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悠 04-21
为什么要鼓励“以旧换新”?老车明明还能开,为什么要淘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某天晚上下班回家途中,在电台节目里听到关于 " 餐饮业食物浪费 " 的专题节目。说如今的饭店饭馆,存在触目惊心的食品浪费情况。站在饭馆经营者的立场上,劝导消费者 " 多点菜,点好菜 " 显然能有效提升营业额。虽然吃不完可以打包带回家,但隔了夜的菜,味道肯定不如新鲜出锅的。

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 吃多少,点多少 "、" 吃对不吃贵 " 却是更合理的。一来能帮助消费者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二来也很好的杜绝粮食浪费……恍惚之间,我就想到了汽车行业。因为今年以来,不少车友都在质疑的一件事情,就是 " 汽车换新 "。

好像从车企到媒体,都在努力宣传如何 "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以及新款车如何高智能,如何多功能。似乎全社会都在提倡 " 旧车换新车 "。那么对此您怎么看?要不,今天各抒己见来聊聊?

儿时受到的教育

无时不刻都在强调节约

作为 80 后,作为 " 成长在霓虹灯下的新一代 ",我们从小就被大人们描述成 " 生长在新时代,不缺衣不少食,开始大手大脚了 "。我们的长辈从小给我们讲述他们儿时的艰苦岁月,以及如何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 的 " 光荣传统 "。

而我们小时候,语文、思想品德(现在好像已经改名叫 " 法制道德 " 了)的书本上,课文宣扬的也是如何勤俭节约,如何朴实朴素的内容。还记得小时候那篇著名的语文课文《一件棉衣》,讲述的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真人轶事。

一件补了又补的棉衣,伴随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辈子。他老人家省吃俭用,体恤民众。儿时的我们无不为毛主席的高尚品德动容。除此之外,80 后的整个同年时光,被教育最多的知识里," 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细水长流 " 的内容是一定不会少的。

小时候汽车是个稀罕物。90 年代的街头到处自行车。古老的 " 二八大杠 "、" 二六小杠 "、" 女士弯杠 " 随处可见。大人们对自家的自行车也是小心翼翼,呵护备至。但凡是扎胎了、坏了,修吧修吧又是很多年。一台车随随便便就骑了十几年、二十年。楞是没舍得扔。

汽车,是否真的

需要 " 常换常新 "?

所以我不禁琢磨,作为家庭大宗财产属性的汽车,是否真的需要 " 常换常新 "?在欧洲,汽车行业默认的私家车全寿命定义是 "15 年或 30 万公里 ",在此范围里应当保证主要总成不出现严重故障(最差都得达到 10 年或 20 万公里以上)。

所以在欧洲,人们可以在路上看到各种稍显陈旧的车辆,在车主精心维护下,任劳任怨的服役着。似乎也没见人家怎么宣传汽车 " 常换常新 "。难道这就是欧洲的 " 节约型汽车社会 "?我不知道。但这与我们从小学习的 " 节约、朴素、质朴 " 的精神相吻合。

因此我不得不反思,如今国内媒体宣传汽车 " 常换常新 ",真的有必要么?从商业角度来说,似乎有。因为新车卖出去,车企才能生存下去。要是新车销售量锐减,那么多车企、那么多品牌存在的意义,怕是要打一个问号了。

节约和换新是否冲突?

您又是怎么看待的?

所以究竟是我们儿时学习的 " 节约、朴素、质朴 " 精神是正确的,还是眼下媒体宣传 " 常换常新 " 是正确的?为了商业需要,为了有效提升营业额,鼓励 " 换新消费 " 这本身没啥可说。但是这个 " 换新消费 " 是否有必要呢?

我不知道,但我的想法是:这两三年,咱就暂时忍一忍吧。因为未来大概率属于 " 全固态电池汽车 "。在它没大面积上市前,要是现在换车,实在显得有些 "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或许等个两三年,我们会有更好的选择呢?欢迎您畅谈您的看法。等着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触目惊心 语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