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晚申季,有人欢笑有人忧。
有的同学手握好几个 offer,难以抉择;而有的同学却颗粒无收,暗自神伤。
你以为努力奋进的只有学生们?错!学校之间同样 " 卷 " 得热火朝天。
据不完全统计,25fall 港新地区一下子新增开设了 40 多个研究生项目,竞争的火药味简直浓得要溢出来了!
• AI 与前沿科技布局:港大、港中文、新国大密集开设人工智能硕士项目,并配套奖学金(如新国大人工智能人才奖学金),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配合香港《智慧城市蓝图 2.0》和新加坡国家 AI 战略。
• 学制延长:港中深新增的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硕士均为 2 年制,港理工与纽约大学的双硕士项目分阶段在香港和纽约学习,强化实践与国际化视野。
• 交叉学科融合:港中文 " 气候风险管理 " 结合环境政策与金融,港大 " 数字城市管理 " 整合 AI 与城市规划,培养复合型人才。
• 实习与就业绑定:新国大 AI 项目与腾讯、字节跳动合作,港科大 AI 专业毕业生可直通科技大厂,凸显校企资源整合优势。
这些 " 新概念 " 专业是招生噱头,还是就业蓝海?
大批新项目在 25fall 真实的申请难度如何?
对比港三新二的王牌专业,新开项目有没有优势?
26fall 上岸港三新二,概率会加大吗?
今天,指南君想和你聊聊晚申季,港三新二 " 扎堆上新 " 背后的逻辑及 " 打新 " 策略。
躺赢套餐 OR 圈钱陷阱
01
新专业化身 " 躺赢套餐 "
都说新专业是 " 躺赢套餐 ",毕竟港新每年都会开设新专业,而这些新项目在最初 1-2 年内,由于知名度低,申请人数相对较少,录取门槛往往低得惊人。
以港大 2025fall 新开设的专业为例:、、、、、等十余个专业。
入学门槛仅要求雅思 6 分!这比传统热门专业的雅思 7-7.5 分要求低得多!
背景包容度也不错,部分专业对跨专业申请者开放,像科大 AI 硕士接受非计算机背景但有两年工作经验者。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新项目常常会获得校方更多的重点扶持。
港大低空技术工程硕士与顺丰航空、大疆合作,提供实习与就业通道;港理工低空经济硕士与香港科技园联合培养,学生可参与企业项目。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新开项目是 " 捡漏 " 王牌!
02
亦或是 " 圈钱陷阱 "
但,机遇的另一面是风险!
大批新增专业问世,意味着学校的快速扩张,是否会出现师资和设备不足,尚且打个问号。
毕竟,之前港理工某新增专业因实验室资源紧张,学生需排队使用设备。甚至有学生吐槽扩招后食堂饭都不够吃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部分新开设项目存在课程设置" 换汤不换药 " 的问题,课程内容居然与本科内容高度重合。
此前,就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公开吐槽,称该校管理经济学专业,其课程难度仅仅等同于国内 985 高校的本科课程水准,深度拓展与进阶严重不足,令人大失所望。
也有新项目实力破 " 水 "
话说回来,无论是港三还是新二,不乏专业建设尚不全面的可能,新项目也并不都是冷门 " 缝合怪 ",也有非常主流的好项目。
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如何辨别!
