怀着 " 复制光伏关税胜利 " 的自信。但电动车产业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中国车企的成本优势并非来自政府补贴,而是源于完整的产业链——从的锂矿开采,到电池生产,再到电控系统,每辆出口欧洲的电动车背后,是 3000+ 家中国供应商的协同作战。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欧电动车出口中,82% 的零部件成本发生在境内,所谓 " 补贴倾销 " 不过是产业竞争力的误读。更关键的是,中国车企在研发投入上早已超越欧盟同行,2024 年研发强度达 6.8%,是大众、宝马等企业的 2 倍,技术驱动的成本优化才是价格优势的核心。
有观点认为,欧盟 " 选择性征税 " 的政策漏洞更是加速了自身策略的溃败。特斯拉上海工厂被单独核定 7.8% 的税率,而比亚迪、吉利等中企却面临 17%~35% 的重税,这种 " 区别对待 " 引发连锁反应: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占率从 2023 年的 12% 升至 2024 年的 21%,成为最大受益者;而欧盟本土品牌如雷诺 - 日产联盟,因电动化滞后,市占率跌破 15%,倒逼欧盟不得不承认 " 保护政策养肥了美国车企,坑惨了欧洲自己 "。德国《明镜周刊》披露,欧盟委员会内部曾就是否将特斯拉纳入统一税率进行过 12 次闭门会议,最终因担心美国报复而妥协,这一决策被视为政治对产业理性的绑架。
关税实施后的市场反弹更让欧盟始料未及。中国车企迅速调整策略:MG 品牌在英国推出插电混动车型,价格比同级德系车低 30%,2024 年四季度销量上涨 120%;比亚迪与匈牙利政府达成协议,在德布勒森工厂实现 " 电池本土化 ",规避关税后成本仅增加 8%。更具颠覆性的是,小鹏汽车通过 " 技术授权 " 模式曲线进入欧洲——与荷兰代工厂合作生产搭载 XNGP 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以 " 技术溢价 " 覆盖成本上涨,单车利润反而提升 5%。这种 " 政策倒逼创新 " 的效应,让欧盟不得不重新审视贸易保护的本质:当市场规律被行政干预时,受伤害的往往是政策制定者自身。
欧盟的溃败还体现在法律层面的被动。上汽、比亚迪等企业联合向 WTO 提起诉讼,指控欧盟反补贴调查存在 " 程序不公 " 和 " 事实误判 "。WTO 争端解决机制披露的文件显示,欧盟在计算中国车企补贴时,错误地将研发费用抵扣视为 " 直接补贴 "。这一法律诉讼若胜诉,不仅可能推翻现有关税,而且还将对欧盟未来的贸易保护措施形成制度性约束,迫使欧盟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合规性与科学性。
在裂缝中重建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 " 最低进口价格 " 机制远非终点,而是新博弈的起点。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 200% 关税时,欧盟的政策天平仍在摇摆;当中国车企在欧洲加速本地化时,欧盟又在酝酿新的 " 数字服务法案 ",要求车载数据必须存储在欧盟境内。这种 " 边合作边博弈 " 的新常态,考验着企业的战略韧性。
比亚迪的 " 三重防御体系 " 或许提供了范本:在匈牙利建立 35 万辆产能的工厂(规避潜在价格约束),与德国巴斯夫合作开发无钴电池(满足环保标准),在荷兰设立欧洲数据中心(应对数据新规)。这种策略,让比亚迪 2025 年一季度在欧洲的订单量环比增长 85%。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产业生态层面。欧盟正在推动的 " 汽车云联盟 ",试图将中国车企的数据链排除在外;而中国发起的 " 全球电动汽车标准合作组织 ",已吸引多个 " 一带一路 " 国家加入。当技术标准成为新的地缘政治工具,中立的第三方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正在成为争夺焦点。越南、泰国的电动车市场已出现中欧车企 " 背靠背 " 建厂的奇观,中国长城与宝马在泰国共享工厂,比亚迪与大众在越南毗邻设厂,这种 " 竞合共生 " 的新生态,正在改写传统的产业竞争模式。
对于欧洲消费者而言,这场贸易博弈带来的则是更丰富的产品选择。过去一年,德国市场上中国品牌电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从 400 公里提升至 650 公里,智能座舱功能增加 3 倍,而价格仅上涨 15%。这种 " 技术普惠 " 效应,正在打破欧盟本土车企的技术垄断,倒逼大众、奔驰加快电动化转型。德国汽车管理中心调查显示:"62% 的德国消费者表示,若中国车企能提供与德系车同等的技术体验,愿意接受 3 万欧元以上的售价。" 这也为中国品牌的高端化突破提供了市场基础。
站在全球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欧的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硬道理: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单纯的贸易保护只能延缓竞争,无法阻止技术变革的趋势。当欧盟开始研究 " 最低进口价格 " 机制,当中国车企开始加速技术本地化时,双方都在寻找 " 竞争共存 " 的新平衡。未来的汽车产业,不会是单一市场的零和博弈,而是多极生态的共生演化。那些能在规则裂缝中构建技术护城河、在地域冲突中织就供应链网络的企业,终将成为真正的赢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