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长安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深蓝依旧频遭失利。
如今,深蓝汽车进入了一个尴尬时刻。
销量压力、市场定位失策,陷入价格战,三大难题,CEO 邓承浩依旧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从产品布局来说,深蓝的产品线并不单一,覆盖了 SUV、轿车、越野三大细分市场,动力形式也包含了纯电和增程两大路线,准备算得上充分。
但是,在当下最火热的市场布局,深蓝却坐在了冷板凳上,只有 S07 和 SL03 两款初创车撑场面,新推出的 S05、L07、G318,并未能得到市场认可。
而且,和新势力蹒跚起步不同,深蓝并不是在打一场无准备,无粮草支持的仗。背靠长安集团,有着长安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深蓝依旧频遭失利。
问题出在哪?
深蓝 318,最失意越野车
先来看一组数据。
近一年的销量显示,深蓝销量中 S07 和 SL03 仍是顶梁柱,占比分别达到 49.62% 和 28.46%,加起来占到了总销量的 78.08%,深蓝推出的三款新车 S05、L07、G318 的销量加起来不到 30%。
最大的问题在于,主打高端市场的 G318 销量占比只有 4.71%。对于深蓝来说,G318 卖不好,那么盈利就从无谈起。
2024 年,中国市场上的硬派越野 SUV 层出不穷,多达近 40 款,竞争激烈。在这个市场中,像坦克、方程豹、捷途等品牌,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技术和定位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被多款新车型烘托的越野市场,蛋糕正在被做大。深蓝也想分一杯羹。所以,在去年 6 月带着深蓝 G318 以来势汹汹的姿态进入了越野市场。
一上来,深蓝 G318 就做好了准备,试图在越野车市场中大展拳脚。当时,也以小时订单量破 3000、上市 5 天订单达 14126 辆的强劲势头,给市场和对手带来了一些震撼,颇有一番把坦克等品牌拉下马之势。
深蓝对 G318 寄予厚望。邓承浩在发布会上表示," 上市即上量 ",配合着订单量来看,这是一份不错的成绩。
但是,当初被寄予厚望的 G318,却迅速成了 2024 年越野市场最失意的一款车型。整个 2024 年的总销量是不足 9000 辆,除了上市当月依靠订单量拿到了 2000 辆以上销量之外,其余月份销量始终徘徊在千辆左右。
深蓝 G318 未能在一众对手里脱颖而出,却因为销量不佳,显示出一个严峻的问题," 市场对 G318 接受度不足 "。不足,这个词,都算用得很客气。
那么,问题出在哪?预定量与实际销售量之间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邓承浩对外表示,团队找到了一些原因。" 产能配置与用户需求不匹配是导致销量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
不匹配?
所指的是深蓝团队原本预计两驱空悬版和四驱舒享版会更受欢迎,但实际情况却是 80% 的用户选择了四驱空悬版。
这个解释,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被寄予厚望的重要车型,却未能把握得住市场需求。邓承浩的决策,可以说是主要责任。说白了,就是深蓝的团队,不知道越野市场的用户到底喜欢什么。
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用户想要的版本产能不足,价格偏高。主推车型与市场脱节,那么用脚丈量市场的消费者只能另觅他处,直接导致了深蓝 G318 的失败。
不过,这个解释,也不能服众。因为,深蓝 G318 所暴露的不仅仅是这一个问题,还有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偏差。
在上市初期,深蓝 G318 售价区间为 17.59 万 -31.8 万元,目的是与捷途山海 T2 和方程豹 5 等车型实现竞争。并且,邓承浩曾表示,深蓝 G318 结合了方程豹 5 的通过性和理想 L7 的舒适性,目的是 " 一鱼两吃 ",方程豹 5 的市场想占,理想 L7 的市场也想要。
既要又要之下,有着 " 科技新硬派 SUV" 之称的深蓝 G318,在定位上模糊不清。深蓝 G318 的设计理念是,试图深蓝汽车试图通过引入科幻元素,打破传统越野车方盒子造型,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找到平衡点。结果,外形上被市场调侃为 " 四不像 "。
此外,在选择竞争目标和市场定价上,深蓝 G318 存在反应慢的情况。原来的规划,和方程豹 5 直接硬碰硬,原来的市场价格还能碰一碰。但是,方程豹 5" 不讲武德 ",在去年 7 月底突然官降 5 万元。
此举之下,打了深蓝一个措手不及,使得深蓝 G318 失去了有力的对标对象,市场竞争力迅速减弱。
竞争力减弱的主要原因,除了价格之外,深蓝 G318 缺乏核心产品竞争力,虽然有中央无级差速锁、磁吸式机械差速锁等配置,但是 " 既要又要 " 的定位,就注定了深蓝 G318 不会在越野市场 " 被当成首选 "。
说白了,就是缺乏技术和品牌灵魂。因为,底盘调校、四驱系统等核心越野配置未达专业水准,被用户吐槽为 " 伪硬派 "。
当然,深蓝想要做过调整,也做了一些调整。
为清库存,今年 2 月 G318 启动降价促销。与此同时,为抢先在 20 万元以下汽车市场树立智驾领先的标签,深蓝推出三款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进入 3.0 推送时代,但是没有包含 G318 车型。
