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变 04-17
「听劝」的小红书,长出了一批00后AI开发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核心提示」

Cursor+ 小红书成了 00 后开发者必备的两件套,也意味着 "AI+ 社区 " 逐渐成为这一波独立开发潮进行创新的基础设施。

作者 |  陈法善

编辑  |  邢昀

一个去年 8 月才开始接触 AI 编程,此前毫无基础的 17 岁高中生,20 天里做了一个软件,闯入苹果面向全球学生的挑战赛前 50 名,被邀请去美国参加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WWDC。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但这确实是高二学生冼星朗最近的亲身经历。

从利用课余时间刷视频学习,开发工具解决小红书用户需求获得正反馈;到 20 天内做出一个软件,入围 Swift Student Challenge 全球杰出前 50,半年时间里,冼星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在小红书发帖:这不是什么天才剧本,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复制的现实,当手中工具足够锋利时,莽撞的开始比完美的计划更有力量。

过去,在移动互联网浪潮里,我们看到 85 后、90 后投身创新创业,用技术改变生活的故事不断上演。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更年轻的 00 后手中。

出生于移动互联时代的 00 后,是社交媒体原住民,AI 飞速发展的亲历者。他们与 AI 无缝对接,乐于利用 AI 拓展人类想象力边界。

当 AI 工具撞上 00 后的 " 莽撞 " 创造力,一场技术平权运动悄然上演。一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用 Cursor 写代码、在社区里听劝、通过小红书上发现众多小而美的需求,颠覆传统开发逻辑——他们无需编程基础,不惧冷门赛道,甚至把用户变成 " 云股东 "。

有人戏称,Cursor+ 小红书成独立开发者标配的两件套,而小红书也为观察 00 后 AI 开发者打开了一扇窗。在这里,独立开发不再是技术极客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的 " 生活实验 "。

AI 开发创新潮里,挤满了 00 后

‍‍

在收到苹果 "Distinguished Winner"(杰出获奖者)邮件的那个早上,冼星朗原本还在为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早上学而烦恼。

2008 年出生的冼星朗起初只是对前沿技术感兴趣,并不懂编程语言,从 ChatGpt 引爆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后,他一直关注 AI 技术变化,直到 2024 年 8 月,他在小红书上第一次接触 AI 编程,真正感受到 AI 技术落地改变生活的魔力,他才开始在课余投入大量时间搞独立开发。

他用 Cursor 开发了学校的网站,随后做出自己第一款 APP —— AI 疗愈应用 EMOEASE,并冲上了 Apple Store 工具付费榜第五。

冼星朗的开发阵地

实际上,很多改变世界的技术应用,最初都始于年轻人不被理解的疯狂。乔布斯 19 岁时沉浸在车库里拆零件,琢磨组装电脑;扎克伯格 19 岁时在哈佛宿舍里熬夜两周,编写了当时被称作 "Thefacebook" 的网站代码。看得见的标杆性人物背后,还有无数年轻人在前赴后继的折腾。

当 AI 技术走向大众,一场变革正悄然在年轻一代中蔓延。无需专业背景,不依赖庞大团队,仅凭 AI 工具和社区平台的助力,挖掘一个细分长尾需求,便可以创造成果。AI 开发创新潮里正涌入一大批 00 后。

17 岁高中生冼星朗不是个例。2001 年出生的倪豪,年龄不大,但已经是一名 " 持续开发者 " 了。读大一时,看到不少同学手工制作二维码,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发一款自动生成二维码的应用。这个折腾的过程,仿佛打通了倪豪独立开发的 " 任督二脉 ",陆续又落地了不少产品。

大四那年,AI 技术进入倪豪视野,为什么不用 AI,把二维码再升级一下?被灵感击中后,AI+ 二维码便有了 QR BTF 这款应用。

跟传统二维码由一个个规则的黑色方块构成不同,AI+ 二维码颇有 " 野兽派 " 艺术的气息,由很多种渐变颜色、不规则线条组合而成。对一些商家、品牌方、线下商铺来说,这样的艺术二维码,是提升调性的不二之选。它甚至登上了日本东京原宿的户外广告大屏。

