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财经 04-22
去年40%工商储新玩家退出!强制配储时代将落幕,零碳园区或接棒成为储能新战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立

近年来,储能产业迅猛发展的速度超出了市场预期,不论碳酸锂价格如何 " 跌宕起伏 ",储能行业依旧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2024 年,全球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 177.8GWh,同比增长 62%,锂离子电池仍为主导技术。同时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2024 年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超 100GWh,同比增长 136%,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达到 62%(以能量规模计)。

当下储能产业一方面市场快速扩张,呈现繁花似锦的状态;另一方面内卷严重,对中小企业来说饱受煎熬。

赣锋锂电研发总监王亮日前在 CLNB 2025(第十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 "CLNB")上列举目前工商业储能市场竞争加剧的三种表现。

一是企业激增与快速清出。2023 年新增工商业储能企业超过 5 万家,截至 2024 年底已有 40% 玩家退出,技术门槛提升及资金压力增大将加速行业洗牌。

二是渠道资源争夺。由于工商储的项目高度分散,依赖本地化部署,居间人成为关键角色,部分路条费被抬高至 0.2 元 /wh,市场竞争激烈。

三是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由于系统集成环节技术门槛低,企业通过低价抢占份额,部分企业甚至亏本报价,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中国 2h 磷酸铁锂储能系统(不含用户侧)全年中标均价 628.07 元 /kWh,同比下降 43%;EPC 中标均价 1181.28 元 /kWh,同比下降 27.3%。在碳酸锂 " 跌跌不休 " 之下,136 号文的推出会给储能行业带来什么样的新变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强制配储时代将落幕,调节性资源迈向市场驱动

储能发展初期,靠着电源侧的新能源 " 强制配储 " 政策,行业规模快速崛起。然而,在储能电站成为新能源开发、投资的 " 标配 " 后,投资商更关注储能价格," 低价低质 " 产品频频中标,储能电站普遍 " 建而不用 " ……

截至 2023 年底,我国电源侧强制配储装机占全部储能装机的比重为 42.8%,但新能源配储的平均利用率指数仅为 17%。

而今年一纸文件让配储与新能源彻底解绑。

今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 "136 号文 "),明确取消 " 强制配储 " 政策。

在 CLNB 的新能源光储论坛中,中电工程西北院电网工程公司设总刘国华表示,这意味着新能源配储从强制要求转向自主选择,储能行业从 " 被动配置 " 转向 " 经济性驱动 "。新能源取消强制配储将缓解项目成本压力。

CLNB 光储论坛现场。图片来源:上海有色网

能建时代(上海)新能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政策与系统研究所咨询工程师汤拓则表示,136 号文件政策或使新能源市场交易价格进一步走低;新能源投资开发策略将由 " 单纯资源争夺 " 转变为 " 综合能力竞争 ",新能源投资主体收益将与规划布局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交易运营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直接挂钩;电力系统调节资源面临短时需求下滑,但长期需求增加,调节性资源从 " 政策驱动 " 迈向 " 市场驱动 ";电源侧储能整体降温,开发重点转向电网侧和用户侧共享独立储能。

"136 号文通过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这一核心举措,将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为托举紧密衔接,大力推动新能源全面入市。" 刘国华指出。

为促进储能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发挥储能顶峰保供和灵活调节作用,国网能源院能源所研究员孙广增建议,一是要统筹规划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结合多场景应用需求,推动储能多元化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长时储能技术研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着重布局长周期储能等攻关方向,加大投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推动储能设施以独立主体、与新能源组合、负荷聚合体、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市场交易,并差异化完善市场和价格机制。

出海并非无奈之举,零碳园区成储能新战场

136 号文以今年的 6 月 1 日为界,存量项目仍可享受政策保护,增量项目则需直面市场化定价。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叶明远表示,取消强制配储,预计大储装机将下行 15%。

值得注意的是,强制配储落幕后,依赖政策红利的低效产能将被迅速出清,而优质产能或迎来相对健康的竞争市场,不再 " 劣币驱逐良币 "。但也有工商业储能企业表示自己虽然受 136 号文件影响不大,但市场仍旧内卷,出海成为支撑企业利润的主要渠道。

江浙某储能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136 号文件取消强制配储对企业自身影响并不大," 我们以前也不做那些大型电站配储,因为(那些项目)对产品没有什么质量要求,仅仅是为了完成指标而选择最低价的储能设备。" 像之前做配储的,做不了我们的工商业,因为品质达不到。"

但即使 " 劣币 " 被驱逐,储能行业仍然竞争激烈。上述工作人员提到," 现在储能项目也不好做,国内电价差比较小的省份很难做 ",不过其所在企业按单生产,目前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且利润相对高的海外市场营收占其总营收一半以上," 海外项目利润会比国内高不少。"

出海或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企业优化供应链、增厚利润之举。近两年,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展现强劲竞争力。

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 年)》显示,2024 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 369.8GWh,同比增幅高达 64.9%。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345.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 93.5%,同比提升 2.6 个百分点。

2024 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区的储能招标量和装机量均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 150GWh,大单涉及电芯、电池舱、PCS、储能系统、EPC 等。

与此同时,不少上市公司纷纷扩建产能,瞄准海外 " 蛋糕 "。

如亿纬锂能(300014.SZ)、固德威(688390.SH)等上市企业在东南亚布局建厂,德业股份(605117.SH)花近亿元买地以拟投建年产 16GWh 工商储生产线。

彼时德业股份表示," 随着海外工商储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公司管理层基于当前行业环境及前景判断,满足未来工商储销售规模增长需要,提前进行产能布局 "

除了出海,国内零碳园区或是储能行业的下一个主战场。

工业园区是能源利用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据刘国华介绍,我国产业园区数量超过 87000 个,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30%。

为实现双碳目标,2024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 " 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并将其作为 2025 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一系列政策推出,零碳园区 2025 年迎来全面建设之年。

2025 年 1 月 8 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文,将鼓励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的应用,为零碳园区的设施升级提供了具体支持和资金保障。

在政策支持下,零碳园区成为各地热潮。有企业开始强强联手,准备在零碳园区领域大展身手,如华夏幸福(600340.SH)宣布与保碧新能源达成合作,共同开拓中东地区 " 产业 + 新能源 " 业务。

针对 2025 年零碳园区储能发展,刘国华观察到一些未来趋势,一是储能系统集成化,光储微电网一体化解决方案占比将越来越多,超过 60%;二是商业模式多元化,除了自建储能之外,共享储能租赁模式在不断兴起,随着储能降价,(该模式)能够为整个初始投资成本降低 40% 以上。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国家能源局 磷酸铁锂 中关村 博览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