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车跑得比汽车快是因为有铁轨。监管规范就是铁轨,它不会拖慢智驾的速度而是加快 "
文|蒋瑛芙
编辑 | 施智梁
" 活在牌桌上就一定要具备顶级水平。"4 月 19 日,地平线创始人、CEO 余凯在和媒体沟通时坦言。
4 月 18 日,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HSD 正式发布,其搭载地平线自研开发的国产智驾计算方案征程 ® 6P。
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芯片作为底层核心技术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研芯片或是与外部伙伴合作,是当下车企进行智能驾驶研发升级的两条主要路径。
余凯认为,智能驾驶要实现顶级水平才能在市场上生存,而顶级水平可以通过自研或与供应商合作实现。但现实中,70%-80% 的技术实现仍依赖外部合作伙伴。开放生态是更现实、更可持续的路径。
地平线机器人 -W(09660.HK)创立于 2015 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高科技公司,也是中国最早专注于边缘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公司之一。
截止今年第一季度,地平线已经累计交付了 800 万颗芯片,累计上车 200 多个量产车型。
" 现在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地平线业务稳健增长,持续领跑全阶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份额,以 33.97% 的市占率位列第一。"
以下是余凯与包括《财经》在内的媒体之间的部分对话呈现。
" 自研值得赞许,但是哪来那么多马斯克乔布斯 "
问:从供应商角度来看,您怎么看车企现阶段自研智驾芯片?
余凯:实话说,中国的车企,包括车企的 CEO 或是创始人,都有做马斯克、做乔布斯的梦想,这完全是值得赞许的。我只看产业终局,站在产业终局的角度,我认为绝大部分人都做不成乔布斯和马斯克。
地平线的战略锚点不是具体某个企业家或者某个车企,我认为是整个行业 80% 都是由我们供应商来提供的,我们把分内的事做好,其他的我们不太需要在意。我觉得每个车企自研芯片,都值得被鼓励。
问:如上所述,您认为很多企业家都做不成乔布斯和马斯克,您可以展开聊一下做芯片为什么这么难吗?
余凯:智能驾驶这件事,要真正做到行业顶级性。这其实就是两个可能性:要么自研,要么使用供应商。呈现给消费者的必须是顶级水平,如果别人是顶级你却差一档,消费者就不会买你的车,所以,活在牌桌上就一定要具备顶级水平。
顶级水平有可能是自研,也可能是供应商创造的。但我自己判断,70%-80% 都是跟外部伙伴合作实现的,并不是完全靠自己。所谓的关键技术垂直自研,在 PC 阶段和移动阶段,并没有几个做成苹果,大部分都是采用开放生态。所以我相信产业的整个基本面还是要以开放生态带来的真正的创新。
问:您认为智驾产业会呈现收敛状态,20% 选择自研,80% 选择与供应商合作,是基于什么原因?
余凯:智能驾驶不是一个传递情绪价值的功能,而是一个好不好的问题,无法做到不同。用户只会选择最好的产品,第三名以外无人问津。假设车企自研能做到第一名并让用户明显感知到差距,那当然好,但是哪个车企能做到世界第一呢?这是跟自己赌概率的事情。
而且这个做到世界第一可能也就是一家车企,所以意味着其他车企最好宣传供应商,要不然巨大的研发投入。做不到第一名,其实最好就是拥抱供应商。所以其实到最后都是拥抱供应商,这跟手机基带等历史类似。
问:地平线是如何与合作伙伴协作的?合作模式能否复制?
余凯:地平线能够完成超过 200 款车型的交付,其实肯定不是说靠我们自己能做到的,所以一定是通过广泛的合作伙伴作为核心技术,包括芯片跟软件的赋能。我们相对来讲比较聚焦在标准化技术平台,通过合作伙伴去向具体的车企和车型做定制化的交付。
他们在汽车行业里面叫一级供应商,我们其实是二级供应商。酷睿程是典型的面向大众集团的一级供应商,所以这点跟其他的一级供应商合作没有本质区别。
地平线提供平台级的技术,他们去面向具体的主机厂做定制化的交付,所以我们一直都是尊重产业分工,但是得益于产业分工,所以地平线的话才能相对来讲获得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因为这种分工所以我们其实是专注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而不是具体交付。这样我们可以保持比较高毛利,也保持比较独特的竞争力。所以你看世界级高毛利的科技企业,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问:随着与车企合作的加深,地平线如何解决标准化的方案和每个车企个性化需求的平衡?车企有哪些趋势化需求?