倪豪用 AI 改变二维码,登上日本东京户外大屏

在倪豪看来,这个产品并非要展现多高的智能程度,而是让 AI 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体现," 不只是追求 AGI,融入艺术元素也能让 AI 应用更有意思 "。

跟倪豪的感性不同,00 后女生 Una 和另一位创始人合作,开发了一款非常 " 冷静 " 的 APP —— Focus Flight。一开始,Una 跟很多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追求确定性:考研、进大厂、找一份好工作。

在备考期间,Una 看到身边朋友创业开发自己的产品,就参与了一些运营工作。没想到,这激发了 Una 的兴趣,不仅全职加入这个独立开发团队,还认识了圈内的多位 " 大神 ",甚至成了好朋友。这让她产生了一个梦想:要做一个自己的产品。

后来,Una 和创业伙伴单飞。发现小红书上不少用户寻找保持注意力、戒断拖延症的办法,Una 深有共鸣,这也达成了她的产品初心。

经历四个月开发,今年 1 月,Focus Flight 上线。这款产品将模拟飞行和专注工具相结合,用户通过模拟航班实时飞行地图的界面,完成工作、学习等场景的专注打卡。她把这款产品发布到小红书上,最初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第一个月能收入 1000 美元,结果三天就完成了 KPI。但在三个月时间里,Focus Flight 营收超过六位数,用户数突破 3 万。

在 AI 技术平权化的浪潮中,开发不再被年龄限制,一批敢想敢干的 00 后,以独特的创造力、轻装上阵的敏捷性,用对生活最细微的观察,延展技术改变生活的可能。

00 后 AI 开发者,找到了新模式

" 创新不是由已经掌握资源的人推动的,而是由那些有想法并敢于行动的年轻人完成的。" 创办 Facebook 时,扎克伯格年仅 19 岁,他多次在演讲中鼓励年轻人尽早尝试编程和创业。

这句话在技术更迭极其迅速的 AI 时代,显得更为适用。

这一代的 00 后、05 后,某种程度上也是 AI 时代的原住民。高中生用 DeepSeek 修改作文,大学生用 Midjourney 设计社团海报,创业者用 Cursor 撸代码。对他们而言,AI 不是需要启动的 " 程序 ",而是思考时自然延伸的 " 第六感 "。

AI 时代带来的技术平权,让哪怕是并不精通技术的高中生,也可以借助 AI 工具、音视频自学资料,快速上手。

尤其是 Cursor 等 AI 编程工具的出现,让开发不再有绝对门槛,也不再被身份和年龄局限," 人人都是开发者 " 成为了可能。很多非专业技术人员,借助 AI 工具,也能入局独立开发赛道。

冼星朗在接触 AI 编程之前毫无编程基础。成为开发者的起因,是他在小红书上看到其他开发者的 AI 编程视频教程。此后,他开始了自学,遇到问题,会直接问 AI,或者查看官方文档等。参加 Swift Student Challenge,冼星朗整个开发过程是在 Cursor 等 AI 编程软件帮助下完成的,期间他接触了 AR 技术,甚至还自己训练了一个视觉识别模型。

而除了技术门槛的消解,另一个在这群 00 后的开发里扮演重要角色的,则是像小红书这样的社区平台,它大大缩短了开发者与需求链接的路径、门槛。

Rpone 是名年仅 17 岁的高二文科生,小学时就开始接触编程,让她很早就意识到可以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最初她仅仅是出于自己日常的便利,用几个星期做了一款 iPhone 智慧识屏应用 ScreenPick。

这让她意识到,在这个社区里,有一批和她有同样场景需求的人,即使这个需求是如此细分。找到需求,以及需求里的人,正是开发者除了技术、产品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过去,这些可能要通过在应用商店做投放推广才能实现,以苹果商店为例,用户每次点击广告,开发者都需要为此付费,点击越多,费用越高。不少开发者是学生,或者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产品还在探索商业化,相关费用可能就会让一个创意夭折。

在用户广泛的生活社区里,本身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与需求。产品可以像内容一样,被有需求的用户直接消费,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则进一步助推了这样的链接和流动。

Focus Flight 上线后,Una 发现,涌入的用户比她想象的还要多样,除了他们一开始就瞄准的学生群体,还有一批飞行爱好者也被 " 专注航线工具 " 的设计吸引。在小红书里,还有不少用户自发写下笔记安利,其中有一个留学生专门发了一篇笔记说," 给了留子们回家模拟器的感觉 ",这条笔记获得了几千个赞。

