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 | 张克环
编辑 | 张俐
作者 | 桑田
来自汽湃(GREATAUTO ) 的报道
动力电池新国标来了!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日前发布,并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场被称作 " 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 " 的变革,以 " 不起火、不爆炸 " 为铁律,将动力电池的安全标准从 " 被动预警 " 推向 " 主动防御 "。
过去,车企只需在电池热失控后为乘员预留 5 分钟逃生时间;如今,新规要求电池在针刺、撞击甚至内部短路后,必须彻底阻断热扩散,连烟气毒性都需严控。这无异于要求一个被子弹击中的油箱,既不能爆炸,也不能泄露汽油味。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消费者对电动车自燃的深度恐惧与行业对技术瓶颈的艰难突破。2024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 70% 与电池热失控相关,每一次火光冲天的新闻都在消磨公众对电动车的信任。新国标试图用 " 零容忍 " 终结恐惧,却可能掀起了另一场风暴:技术极限的挑战、行业格局的重塑、成本压力的传导……
动力电池的瓶颈:
从逃生窗口到绝对安全
当前动力电池技术的最大矛盾,在于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天然对立。为追求更长续航,车企不断堆高电芯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的镍含量已逼近 90%,但高活性材料也意味着更高的热失控风险。即便有 BMS(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热失控后的 " 逃生窗口期 " 仍像一颗定时炸弹,悬在消费者心头。
老国标时代,车企的解决方案集中于 " 被动防御 ":强化电池包外壳、优化散热路径、增加灭火装置。但这类设计本质上是对事故后果的 " 延迟 ",而非 " 消除 "。而新国标的 " 热扩散绝对安全 " 要求,则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它要求电池在触发内部加热片模拟的热失控后,5 分钟内报警、烟气不侵入乘员舱,且监测 2 小时后所有温度点低于 60 ℃。这意味着,电池系统需从材料化学稳定性、结构密封性到热管理算法全面重构。
从新标准批复稿内容来看,标准对动力电池安全提出 " 热扩散绝对安全 " 等三大颠覆性要求,堪称 " 史上严动力电池新国标 ":
一是热扩散绝对安全:在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覆盖更真实的事故场景;要求热失控后 5 分钟内发出报警信号,且烟气不得进入乘员舱,彻底杜绝 " 逃生时二次中毒 " 风险;试验后至少监测 2 小时,所有监测点温度须低于 60 ℃,防止延迟性爆燃。
新标准的实现难度,从测试中的技术细节也可见一斑:新增的底部撞击测试要求以直径 30mm 钢球、150J 能量冲击电池最薄弱部位,模拟飞石剐蹭场景;快充循环测试则需在 300 次快充后通过外部短路考验,直指快充技术普及后的老化隐患。
起草单位之变:
从 " 电池寡头 " 到 " 车企共治 "
对比新旧国标的起草单位名单,一个显著变化浮出水面:动力电池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正从电池制造商向整车企业倾斜。
2020 版本国标起草单位
2025 版本国标起草单位
2020 版老国标起草单位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力神电池等电池巨头为主导,车企中仅有北汽、蔚来等少数代表。而 2025 年新国标起草单位中,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日产等国际车企首次上榜;新势力阵营也从蔚来 " 独苗 " 扩展至极氪、小鹏、小米;甚至沃尔沃、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乃至纯电巨头特斯拉,也纷纷跻身名单。
这一变化释放出两大信号:
技术路线多元化:国际车企的加入,意味着中国动力电池标准开始吸纳全球技术经验。例如,丰田的固态电池路径、宝马的圆柱电池方案,可能影响未来标准修订方向;
产业链博弈加剧:车企与电池企业的利益平衡成为关键。过去,电池企业主导标准易偏向性能参数;而车企更关注成本与安全兼容性。新国标中 " 底部撞击测试 " 的乘用车全系纳入,正是车企对电池包与整车底盘协同设计的强烈诉求体现。
新国标的三把 " 安全锁 ":
或成行业洗牌的导火索?
新国标通过三项核心测试,构建了动力电池安全的 " 铁三角 "。热扩散绝对安全:引入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覆盖更真实的电池内部短路场景,同时严控烟气毒性;底部撞击测试豁免条件严苛,仅允许离地间隙≥ 200mm 的商用车免测,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倒逼车企强化底盘防护;快充安全闭环管理要求 SOC(电量)20%-80% 区间内快充性能稳定,防止电池因频繁快充产生 " 慢性病 "。
这些测试不仅抬高了技术门槛,更可能成为行业分水岭。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凭借成熟的 CTP、CTB 等技术和全栈自研能力,或能快速适配新规。但中小厂商面临两难:改造电池产线需投入数亿资金,而沿用旧技术则意味着失去市场准入资格。可以预测,2026 年下半年或将出现旧款车型降价清仓潮,部分技术薄弱的新势力品牌可能黯然退场。
新国标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安全与创新、成本与生存的平衡难题。
支持者认为,严苛标准是行业成熟的必经之路。特斯拉 4680 电池通过 " 无极耳 " 设计降低内阻,比亚迪刀片电池利用磷酸铁锂材料达成更高安全,均已证明技术创新可与安全性并行。新国标通过强制公开测试数据,或将倒逼企业探索更底层的技术突破,如固态电解质、智能热管理 AI 算法等。
反对者则担忧,标准可能沦为 " 巨头游戏 "。中小车企为满足新规,或被迫采购高价电池,导致整车成本上升。若市场无法消化涨价,行业可能加速向头部集中,削弱多样性。
然而,历史的经验表明,安全从来不是创新的对立面。燃油车时代,ABS 等强制标准同样曾被质疑 " 扼杀创造力 ",但最终推动了更高效的技术迭代。新国标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建立动态标准体系——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新技术留出试错空间。
结语
GB38031-2025 新国标发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 " 野蛮生长 " 迈向 " 高质量竞争 " 的关键转折。它用 " 不起火、不爆炸 " 六个字,为行业划下一条不容退让的技术红线。这条红线的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对安全的期待,也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然而,标准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当电池能量密度和纯电平台电压持续飙升、而快充时间一再压缩,新的安全挑战或许将在某个时间点再现。
事实上,真正的行业革命,从来都不在某一项标准的颁布,而在于建立一种 " 安全优先 " 的产业共识——让每一次技术狂飙,都不以生命为代价。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法律顾问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 姜磊律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