前不久港城大最近官宣推出了一个(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Business,AIB),将 AI 与商业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商业领袖。项目预计招生 50 人,优秀申请者可获最高 5 万港币奖学金。
最近又新开了一个人工智能硕士(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下的计算机科学系。
指南君全面比较了这两个项目:
最简单,从名称上看,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就硬核了很多。
从必修课、招生要求也能看出,最新的 AI 项目,才是正统纯粹的 AI 项目,聚焦自动驾驶、机器学习等硬核技术方向,课程设置更偏向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更值得理工科的同学去申请。
而商业人工智能理学,偏向于跨学科项目,课程涵盖数据分析、商业决策优化等,目的在于通过 AI 赋能职业发展,录取难度相对较低一些。
最新的 AI 项目,暂未公布学费,但参考同类项目,如数据科学,预计学费应该在 30 万 -35 万港币。
一旦学费超过 35 万,较高的录取门槛,再叠加高额学费,必然会筛选掉更多的申请者。
而商业 AI 项目学费 36 万港币,符合港校商科高学费特点,很难不怀疑是商学院创收类项目。
其实,港三新二新增的专业,基本可以归入以下两类:
第一类,为了创新而创新,旨在创收,尤其是开在商学院的专业,往往是 " 泛商 ",学费动辄 40 万。说难听点,就是精准收割内地学生的,录取门槛也会低一些。
第二类,传统王牌 + 新兴方向的强势结合,录取要求不输王牌项目,指向性也非常强,就是要收割 985/211 考研失败的高分学霸。
想要分辨是 " 躺赢套餐 " 还是 " 圈钱陷阱 ",不妨结合课程设置、入学门槛、学制学费、就业支持以及学生评价来综合分析。
新开项目≠低门槛随便录
新开项目,常常被打上 " 捡漏 "" 捞人 "" 点击就送 " 的标签,但新开项目真的能捡漏吗?
24fall" 港三新二 " 五所院校一共开设二十多个新项目,覆盖理工、文社、商科等各领域。
由于 25fall 数据暂不完整,为了衡量新项目申请难度是否较同类成熟项目低,我们选择了指南者 24fall 录取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以商业管理类为例,比较可持续商业类项目及传统管理类项目的申请和录取情况:
24fall 新项目组:
,;
老项目组:
,。
新开专业申请人数却显著低于成熟的老项目,不过,两校新项目的申请成功率却大相径庭。
HKU 新项目成功率显著提高,但 CUHK 却略低于老项目,可见申请成功率是否有明显提升需看各校具体情况。
当然,成功率受申请群体的影响较大,还需详细分析录取者具体条件。
从指南者 24fall 申请数据看,商业管理类新项目更适合学校背景好但 GPA 在商科中卷不动的申请人。
以港中文为例,老项目管理学录取的 985 院校同学平均GPA 为 86.46 分,新项目为 83.17 分,申请人数少,GPA 要求又略低。
由此,这类项目还是比较适合 " 打新 " 的,尤其适合均分 85 以下的同学冲名校商学院。
话说回来,新开专业也会出现 " 明躺暗卷 " 的情况,表面宽松,实则筛选严格!
录取标准看似稳定,但实际录取者背景逐年提升。
新开项目初期因缺乏申请数据,可能降低标化成绩门槛,但随着港新项目的内卷加剧,实际申请者背景逐年提升。
申请人群结构性内卷,985/211 占据大头,录取偏好逐步转向海本或顶尖陆本。学校开始通过笔面试、软背景等隐性标准筛选人才。
头部院校的强势项目本就 " 僧多粥少 ",预计新开项目录取难度也会日益趋同,卷学校、卷 GPA、卷经历不可避免,不建议过于依赖新项目作为捡漏或保底目标。
无论是本部还是合办院校(港中深、港科广、港城莞、UIC),未来的两年新项目肯定还会批量涌现。
在成为第一个 " 吃螃蟹 " 的人之前,最关键的还是应该提前明确职业目标,依此选择意向专业,而非一味 " 捡漏 " 或保底。
对于背景优秀且目标明确的学生,新增专业可提供 " 弯道超车 " 的机会;对于盲目跟风或背景薄弱的申请者,则可能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风险。
指南君建议," 打新 " 与 " 保底 " 结合,冲刺新增专业的同时,也别忘了申请 1 — 2 个成熟项目作为保底。例如,港三新二的应用统计、全球管理等专业竞争还是相对温和的。
END
▼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获取专属顾问咨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