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能源产业家 Author 刘然
作者 | 刘然
来源 | 新能源产业家
" 当旧市场陷入红海时,真正的颠覆者会转身走向无人之境。"
圆柱电池的跌宕历程,恰似汉迪笔下 " 第一曲线消亡前开辟第二曲线 " 的经典剧本。
曾经索尼制定出的 18650 电池曾以标准化统治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甚至特斯拉早期电动车,但过度依赖传统场景使其被方形 / 软包电池逼入死角。
当所有人认为圆柱电池将成 " 化石技术 " 时,圆柱电池又以全极耳、干法电极、硅碳负极重构技术逻辑,并借储能、飞行器、机器人等新场景逆袭重生,并且被宝马官宣为 " 第六代动力电池 " 的核心路线。
圆柱电池真的迎来它的第二曲线了吗?
这次可能是场景 + 材料 + 结构共振带来的一次机遇。
新产业打开蓝海
在目前电池的两大主要战场,动力和储能,圆柱电池可谓落寞已久。
根据高工锂电,2023 年国内动力电池中,方形、圆柱、软包的出货量占比分别为 93.6%、3.4%、2.9%。储能电池就更不用说,除了部分户储和便携式储能以外,占大头的工商储能和大储能则是被方壳电池全部占领。
当宁德时代带领着方形电池横扫市场时,人们以为圆柱电池的将会再未来的电池技术迭代中落伍。但历史的狡黠之处在于:那些被击败的技术总会在新的沃土中重生。
在 2025 年的今天,圆柱落寞的态势嗅到了一丝变动。
在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中,滋生了更多对电池的新场景的应用需求。除新能源汽车外,大圆柱电池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AI 数据中心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2024 年出货量增速突破 100%。
而圆柱凭借它的特性,在一众电池中成为最大获利者。圆柱 + 三元的组合凭借高倍率放电的特性,响应了近期热门行业的需求。
以低空经济来看,飞行汽车对于动力电池的要求极其严苛,不仅需要长续航和有效载荷,且按照工信部规划的航空锂电标准,目标能量密度需达到 400 — 500Wh/kg,远超普通电动汽车的 200 — 300Wh/kg。
另一方面,对于飞行汽车,高放电倍率能力是选择电池的重中之重。垂直升降需要较高的瞬时功率,电池需支持持续 3 — 5C 放电、峰值 7 — 10C 放电,且具备快速充电能力。
飞行汽车之外,近期热门的具身智能行业、AI 数据中心的电池备份单元(BBU)同样需要高功率与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也就是说在主要功效中,三元 + 圆柱的组合较为匹配这些新产业。
在具身智能行业,电池需紧凑适配机器人躯干圆柱,而圆柱电池因标准化尺寸和灵活布局成为机器人的主流选择,能满足具身智能行业中小型化和轻量化的特性。
圆柱结构的散热性能较好,适合模块化设计。在这一点上又符合 AI 数据中心的 BBU 需要高效率和模块化的特性。
相比之下,大方壳反而略显落寞,但这背后,不仅是产品形态的匹配差,也是材料体系的错位。
新组合的潜力
在储能时代,大方壳 + 磷酸铁锂的方案解决了储能电站的核心诉求:
大幅减少电芯数量以降低电站系统复杂度,以及降低电芯成本提升电站经济性。因此 314 的大方壳以一颗电池一度电,1w 成本 0.4 的横扫了整个大储能市场。
可以说,结构 + 材料一旦出现最佳组合,又遇到需求的东风,往往是如同星火燎原一般。这次圆柱也迎来了自己的 " 爆款 "。
业界推进已久的高镍正极体系和硅碳负极体系,都能够显著的提高能量密度和充电倍率,这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较大,但圆柱结构的对称性和钢壳约束能力,可有效缓解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比其他电池体系。方形电池多采用磷酸铁锂或高镍三元材料,但方形铝壳对膨胀的适应性较弱,且生产工艺复杂;软包电池能量密度高,但依赖铝塑膜封装,机械强度低,安全性在极端场景中受限。
此外,从圆柱电池采用钢壳封装,机械强度高,抗碰撞和挤压性能优于方形或软包电池,适合高振动、高冲击的应用场景,如飞行汽车和机器人。
而且标准 18650 圆柱电池小巧的体积带来的灵活组合的空间利用率,也能让其灵活适配目前尚未定型的机器人、飞行汽车,以及服务器机柜中的 BBU 模组,支撑智能硬件时代的电池需求。
