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欧盟挥舞大棒痛击美国科技巨头已经让大家习以为常,特别是酝酿多时的数字市场法(DMA)在去年春季生效以来,外域的科技巨头更是被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但俗话说 "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MA 也不是万能的。
作为 DMA 的头号 " 受害者 ",App Store 在欧盟已经不再是 iOS 的唯一应用商店,AltStore Pal、Skich 等第三方应用商店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也使得苹果的 " 围墙花园 " 有了裂缝。当然,苹果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比如同样是受制于 DMA,苹果的浏览器业务 Safari 在欧盟却堪称毫发无伤。
按照 DMA 的规定,苹果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默认浏览器选项,用户在 iOS 17.4 或后续版本中首次打开 Safari 浏览器时,会显示新的可选界面,其中就引入了浏览器选择项目,可以更方便地选择 Chrome、Firefox、Opera、Brave、Microsoft Edge 等浏览器作为默认浏览器选项。
不仅如此,欧盟的 iOS 应用也可以使用 Safari 使用的 WebKit 以外的浏览器引擎。事实上,欧盟方面的原意,是打破 Safari 在 iOS 生态中一家独大的地位,让当地的 iOS 用户有更多选择。可是即便在一年后的今天,据 Opera iOS 产品负责人透露,苹果的相关调整 " 形同鸡肋 ",各浏览器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 iOS 端换用非 WebKit 内核。
那么苹果是如何让第三方浏览器没法接受欧盟抛来的这个橄榄枝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即便苹果没有要求浏览器厂商禁止提示用户切换至新的引擎,浏览器切换引擎本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为欧盟地区的用户单独研发一个非 WebKit 引擎的浏览器,更是很难换回足够的商业回报。
浏览器内核或者说渲染引擎,无疑是整个浏览器中最为核心的部件,其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并渲染网页,既需要兼容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组件,同时还要确保性能。并且如今的浏览器都已经开始操作系统化,一个函数执行栈、一个事件队列、一个微任务队列已经是标配,此外还需要引入多种编程语言的支持来简化渲染流程,使得渲染过程更加高效。
由于浏览器已经变得极度复杂化,这就导致一个合格的浏览器内核需要不断地测试各种环境、各种情况,以保障网页浏览的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十余年里,无数新锐浏览器几乎都是套壳 Chromium,并使用后者的 Blink 引擎,即便强如微软的 Edge 也放弃了自己的 HTML 引擎、转投 Chromium 阵营。
比如,Opera 的原创内核 Presto 之所以会被边缘化,其实与谷歌和苹果就脱不开关系。曾经使用 Presto 内核的 Opera 浏览器在打开谷歌旗下的的网页时,会经常遇到各种奇怪的错误,例如点不开通知消息中心、在 Gmail 等页面展开内容不正常等等。而苹果则会推荐前端开发者使用 -webkit-font-smoothing 属性,以提升网页文本在 macOS 上的平滑度和清晰度。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苹果的封闭策略就导致了 Chrome、Opera、FireFox、Edge 等主流浏览器,必须基于 WebKit 来开发 iOS 版本,它们在过去十余年里也一直在研究 iOS 环境下如何提供更稳定的网页浏览体验。这时候欧盟的 DMA 突然要求苹果允许第三方浏览器厂商使用非 WebKit 引擎,这就意味着一旦切换引擎,过去十余年为 iOS 优化投入的资源就会变成沉没成本。
换而言之,如果切换浏览器内核,就代表这些第三方浏览器厂商的 iOS 版会直接多出一个版本需要维护。而且 iOS 长期以来比 Android 更流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有的 iOS 应用都使用 WebKit 内核,而不是不同应用在 Gecko、Webkit、Blink 之中随意进行选择。
所以在解决 Safari 在 iOS 生态内一家独大这个问题上,欧盟方面反而没有切中要害,允许浏览器厂商的 iOS 应用自由选择内核完全无法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当初苹果方面在这一问题上毫无异议,直接全盘接受的原因。
其实真正让苹果难受的操作,是禁止 Safari 预装在 iPhone、iPad 等设备上,让 Safari 无法成为其操作系统的默认浏览器。只不过以目前 Safari 的市占率来说,欧盟的反垄断机构还很难证明 Safari 存在垄断行为,所以才有了 DMA 对于 Safari 的制裁变成了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本该受益的第三方浏览器厂商如今反而会站出来吐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