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道作者 | 海有梦
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 " 重庆小面 ",准备上市了。
4 月 15 日,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击 " 中式面馆第一股 "。
创办 11 年来,这家以重庆小面为主打的川渝风味连锁面馆以平均每 10 天开一家新店的速度,将 400 家门店铺进 22 座城市。2024 年总商品交易额计算,遇见小面为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及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
小面,这种重庆最常见的主食,如何被做成一门大生意?
一、街边小店的逆袭
2014 年,三位年轻人在广州体育东横街一个仅 30 平米的小店里,挂上一条横幅,开启了 " 遇见小面 " 的创业之旅。
创始人宋奇 2008 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之后又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就职于麦当劳(香港)、百胜餐饮(广州)等世界 500 强企业。
在创办遇见小面之前,宋奇尝试开过茶餐厅、饺子馆,都赔本了。第三次转型,他们决定做重庆小面,这源于《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经常说自己爱吃小面。
宋奇夫妻俩远赴重庆,向夫妻老店拜师学艺。他们成功将麻、辣、鲜、香的味觉体验,转化为 " 油温 210 度 ""20g 盐 " 这样精确的理工式操作手册,让街头小吃成功转变为可规模复制产品。
此次转型成效显著。几个月下来,日流水从一天一千块涨到七八千元,日翻台 20 多次。宋奇意识到,一方面市场接受小面;另一方面,流程可复制,意味着能够连锁。
然而," 重庆小面的品牌化和连锁化并没有案例可参考,只能我们自己去摸索。"
探索产品花了最多精力。在店铺开了几家后,宋奇就发现 " 遇见小面 " 不能只有小面,顾客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很高。" 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而且随着消费频次逐渐增多。他们吃过一个产品后,就更想品尝不一样的东西。"
宋奇和团队就把川菜、重庆菜和小面进行了融合,先后推出了许多创新菜品。宋奇更愿意把 " 遇见小面 " 看做是一家以重庆小面和川渝小吃为主打综合性小餐厅。
二、一碗小面的数字化之路
除了招牌重庆小面,遇见小面目前还拓展出川渝特色小吃、烧烤、现炒浇头面等丰富的产品线。
它的核心产品是重庆红碗豌杂面,这碗面让广东人 " 又怕又爱 "。
为了打造出独特的口味,团队多次深入重庆学习。他们将 " 干溜 " 小面的浓烈风味与广式餐饮的精致体验巧妙结合,既保留了川渝美食的麻辣灵魂,又通过 " 微辣 " 选项满足了南方消费者挑剔的味蕾。
真正让遇见小面脱颖而出的,则是其早早建立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从第一家店开始,微信点餐、标准化调料配比、智能订货系统就取代了传统餐饮依赖 " 手感玄学 " 的模式。
当同行还在为人工排班等问题烦恼时,遇见小面已经开始利用算法预测客流、依靠数据驱动供应链,而且能让 95% 的顾客心甘情愿扫码下单。
这种 " 后台复杂、前台简单 " 的运营方式,使遇见小面在 2019 年后的扩张过程中能极大压缩成本。即使疫情期间,扩张也没有停止。2020 年下半年," 遇见小面 " 狂开 50 余家店,完成超百家店目标。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5 年 4 月 5 日,遇见小面的餐厅网络涵盖中国内地 22 个城市的 374 家餐厅,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 6 家餐厅。
从城市等级分布来看,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高达 73.27%,新一线、二线城市分别占比 7.59%、16.50%。
这碗人均消费 32 元的餐馆,已成为中式面馆赛道中增速最快的黑马。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 年度至 2024 年度,遇见小面分别实现收入约 4.18 亿元、8 亿元及 11.54 亿元人民币;年内利润分别约为 -3597.3 万元、4591.4 万元及 6070 万元人民币。
三、中式面馆的机会
遇见小面所处的中式面馆赛道,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而其中的 " 川渝风味 " 细分市场更是发展迅猛。
