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5 日,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通过了港交所聆讯,预计很快能够实现港股上市。此次上市计划,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在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实现更深远的布局。
一、公司概况: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的新锐力量
博雷顿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具有自动作业能力的电动工程机械并实现商业化,同时提供智能运营服务。其产品涵盖电动装载机、电动宽体自卸车等多个品类,广泛应用于采矿、物流、工业生产、港口运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不断投入研发资源,推动产品技术升级,旨在为客户提供高效、环保、智能的工程机械解决方案,在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逐步崭露头角。
在发展历程中,博雷顿科技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4 年,公司在国内新能源工程机械市场表现突出,于中国所有新能源宽体自卸车及装载机制造商中,分别按出货量排名第三及第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18.3% 及 3.8%,是该两类新能源工程机械头部制造商中唯一的纯新能源工程机械制造商。在收入方面,2024 年公司于中国宽体自卸车市场及装载机市场(涵盖新能源及燃油动力机械)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3.2% 及 1.3%。自 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业务增长迅速,电动宽体自卸车的出货量从 59 台激增至 307 台,电动装载机的出货量也由 326 台增长至 450 台,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外,公司还荣获多项荣誉,如 2022 年被工信部指定为专精特新 " 重点小巨人 " 企业,动力系统成套件也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可,成为 2022 年十大商业化高新技术成果之一,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实力。
二、业务模式:重点围绕新能源工程机械
博雷顿科技的主营业务围绕新能源工程机械展开,核心产品包括电动装载机、电动宽体自卸车和电动牵引车,同时还销售备件及配件,如动力总成和充电桩等。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特点,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以电动装载机为例,公司推出的不同型号产品,能够满足从一般工业生产到复杂采矿作业等多样化场景的需求;电动宽体自卸车则凭借其大吨位、高续航等优势,在采矿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在过往记录期间,大部分收入源自产品销售,其中电动装载机、宽体自卸车和牵引车的销售占据重要地位。例如,2022 年至 2024 年,产品销售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 98.1%、98.2% 和 97.8%。此外,公司还通过提供维修及保养服务、出租设备以及销售自动作业解决方案等方式获取收入。随着市场对新能源工程机械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公司业务的拓展,服务收入和租金收入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为公司带来更稳定、多元的收入流,增强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财务分析:盈利能力面临一定挑战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博雷顿科技在 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2022 年公司总收入为人民币 360.1 百万元,2023 年增长至人民币 463.7 百万元,2024 年进一步提升至人民币 635.5 百万元,2022-2024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 32.8%。这一增长态势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以及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在产品销售方面,电动宽体自卸车和电动装载机的销售收入增长尤为显著。电动宽体自卸车的销售收入从 2022 年的人民币 76.3 百万元增长到 2024 年的人民币 364.6 百万元,电动装载机的销售收入在 2023 年达到人民币 281.2 百万元的峰值(2024 年因市场竞争略有下降)。
不过,公司仍处于亏损阶段。在 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公司分别录得净亏损人民币 178.1 百万元、人民币 229.4 百万元及人民币 274.5 百万元。净亏损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在产品开发及商业化方面的大量前期投资,为提高市场渗透率而采取的渗透定价策略,以及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的增加等。尽管公司收入增长迅速,但目前尚未能实现盈利平衡,不过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和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未来盈利空间值得期待。
在毛利率和净利率方面,公司的盈利能力偏低。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 2.3%、2.0% 及 5.8%。毛利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公司采取渗透定价策略以获取市场份额,同时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对毛利率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2022 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飙升,导致公司提前储存电池成本增加,影响了产品的毛利率。2024 年毛利率增长至 5.8%,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024 年,公司的净亏损率收窄至 -43.2%,不过仍处于较大水平。
四、竞争优势:技术、产品与市场的多重优势