这两个举动,让深蓝 G318 的用户感觉到了浓厚的背刺之感。一位深蓝 G318 车主表示,邓承浩曾通过社交平台表示不会降价。" 言而无信。" 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几百位车主发起集体投诉。
在智能驾驶方案上,深蓝 G318 一直存在诸多投诉。有车主透露,在购置车辆时销售明确表示 G318 搭载的高通 8155 芯片,但实际采用的性能更低的联发科 MTK8675 芯片。
如此一来,深蓝 G318 的车机系统更新问题就层出不穷。在诸多投诉的理由中,比较多的是频繁出现彩屏、蓝屏等问题,影响行驶体验,并对道路安全造成隐患。
多重问题之下,就造成了深蓝 G318 的失利。G318 的失利并不是单一的,也折射出了深蓝的品牌定位,处于迷茫期。
3 万辆盈利线
" 长安汽车对深蓝 2025 年的发展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实现正向盈利循环,另一个是实现行业领先。"
盈利,一直是深蓝的目标所在。" 月销超 3 万辆即可盈利!"2024 年,邓承浩多次强调这一盈亏平衡点,即月销达到 3 万辆时有望实现盈利。
但是,盈利难,是所有新品牌都遇到的难题。去年深蓝汽车单月最高销量曾达到 3.6 万辆,距离盈利仍有很远的距离。尽管深蓝表示 " 连续数月盈利 ",但是去年的财报显示,深蓝亏损 15.72 亿元。成立 6 年半累计亏损超 115 亿元。
从销量上来看,深蓝汽车的销量也算不上差。但是,在销量目标的确定上,深蓝还是有点 " 不切实际 ",以至于销量目标 " 三级跳 ",是跳水。
"2025 年深蓝年销 100 万甚至 200 万,成为世界一线电动车品牌!"2023 年初,邓承浩给深蓝的销量目标,就曾让行业侧目。当时业内就曾吐槽," 是谁给的勇气?一定不是梁静茹。"
在这番豪言壮语之下,深蓝 2023 年完成 13.48 万辆销量,不足原定目标 20 万辆的七成。2024 年,深蓝的年度销量目标定为 28 万辆,最后共计交付了 24 万辆。
在连续两年未能达标的情况下,深蓝再次制定了让人惊讶的销量目标。"2025 年要挑战 50 万辆的年度目标,其中国内 40 万辆、海外 10 万辆。"50 万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深蓝要实现 108% 的增长。
此时,深蓝再无人提及邓承浩 2023 年所说的 " 年销 100 万甚至 200 万辆 "。但是,50 万辆的达成,对于深蓝来说,也并非易事。
众所周知,深蓝目前布局了 5 款车型,包括 S07 和 SL03 两款初创车型和新推出的 S05、L07、G318 三款车型。目前,撑局面的还是两款车型,占据总销量的七成以上。
这也是因为,相当长的时间里,增程式技术是深蓝的核心技术优势,首款车型 SL03,凭借其 " 半价理想 " 的策略拿到了不错的市场成绩。
但是,在增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时候,深蓝也想开拓新的赛道。此前,深蓝试图以新车型 S07 翻盘,却因电池产能不足导致延期交付,最终以 " 每天补偿 120 元 " 平息众怒。
但是,和深蓝 G318 一样,老车主的众怒还未平息。新旧款切换是爆发的导火索。
或许是因为,为阻击比亚迪的智能化攻势,深蓝着急换代更新,焕新版深蓝 S07 和 L07,入门款售价与老款一致,新增了自研的智驾系统,具备智能泊车、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等高阶智驾功能。老车主也希望能够更新智驾配置,或提供一定的权益安抚。但是,深蓝并没有拿出具体的方案。
新旧切换的问题,很多品牌都存在,都有一个过渡期,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也将会影响深蓝并不稳固的市场口碑。
不过,深蓝的解决速度,相比其他新品牌来说," 太慢了 "。这也是因为,依赖长安集团的输血与成本压缩的深蓝,在长安集团的定位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
若要问市场,首选深蓝的理由?好像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为,已经成立几年,深蓝在品质、驾驶体验及口碑上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消费者在选择时缺乏明确的购买理由。作为长安汽车新能源布局的重要一环,深蓝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品牌定位。
再加上,产品定位也不够清晰,深蓝至今未能有一个清晰的标签。在长安体系中,阿维塔代表高端品牌,启源主攻入门市场。一个有高端技术支持,一个有性价比支持。
深蓝," 被夹在了中间 ",两头都想要,两头都不沾。
如何把产品打出差异化,对于深蓝来说,还真有点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毕竟和阿维塔、启源共享长安的技术支持,和平台资源。
品牌定位不够清晰,供应链协同能力弱,就导致深蓝在与强势对手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深蓝 G318 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 夹心饼干 " 不好当。
邓承浩曾说," 内力不够的企业,未来 3-5 年淘汰概率非常大。" 他也曾立下军令状," 斩断退路,义无反顾,奔赴浩瀚深蓝。"
当务之急,是他要为深蓝重新 " 找内力 "。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