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期望氢气球
近期,智能驾驶领域事故频发,从特斯拉到问界、蔚来,各种 " 自动驾驶 " 失控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故背后,是否与某些车企过度营销、夸大技术能力有关?日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对智能驾驶监管进行了全面收紧,被业内称为 " 史上最严智驾规定 "。这是否意味着那些靠 " 智驾 " 概念收割市场的营销神话即将终结?
工信部出手:全面规范智能驾驶宣传与应用
根据工信部最新会议纪要,此次监管收紧主要针对三大方向:收紧智驾功能宣传、规范智驾能力使用、严管智驾功能部署和风险。
告别 " 高阶智驾 ",回归 " 辅助驾驶 "
新规明确禁止在宣传中使用 " 自动驾驶 "、" 自主驾驶 "、" 智驾 "、" 智能驾驶 "、" 高阶智驾 " 等名词,要求以 " 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 " 进行描述。这意味着那些动辄宣称自己拥有 " 高阶智驾 "、" 全场景智能驾驶 " 的品牌将不得不改弦更张。
某品牌在宣传中频繁使用 "L3 的标准 "、" 自动驾驶 " 等词汇,甚至有人直言:" 有那个 L3 的标准的设计,那个自动驾驶,理论上你也可以该睡个觉。" 这些表述在新规下显然已不再适用。
" 代客泊车 "、" 远程遥控 " 等功能宣传被禁
新规还禁止使用 " 代客泊车 "、" 一键召唤 "、" 远程遥控 " 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有所控制,由人最终保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这对那些热衷于展示 " 远程一键挪车 "、" 无人挪车 " 功能的品牌无疑是当头一棒。
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杜绝危险示范
新规明确要求在驾驶辅助状态下,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这一规定直指那些为了展示 " 解放双手 " 而在视频中做出危险示范的营销行为。从医学角度看,这一规定也有其必要性——正如一位专业人士分析的那样,某些事故中出现的 " 压缩性骨折 ",很可能与驾驶员躺平姿势有关。
OTA 更新收紧," 快速迭代 " 神话破灭
新规要求企业降低 OTA 频次,单次 OTA 必须验证充分再上车。如需紧急 OTA,车企需要走召回和停产流程,由市场监督总局审批通过后才可部署。这对那些以 " 快速迭代 "、" 频繁 OTA" 为卖点的品牌是一记重拳。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不允许各种名义的 " 公测 ",无论参与用户数量多少,都需要走完整版本的公告流程。这意味着那些热衷于组织 " 自驾大赛 "、让用户当 " 小白鼠 " 的做法将被禁止。
各品牌应对态度大不同
面对监管收紧,不同企业的反应也各不相同。特斯拉已经将 FSD 改名为 " 自动辅助驾驶 "。而那些以智能驾驶为主要卖点的品牌,可能面临更大的营销困境。
毕竟,当你不能再用 " 高阶智驾 "、" 自动驾驶 " 等词汇时,如何向消费者展示你的技术优势?当你不能再组织 " 自驾大赛 " 时,如何获取用户反馈并进行宣传?
技术与营销应当匹配,过度宣传终将面临监管
回顾这次监管收紧,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核心在于某些企业的技术能力与营销宣传严重不匹配。当你的技术实际上只是 L2 级辅助驾驶,却用 "L3 标准 " 等词汇进行宣传;当你的激光雷达只是弥补视觉能力不足的辅助手段,却被包装成 " 高阶智驾 " 的标志,这种不匹配终将引发问题。
这次监管收紧,无疑将推动智能驾驶行业回归理性。未来,真正的技术实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华丽的营销词汇。当不能再打 " 智驾 " 牌时,你还能拿什么吸引消费者?当不能再夸大技术能力时,你的产品还有什么竞争力?
或许,正如新规所暗示的那样,未来智能驾驶的评价标准将更加客观——通过事故率、碰撞测试等数据说话,而非靠营销概念。你百万公里到底出现多少事故,跟人比怎么样?
在这个新时代,华而不实的营销神话终将破灭,真正的技术实力才是长久之计。对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必要的 " 降温 ";而对那些过度依赖营销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次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