博雷顿科技在新能源工程机械领域具备多项竞争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在动力总成设计、电子电气架构以及机械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公司为电动宽体自卸车引入的充电电路设计,结合四相并联充电电路,能够实现四个连接器同时为一辆自卸车充电,在标准工作条件下可使 700 千瓦时的电池于约 70 分钟内充满,这一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还是中国首家为工程机械开发双电机设计并实现商业化的公司,有效解决了驱动电机及工作电机之间的相互干扰及功率分流问题,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维修成本。
在产品方面,公司的工程机械产品具有绿色环保、成本效益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产品完全由非化石燃料动力来源提供动力,实现零废气排放,显著减少了碳排放。五吨级电动装载机在五年使用寿命内预计可减少碳排放约 342.0 吨,105 吨级电动宽体自卸车在重载上坡作业和重载下坡作业中,预计每台分别可减少碳排放约 490.4 吨和 624.6 吨。而且,电动装载机和宽体自卸车虽然初始购买成本较高,但在作业年限内,由于能耗及维护费用较低,能够为客户节省长期成本。五吨级电动装载机每台合计可净节省约人民币 1.2 百万元,105 吨级电动宽体自卸车在重载上坡和下坡作业中,每台分别可节省约人民币 2.2 百万元和 1.2 百万元。产品的智能操作和安全性也十分突出,公司的远程及自动作业技术,将危险和劳动密集型任务转变为高效、安全的无人化作业,提升了设备的智能性和安全性,为客户创造了更优越的使用体验。
公司在市场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庞大的销售及服务网络,培养了广泛的客户群。在供应商关系方面,公司与供应商保持着稳固的合作关系,构建了具有成本节约和韧性的供应链,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这些优势相互促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行业前景:市场空间广阔,集中度较高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中国市场来看,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按由中外制造商在国内共同产生的收入计算,其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人民币 235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人民币 54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23.2%,预计到 2029 年将进一步增至人民币 1,242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8.1%。
在细分领域,新能源装载机和新能源宽体自卸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中国新能源装载机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人民币 2 亿元激增至 2024 年的人民币 6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129.7%,预计到 2029 年将继续增长至人民币 287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3.0%。新能源宽体自卸车市场同样发展迅速,2024 年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 25 亿元,相比 2020 年的人民币 1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27.6%,预计 2029 年将达到人民币 149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43.2%。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如采矿、建筑、物流等行业对新能源工程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产品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使得新能源工程机械的性价比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新能源装载机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2024 年按中国内地出货量及收入计算,前七大市场参与者分别合计贡献了约 86.6% 及 86.9% 的市场份额,博雷顿科技以 3.8% 的出货量市场份额和 4.1% 的收入市场份额排名第七。在新能源宽体自卸车市场,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竞争也较为激烈,2024 年按中国内地出货量及收入计算,前五大公司的合共市场份额约为 83.3% 及 82.9%,博雷顿科技排名第三,出货量和收入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8.3% 及 18.2%。
六、估值分析:估值压力较大
博雷顿科技股份公司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多轮融资,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2018 年 10 月,公司进行 A 轮融资,成功募资 5016 万元,当时投后估值为 1.43 亿元,这笔资金为公司早期的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提供了启动力量。2021 年 8 月,博雷顿迎来 B 轮融资,融资金额达 2.75 亿元,投后估值跃升至 16.25 亿元,显示出市场对公司商业模式与发展前景的初步认可,助力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渠道。2022 年 6 月,C 轮融资顺利完成,募资 1.56 亿元,投后估值进一步增长至 40.76 亿元,公司得以在研发创新、产品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到了 2023 年 1 月,公司完成 C+ 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 9.54 亿元,投后估值攀升至 52.48 亿元,充分彰显了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持续看好。
在而即使换仓,公司的可比公司包括工程机械类上市公司,如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集车辆等,它们均处于盈利阶段,而考虑公司尚未盈利,可以参考 PS 估值方法,但其 PS 倍数相对较低,按照港股同行 0.66 倍的 PS 中位数计算,公司的估值仅为 4.2 亿元,远远低于历史融资时的估值。不过,如果公司凭借其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在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中实现更大的突破,仍然有希望获得更高的估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