余凯:首先,随着城区辅助驾驶 4G 时刻的来临,装配会趋于标准化,不会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我认为多线选择是目前过渡期的状态,但是现在会逐渐收敛。但是目前因为车型造型不一样,传感器装备位置不一样,还是有一些竞争化的需求。所以我们会跟合作伙伴合作,一般来讲主要是满足定制化的需求。
智能驾驶行为表现得拟人,但安全性远超人
问:您如何看行业监管的收紧对地平线以及行业的影响?
余凯:影响非常正向。相对来讲,地平线过去在行业里面是偏理性或是保守的,我在每一次的对外演讲,包括在 2023 年电动车百人会上讲过,在狂飙中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辅助驾驶上,把安全作为第一位,不要一味地追自动驾驶。
实话讲,行业的发展有一些非理性,我们自己有时候也感觉被裹挟,整个市场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竞争导致的。所以这次工信部发布新政让整个行业回归到正常轨道,确实是好事。
问:提到智驾目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问题,目前在智能驾驶推广和演进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在 L2、L3 到 L5 的过程中,地平线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余凯:有个比喻,火车为什么会跑得比汽车快?是因为有铁轨。所以行业规范下的更加理性,并不会拖慢智驾技术发展速度,我认为其实会发展得更快。地平线希望能够树立中国智能驾驶的行业标准,有规范的 " 铁轨 " 后,地平线希望成为火车头,推动技术的飞速发展。
问:您认为 "99% 的人类驾驶行为是不值得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在虚拟世界的仿真强化学习 "。这与工信部禁止千人、万人公测的意见一致,意味着该领域将更多依赖仿真学习。但用户希望 " 智能驾驶的表现能够更像自己,更有舒适性 ",这该如何平衡?
余凯:智能辅助驾驶要达到驾驶行为的拟人性。所谓拟人化就是在自动驾驶的每一个决策的时候,会设身处地展现如果 " 我 " 来开车会怎么样。如果自动驾驶的行为符合人的预期,人内心会有安全感。所以智能辅助驾驶拟人性是非常重要的,智能驾驶的行为表现得拟人,但是实际安全能力要远超人。
问:由于前一段时间的交通事故,公众目前对智驾的讨论度很高,一部分人对智能驾驶产生的安全问题开始产生信任危机,这是否会影响智驾未来的推广速度?
余凯:我觉得行业发展的速度不会变慢。目前我们正处于智驾从 2025 年到 2035 年这 10 年是 10 倍速变化的转折期,技术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一个非常抖的技术曲线,迅速会推高普及,最晚到 2035 年,L5 的自动驾驶技术一定会普及在每辆车上。
举个例子,在手机 3G 时代,只有高端机才用 3G,大部分入门手机还是 2G 或 GSM;到 4G 阶段,视频通讯、视频流足够流畅的时候,会发现连入门级都是 4G,不存在选配了。所以我认为智能辅助驾驶到 2027 年、2028 年,征程 6P+HSD 这样在城区日常通勤场景下会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这个会迅速成为标配,但不是一个线性变化,而是到了一个技术拐点后迅速的就上去了。而这个拐点大概在 2027 年、2026 年就会出现。
问:之前提到了关于智驾排名的问题,智驾这一块目前产业内还没有达到充分共识,如何量化它的排名?
余凯:一是足够安全,二是舒适,三是通勤的效率,这三个非常刚性的,任何机构都会去比的。这跟手机通讯不是一样吗?手机通讯是整个通讯稳定性,流畅度这些。所以到最后不是收敛了只有高通,大家都可以比,群众眼睛是雪亮的,这不是很高深的评测。
问:零部件企业七八成的创新发生在车企上游,但像博世这样的企业通常很低调。地平线虽非 " 明星企业 " 却备受关注,所以车企可能倾向于通过 " 全栈自研 " 来彰显科技实力,地平线如何应对这种矛盾?
余凯:他们全栈自研我们就支持,我们肯定配合车企。但消费者并不在意口号,我觉得真正还是得从用户价值角度来出发。还是要做用户真正 care 的事情,产品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让用户有更好的感受。我如果是车企,我最在意的是用户体验,用户的价值,用户的感受,用户的安全。至于自研还是跟合作伙伴合作都是可以的,但是唯一考验标准是能否给用户带来价值。
(所有图片均由企业提供)
责编 | 张雪垚
题图 | 企业供图题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