Focus Flight 得到用户推荐

对于许多没有团队、也缺乏推广预算的 00 后开发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几近零成本地去验证需求、获取种子用户的方式。

作为社交媒体上长出来的一代,这些年轻的开发者有意识地在小红书这样的社区里,挖掘生活需求的痛点,也通过持续发布内容,在小红书上跟用户直接交流,快速验证需求。

同为 00 后开发者的阿越,在想到为调酒爱好者做一款 APP 时,首先做的是发了一条 " 听劝 " 笔记,让用户来提需求。0 粉丝之下,这条笔记收获 3000 多个赞,评论区成了需求讨论场,涌进几百条留言。

需求被验证后,这些粉丝又成了阿越的种子用户。他根据用户意见,上线了 " 一键生成调酒清单 "" 随机喝一杯 " 等功能,并高频向提出建议的用户们汇报开发进度,以一种做内容的方式完成冷启动。

  对于这一批 00 后开发者而言,生活社区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个机会先找到需求,当解决需求的工具诞生后,又可以精准匹配到用户群体,并在用户提需求时完成快速迭代,这大大简化了新产品从创意、开发到市场的流程。

做生活的持续开发者

AI 和社交媒体平台,构成了一种独立开发者的新模式,也助推了一批新一代的开发者集体涌现。

小红书的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平台上活跃着超过 5 万名独立开发者,独立开发相关内容发布增长了 146%。

许许多多个冼星朗的开发故事正在发生。

当然,单就产品而言,这些年轻的开发者未必算得上成熟。但对他们来说,开发之路才刚刚起步。

在开发了 EMOEASE 之后,冼星朗还在持续开发,刷到大量外国人涌入小红书时,他立马产生了兴趣,做了一个 iPhone 可以用的翻译插件,解决了语言不通的用户之间的沟通难题。

冼星朗开发的 EMOEASE 冲进 APP 榜前五

就像有的人喜欢在社媒发文字、图片、视频,这群年轻人们,喜欢用 AI 开发解决生活中的痛点,不断迭代、开发新应用的过程中与外界分享、互动,这就是他们的自我表达和创作。 

当大厂追逐 " 万物互联 ",年轻人选择 " 一事一解法 "。需求的含金量不再取决于用户基数,而在于解决痛点的颗粒度,这使得每个生活需求都值得被 AI 重做一遍。

在小红书上,超过 90% 的开发者一年不止开发一款应用。AI 将开发从 " 工程师特权 " 变成 " 数字时代的通用语言 ",应用开发正成为 AI 时代的内容创作新形态。从生活需求出发,不断创作,不断开发,也成为了新一代独立开发者的常态。

但创造的灵感根植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显然不是靠一个人闭门造车想出来的。因此,跟用户的连接,是这一批年轻开发者所看重的,代码可以自动生成,但人与人的连接永远需要社区孵化。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批开发者聚集、活跃在小红书上的本质原因。实际上,在小红书之前,开发者们已经有一些交流的渠道。多位开发者表示,自己也接触过其他开发社群,但要么偏工程技术类,要么以产品经理间的互动为主,少了跟用户的对话。

小红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帮助开发者们以 " 毛细血管级 " 的渗透力挖掘生活细节,根据用户反馈,小步快跑迭代升级,打法也更加灵活。

Una 在 Focus Flight 上线时就做了不同于大厂先积累用户再付费的尝试。" 我觉得不太需要内测,直接上付费版,去验证下用户对于付费的看法。用户反馈还是挺好的,都是偏正向的。"

这种开发者、用户双向奔赴、相互包容的氛围,将开发变成了开放的社交,构建 " 产品即社群 " 的新型关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支援的圈层。

当 AI 拆解技术壁垒,社区连接人与需求,每个普通人也都能成为 " 生活开发者 "。而当一代人不再仰望技术,变革才能真正从神坛走向街头。

你对 00 后是什么印象?

亲爱的读者,由于公众号规则的变化,不标星《豹变》公众号,无法收到最新推送,星标方法如下图。

更多精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小红书 编程 美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