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 04-21
个性化AI是否会成为新的MBT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 AI,作者:田威,题图来自:AI 生成

近期我订阅了 Gemini Advanced,借此机会深入探索了 Gemini 的各项能力。其中 " 个性化 "(Personalization)功能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官方描述为 " 基于搜索历史提供定制化帮助 "。

简言之,Google 会利用我的浏览记录来优化回答内容。

作为一位使用 Google 产品超过十年的资深用户,我的日常数字生活几乎离不开 Google 的生态系统——从搜索引擎到 YouTube,再到 Chrome 浏览器,Google 始终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服务。

作为 Google 典型用户群体的代表,我相信自己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数据,足以让 AI 系统对我形成相对全面的了解。

那么,Google 的这项个性化功能究竟表现如何?详细分析尽在下文,文末还有我对未来 AI 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当 AI 比我更了解我

我向 Gemini 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我喜欢什么?",主要想通过这个简单提问来测试它对我的了解深度。

收到的回答令我颇为震撼。这个答案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Gemini 通过分析我的搜索习惯,几乎完整地勾勒出了我近年来的所有兴趣爱好。

从我钟爱的影视作品,到我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再到我感兴趣的科技媒体和公司,一一列举。甚至连我这几年造访过的旅行目的地,它都一丝不差地罗列出来了。

坦白讲,最初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过去与 AI 交互的经验告诉我,它们顶多能根据我的搜索记录贴上 " 科技爱好者 " 或 " 电影迷 " 之类的笼统标签。

然而 Gemini 给出的答案,却像一份精确到令人不寒而栗的 " 个人兴趣档案 "。这个回答俨然是我近年生活的精准缩影,将我的爱好、工作和兴趣全部囊括其中。

甚至在看到这份 " 报告 " 之前,连我自己都难以如此全面地概括自己的兴趣图谱。毫不夸张地说,AI 似乎已经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了。

带着这份惊讶,我决定进一步测试,让 AI 根据我的爱好和兴趣,为我推荐一些可能感兴趣的影视剧、动漫、视频、游戏、书籍以及旅行目的地。

这次 AI 推荐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它根据我的兴趣给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我早已接触过的内容——比如基于《黑袍纠察队》推荐的《守望者》和《超感猎杀》我都已经看过了,根据《博德之门 3》推荐的《巫师 3》我也玩过,更不用说《三体》这样的科幻经典了。

问题的核心在于,AI 只能识别到我搜索过这些内容,却无法真正了解我的实际体验。就像它知道我搜索过日本和阿联酋,却仍然把这些地方作为推荐目的地一样。

这其实反映了当下大多数 AI 工具的共同局限——它们与现实世界缺乏真实连接,导致推荐常常脱离用户的实际需求。虽然 MCP 等前沿技术可能会逐步改善这一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AI 仍将受到这种认知边界的限制。

不过与其纠结于 AI 的短板,不如转而利用它的优势。接下来,让我们看看 AI 在帮助制定计划方面的表现如何。

二、让 Gemini 根据兴趣爱好给我规划建议

既然 AI 已将我的兴趣画像剖析得如此透彻,我决定更进一步,让它根据我的兴趣爱好为我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这次回答再次让我惊讶不已。它对我职业发展的建议竟与我当前选择的道路高度重合——比如 " 学习 Python 编程语言 ",恰好是我目前正在专注学习的技能。

而 " 成为自媒体人 " 也正是我现阶段的发展路径——从图文创作起步,计划逐步拓展到视频分享领域。这种精准度让我不禁怀疑 Gemini 是否在我家安装了摄像头。

带着好奇,我进一步要求它提供更详细的建议。

Gemini 给出的建议确实切实可行,甚至连推荐的兼职平台如 Upwork 等都是真实可用的资源。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它提供的是按时间线排列的线性规划,而非并行发展路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提问方式的限制。

随后,我告诉 Gemini 我已选定 "AI 创作者 " 作为发展方向,让它根据我现有能力提供更具体的规划。

这一次,它的建议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AI 并不了解我当前的学习进度和具体能力水平。它给出的建议完全是从零基础角度出发,而非真正为我量身定制

当然,这倒不是 AI 能力的局限,而是因为缺乏关于我当前技能水平的输入信息。后面我打算将我的公众号文章提供给它,来提升它对我的理解深度。

既然个性化建议暂时受限,让它推荐一些学习资源总行。

这一次给到的答案,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从工具到网站,资源非常全面,足够我用很久了。