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已有多家企业已在规划投产圆柱电池。
蔚蓝锂芯在马来西亚 10GWh 的圆柱锂电池项目厂房于 2024 年 5 月封顶,2024 年 10 月进入机电安装阶段,预计 2025 年上半年投产。
且圆柱电池已为具身智能的产业开始供货,当前圆柱电池在宇树机器狗供货份额据称达 60%,并进入智元、众擎等机器人终端客户。目前开发中的 7.0Ah 电芯也旨在满足更高续航需求,适配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宇树科技机器狗
而亿纬锂能的在马来西亚投资 4 亿美金的第一期工厂正是 " 国际化圆柱电池产业园 " 项目,且欧洲匈牙利基地规划 3 条动力大圆柱产线,也正在建设中。
力神开发中的 46 系列大圆柱电池(30Ah、35Ah)已建设中试线,目标覆盖电动工具、电摩及低空经济领域。其苏州基地的二期 7.3GWh 更是聚焦全极耳圆柱电池。
新场景的爆发正在重塑战场规则,圆柱电池的高倍率与标准化特性成为硬通货。这轮需求侧的革命,正在倒逼沉寂已久的大圆柱技术杀出重围。
大圆柱渐见曙光
圆柱要实现逆袭,大圆柱电池工艺的落地则是其中最硬的山头。
特斯拉 4680 电池
马斯克曾信心满满的在发布会画饼,让大众相信大圆柱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安全性等优势,在中高端电动车市场被视为最优解。但之后却迎来了一次次跳票和延期,更是让特斯拉电池部门负责人 Drew Baglino 黯然离场。也让大圆柱被钉上期货电池的耻辱柱。
但事实上,除了我们熟知的特斯拉的 4680 大圆柱电池以外,多家企业都在大圆柱这个领域耕耘。
比如宝马对此的推进就不输特斯拉,过去几年,宝马和它的供应商进行了一系列大圆柱协同研发。到目前为止,宝马确定的三家大圆柱电池供应商分别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远景动力(AESC)。
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将供应亚洲和欧洲的宝马工厂,而北美的供应,则是远景动力。这几家供应商在 24 年都陆续官宣了和宝马的上车计划。
按照宝马宣称,公司的大圆柱电芯即将量产,将运用到 2025 年新亮相的车型,以及 2026 起量产的新车型,电池的参数较上一代能量密度提升 20%,续驶里程增加 30%,充电速度提升 30%,可以说是让慢吞吞的欧系车电动化大跨步向前。
此外,一直在卖期货的特斯拉也掏出了不少实质性进展:
特斯拉 4680 电池(非完整版)在 2024 年装机量已达到 8Gwh,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上排名第 9,同比增速高达 7900%。
从工艺进程来看,目前全极耳这个拦路虎已经基本解决,但干电极工艺却依然良率极低,这也是 4680 迟迟无法量产的主要原因,根据特斯拉估算,相较于湿法,采用干法电极工艺能够减少 18% 以上的成本,以及 41% 的设备投资,但极片涂布环节失效率高达 70%~80%。
相比之下,宝马选择更稳妥的湿法工艺,将良品率稳定在 98%。
但目前特斯拉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正在开发四种干法正极 4680 电池变体,预计将于 2026 年推出。
也许等待技术拐点我们仍需要一点时间,但当技术迭代撞上新场景井喷,其实大圆柱的规模化导火索已被点燃。
结语
眼下高倍率大容量的圆柱还并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有业内朋友笑称:圆柱电池在机器人身上目前还看不到要大功率的场景,除非是翻跟头。
根据起点研究院 ( SPIR ) 统计,2024 年大圆柱电池增长迅速,在 1-9 月里:
40 系列圆柱电池出货 0.55 亿只,同比增长 90%;
32 系列圆柱电池出货 0.8 亿只,同比增长 14.29%;
其他包括 26 系列、46 系列、60 系列、66 系圆柱电池累计出货 3.92 亿只,同比增长 70.4%。
从出货量来看,圆柱系已经开始有领跑的势头。但翻身仗今年是不是能打出来,不但得看各个厂商的落地速度,还得看需求侧对高倍率的需求是否兑现。
这场翻身仗最耐人寻味的,或许不是技术路线的胜负,而在于产业规律的无情验证:
也许就像三十年前那枚改变消费电子格局的 18650,如今在 AI 时代的黎明,新的圆柱产品们正在重写乘用车能源的剧本。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