据行业报告显示,整个中式面馆市场规模正以每年 12.7% 的速度增长,从 2020 年的 1833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的 2962 亿元,预计到 2029 年将突破 5100 亿大关,这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海底捞的体量。
川渝风味面馆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年复合增速达 13.2%,妥妥的 " 辣味经济 " 扛把子。
这背后,藏着中国人 " 嗦面 " 的硬需求。既能当快餐填饱肚子,又能当小吃解馋,还自带地域文化 Buff,可谓是餐饮界的 " 六边形战士 "。
2021 年至 2023 年,中式新消费投资浪潮兴起,粉面馆赛道涌现出一批头部品牌,除了遇见小面,还有张拉拉、陈香贵、马记永以及和府捞面等。
2023 年之前,中式餐饮备受资本青睐,粉面馆赛道更是有由高瓴创投、腾讯投资、金沙江创投、红杉基金等组成的明星阵型加码输血。
但从 2023 年至今,资本对新消费赛道逐渐回归冷静。
四、资本的青睐
遇见小面能杀出重围,早被资本圈的 " 老饕 " 们盯上了。青骢资本、九毛九、弘毅投资,碧桂园等一众知名机构纷纷入局;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也投身其中。
" 遇见小面 " 早在 2014 年底及 2015 年初分别拿到两笔天使轮投资,共计 300 万元,投资方为投资人顾东生和青骢资本。2016 年获得来自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的 2500 万元 A 轮融资。
弘毅投资的王小龙在投资遇见小面时就曾感慨,与其他餐饮创业者相比,遇见小面的创始团队十分出众。
首先,团队成员都是高学历精英人才,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其次,他们年轻,更能把握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最后,有想法的人很多,但能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较少,而遇见小面团队非常务实,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快餐领域的一匹 " 黑马 "。
碧桂园创投看中的则是遇见小面 " 供应链 + 数字化 " 的优势组合,认为这是中餐领域少见的理工男创业样本。
就连前京东 CEO 徐雷也加入其中担任独董,希望将京东的 " 毛细血管式下沉 " 战术应用到面馆行业。
这些大佬们的共识很直白。在标准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的中式快餐里,谁能把 " 油辣子香 " 变成可复制的数据,谁就有机会吃下最大的蛋糕。
如今这碗小面年入超 11 亿、净利破 6000 万的成绩单,算是给资本圈递了张香喷喷的 " 验货单 "。
五、" 蚂蚁雄兵 " 与资本博弈
近几年餐饮江湖最刺激的戏码,莫过于 " 蚂蚁雄兵 " 们在细分赛道里掀起的风暴。
就拿 " 米村拌饭 " 来说,这个从吉林延吉起家的朝鲜族拌饭品牌,硬是把人均 27 元的生意做成了 1800+ 直营店的巨无霸,闭店率不到 1%。秘诀?还是供应链优化,用 " 食堂级定价 " 干出了米其林式的供应链把控。
再看 " 牛得道 ",专注毛肚这一火锅必点单品。自研全自动蒸煮线把口感标准差砍掉 60%,在红海市场撕出年增 3.2 亿的缺口。
资本圈早就 " 闻着 " 味来了。
除了对遇见小面的投资,九毛九集团押宝太二酸菜鱼,靠着 " 四人以上不接待 " 的独特经营策略和仅 20 道 SKU 的极致精简菜品,让酸菜鱼成为集团 78% 的营收主力。
就连瑞幸这种 " 咖啡叛将 " 都跨界搅局。9.9 元风暴卷走 3 亿用户,顺便教会整个行业什么叫 " 数字化快时尚 "。
这背后藏着的,是资本对 " 六边形战士 " 的狂热追捧。既要能像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铺 4.6 万家店,又要能像海底捞把火锅底料生产线塞进智慧物流中心,日均处理 200 吨食材。
细品这些案例,分明是场 " 效率革命 "。当餐饮业从单纯的 " 厨艺比拼 " 转变为 " 体系战争 ",供应链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
米村拌饭让高管下店当店长,遇见小面用 300 元摄像头替代人工稽查,都是为了解决中餐 " 千店千味 " 的难题。
资本疯狂投资的背后,是看到了餐饮行业正从 " 散装江湖 " 向 " 巨无霸时代 " 嬗变。
这赛道哪是红海?
分明是蓝得发紫的增量战场,这取决于你用传统眼光来看,还是用数字手段来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