到这一步,我的问题基本结束了,最后再让 Gemini 给我一些可能会导致失败的因素。

它的建议总结下来就是:

技能方面:

1. 需要进一步去了解 AI 背后的原理和 prompt 的精髓,提升内容深度;

2. 专注于 1~2 个 AI 领域,贪多嚼不烂;

3. 重视写作,剪辑等基本功的培养。

实践方面:

1. 打磨作品集;

2. 勇于推销自己。

其他方面:

1. 自律;

2. 知道竞争的难度;

3. 收入来源问题;

4. 应对行业变化;

5. 心态问题。

这些建议不仅全面而且切中要害。说实话,跟我之前花几百块一个小时咨询的行业大牛给到的答案基本差不多。

三、当 AI 比我更懂我:便利、隐忧与未来

文章看到这里,相信你对 Gemini 的个性化能力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个性化(Personalization)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我留下的数字足迹,甚至能比我自己更清晰地勾勒出 " 我是谁 "。这种 " 被看透 " 的感觉,似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 带来的便利

AI 能够提供高度定制化的建议、规划和内容,节省了我们大量探索和筛选的时间。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规划旅行,还是寻找娱乐,AI 似乎都能提供 " 最优解 "。

而且 AI 总结出的 " 你 " 可能连自己都未曾清晰地意识到。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兴趣点,或者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堪称自我发现的捷径。

现代人对 MBTI 的痴迷,本质上源于它满足了我们认识自我、概括自我并将之转化为社交谈资的渴望。然而,MBTI 往往停留在宏观类型的笼统描述上,而 AI 的个性化分析却能提供更为精准、细致的自我画像。

随着 AI 技术日益普及,这种深度个性化的自我剖析很可能演变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资源。它不再是 " 你是哪种性格类型 " 的泛泛而谈,而是能精确勾勒出个体独特兴趣图谱和行为模式的数字镜像。

这种 AI 辅助的自我发现,既比传统人格测试更加贴合个体差异,又能满足现代人对自我认知与表达的深层需求,为社交互动提供更丰富、更真实的连接点。

2. 背后的隐忧

为了让 AI" 懂我 ",我们付出了多少个人数据?这些数据被如何存储、使用和保护?

当 AI 对我们的了解深入到思想和兴趣层面,隐私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用隐私换取了便利?

同时算法的 " 回音室 " 效应,在 AI 中同样存在,AI 根据我们的历史行为推荐未来,这会不会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它是在拓宽我们的视野,还是在不断加固我们已有的偏好,让我们错失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可能性?

更进一步来说,当我们习惯于让 AI 来定义 " 我喜欢什么 "、" 我应该做什么 " 时,是否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度依赖 AI 的 " 个人报告 ",会不会让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变得肤浅和被动?

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警示,当今社会正经历一种 " 同质化的地狱 ",即 " 他者 " 的消失。这里的 " 他者 " 不仅指他人,也指那些与我们自身不同的、异质性的、能引发惊奇和挑战的事物。

当 AI 不断根据我们的过去 " 定制 " 未来,它提供的可能只是我们自身不断重复的镜像,而非真正能带来冲击和成长的 " 他者 "。这种极致的个性化,会不会最终将我们囚禁在一个无限内卷的、自恋的 " 自我 " 之中,失去了与真实、多元世界碰撞的机会?

3. 无法预测的未来

如此精准的用户画像无疑是商业营销的巨大金矿,但这把双刃剑的锋利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当 AI 能够深入剖析一个人的兴趣、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时,它的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可能被用于更隐蔽的议程设置和社会工程学操纵。

想象一下,当某个人或组织不仅了解我们喜欢什么,还能预测我们的决策模式和心理弱点,这种影响力将远胜于任何传统的说服技术。现在的人肉搜索还停留在收集表层个人信息的阶段,但未来的 " 数字剖析 " 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生成一份包含我们完整喜好、性格特质、价值观念甚至心理脆弱点的全方位报告。

这种发展趋势令人不安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没有主动分享某些信息,AI 依然能通过我们的数字足迹进行精准推断。当我们的内心世界被如此透彻地映射和预测时,个人隐私与自主性的边界将被严重侵蚀。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技术可能催生一种新型的社会分层——基于算法对个体的评估和预测。我们的 " 数字画像 " 可能决定你能获得什么样的机会、资源甚至社交圈层,而这一切都在我们不知情或无法干预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在享受 AI 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当技术能够如此深入地解读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的隐私和自由意志是否会进一步被压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田威 AI,作者:田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google youtube 我的爱 三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