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双重压力下,绿色能源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国际知名能源智库 Ember 近日发布的《2025 年全球电力评论》显示,在以太阳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的助推下,2024 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高达 40.9%,首次超过 40%,创下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最高纪录。这一成就标志着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
事实上,这一轮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已从单纯的政策驱动转向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中国企业凭借产业链整合能力与研发投入强度,正在全球清洁能源竞赛中占据关键卡位。
光伏与风电成本曲线持续下探,分布式能源重构传统电力体系
光伏组件的技术迭代正在改写能源经济模型。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 ( BNEF ) 的报告,2025 年全球光伏发电的基准平准化度电成本 ( LCOE ) 预计较 2024 年进一步下降 31%,中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其光伏度电成本已降至 0.30 元 /kWh 以下。这种技术突破直接反映在装机规模上——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到 2025 年,中国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 300GW,占光伏总装机的比例超 4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500 亿元。
风电领域的技术革新同样颠覆传统认知。在浙江省台州,华电玉环 1 号海上风电场北区 22 台大型风机叶片徐徐转动,将风能转化成电能,通过电网点亮千家万户。同时,浙东南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玉环 2 号海上风电场已获得核准批复,预计在 " 十四五 " 时期末建成投运。据行业人士介绍,这些清洁电能在电网的智能调度下,可满足近 1200 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光伏及风电相关企业分别为超 108.8 万余家和 9.8 万余家。其中,光伏领域的增长更为迅猛,仅 2025 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7.7 万余家。
从区域分布来看,无论光伏还是风电,都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等几个省份。三个省份光伏相关企业总和超过 36.2 万家;风电相关企业总和超过 2.8 万家,分别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 33.2% 和 29.2%。
此外,分布式能源的爆发式增长正在重塑电网架构。国家能源局统计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7.13 亿千瓦,同比增长 52%,其中集中式光伏 4.03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 3.1 亿千瓦。2024 年 1-6 月 , 江苏、浙江、广东 3 省区位列全国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前三。这种去中心化趋势催生出虚拟电厂 ( VPP ) 等新业态,据毕马威测算,中国虚拟电厂交易规模将在 2025 年突破千亿元,聚合负荷侧资源的能力成为电力市场改革的关键变量。
氢能储运技术突破临界点,固态电池开启新能源汽车 2.0 时代
绿氢制备技术的经济性拐点已然显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碱性水电解槽,经国际第三方认证权威认证,产氢量可达 2000Nm ³ /h,额定工作电流密度可达 6000A/㎡,最低 200Nm ³ /h 低负荷下稳定运行,氧中氢含量不超过 1.3%,可实现 5%-10%/s 的负荷调节速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无疑促进了绿氢生产成本继续下探的可能。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全球首个百万吨级 " 风光氢储 " 一体化项目,通过高压气态储运与管道输送结合,将氢气运输半径不停扩展,破解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储运瓶颈。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改写动力电池产业格局。宁德时代于 2024 年 Q2 量产的第三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10 分钟快充和 -30 ℃低温运行,带动诸多新能源车企的高端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日本市调机构富士经济公布调查报告指出,2024 年全固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预估为 1158 亿日元 ( 约合人民币 54.19 亿元 ) ,达 2023 年的 4 倍。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氢能相关企业超 3800 家;动力电池相关企业超 18 万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氢能相关企业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 570 家、390 家和 300 余家;而广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 1.7 万余家、1.3 万余家和 1.2 万余家。
生产与能耗的博弈:工业节水与余热回收撬动循环经济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突破打开万亿级市场空间。中国某企业最新研发的 DTRO 膜组件,配合多级纳滤工艺,致使氨氮去除率>99.9%,使吨水处理成本实现降低。水利部相关报告显示,在 2023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3% 以上。
工业余热利用技术正在创造能源 " 第三极 "。燕山石化工业余热利用项目已覆盖燕山地区约 1/3 的供热面积 , 连续两个供暖季累计供热达 27.95 万吉焦、节约蒸汽 8.95 万吨 , 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9831 吨、减排二氧化碳 2.55 万吨;宝钢股份通过优化余热回收设备运转参数,最大化回收蒸汽进行发电,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等部门相关文件显示,我国目前工业余热利用率低,余热回收空间大。我国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燃料消耗总量的 17%~67%,其中可回收部分占总余热资源的 60%。目前工业余热利用效率仅为 30%,行业发展潜力大。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绿色经济相关企业超 224.8 万家。其中,2025 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15.9 万余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间,绿色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 2024 年达到顶峰,为 50.4 万余家。从区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绿色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过 23.3 万余家、22.8 万余家和 21 万余家。排在其后的是浙江省和河北省。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通过天眼查的海量商业大数据,可以快速了解和绿色能源、绿色经济等诸多相关各领域的动态与产业趋势。不仅如此,天眼查还拥有天眼风险、商业履历、司法案件、深度风险、财产线索等维度的内容,更可实现从洞察风险到预警风险的全方位把控,针对个人、企业、政府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天眼查研究院认为,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绿色能源革命中,技术突破已不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商业模式、政策体系、资本流动形成共振效应。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形成正向循环,绿色能源产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更在重塑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的共生关系。这场变革的终局,或将决定下一个百年全球产业的权力版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