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迎来建校 120 周年的复旦大学,宣布进行 " 大手术 " 式改革,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有的 30-40% 大幅降至 20%。
不唯独复旦如此,国内多所高校也在进行类似的文科教育改革。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美国,且更为激进。
哈佛大学的文科招生比例从 20%(2012 年)降至 7%(2024 年)。2024 年哈佛大学裁撤 30 多门文科课程(含哲学、古典文学等),西弗吉尼亚大学裁撤 28 个专业(含语言、艺术等),解雇 32 名终身教授(" 终身 " 这名头看来也是骗鬼的)……
" 重应用,轻人文 " 的高校教育趋势,在 AI 的推动下掀起高潮。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发生过。
1949 年中国高校理工科占比约 70%,文科占 33%,至 1962 年前后,文科招生比例更大幅降至 6.8%,理工科高居 90% 以上。
一切都是时代使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年国耻将 " 工业梦 " 植入中国人的脑海里,举国上下都期待工业强国富民。理工科人才教育的井喷,反映了工业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至 1970 年代末,中国人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无论技术、设备、资金都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无疑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个基础之一,就是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为中国走向工业大国铺平道路。
1978 年改革开放,社会全面复苏,国人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提升,文科生重回历史舞台,高校文科生比例达到 40%,并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管理类、经济类文科的扩招,文科生比例逐渐上升,至 2020 年占比增至 52%,理工科占比下降至 45% 左右。
这一阶段理工科毕业生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因为基数庞大,中国理工科人才规模和质量依然傲视全球,是 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2025 中国制造》在 2024 年提早顺利完成的原因之一。黄奇帆在今年 3 月的一次演讲中,明确表达《2025 中国制造》原定目标 96% 超额完成,4% 基本完成——中国成为最大的汽车出口国,长期被卡脖子的芯片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产品……
十年,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华丽转身;十年,文科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创作了大量的优质内容,为时代发声呐喊,也为自己创造财富," 内容创业者的春天 " 的旋律回荡在移动互联网的长廊里。
而新的阶段,AI 技术革命带来的新蓝图,正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就在时代敲响激昂鼓点之际,文科生却站在十字路口四顾茫然。
设计、绘画、拍摄、写作、文案、方案、市调、法务、行政…… AI 都比人干得好,干得不好它可以不眠不休直到干好,而在 AI 不眠不休的时候,似乎被抢去饭碗的文科生也就坠入了梦魇。
中国的教育部门还是很清醒的,早在 2020 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2025 年 AI 的陡然爆发,推动了宣言的落地进程——复旦大学在压缩文科比例的同时,推出新文科课程,如新增 " 英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翻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等跨双学位项目;哲学学院推出 " 哲学 + 物理 "、" 哲学 + 医学伦理 " 等交叉课程;华中科技大学新成立的设计学院,打造 "AI+ 文化创新 " 新范式……
这一切,都是为未来而努力的,而已经工作或即将毕业的文科生,该如何面对变局?
也许从理科生角度去观察更有指导意义。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主任、计算机科学家郭毅可,在接受吴小莉采访时,对哈佛大学取消文科生体系表示不理解,并表达了发人深省的观点:
郭毅可:" 所谓的像它(AI)跟人类对齐,就是我们叫它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现在正在有,但是机器慢慢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这时候我们会要引导,我们还要研究,怎么样使这个自己进化、自演化的过程,是按照一个符合伦理的、符合社会道德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道路去发展对吧?那么这些道路怎么定义,显然需要有社会科学家、文科生的介入,我们做技术是做实现的,但我们想实现什么东西,我们要跟他们合作,所以我一直认为,在未来社会中间,社会科学家,‘文科生‘,作用不是小,而是大了,所以我今天看见梁文峰有个讲话,他说他招人的时候,尽量招文科生,不招理工科,有一定道理的 "。
吴小莉:" 所以哈佛大学把文科生的很多科系给取消了,在你们这些人工智能专家来看,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趋势?"
郭毅可:" 我不理解,在我们的 HKGAI(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里面,现在主张我们大模型价值观的,是我们的一个文科背景的教授……将来以后,大学的分科会越来越模糊……但文科的基础知识必须要有,你如果要判断机器的好还是坏,那你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要求要很高才行……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流、人和机器的交流、机器和机器的交流……我们学习人工智能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它第一性原理,学习什么叫生命,学习什么叫智慧、智能、脑科学、认知神经学、学逻辑、学心理对吧?这些在构造人工智能的体系,而我们现在人工智能被看成是计算机系的一个派生,是错的,他不是技术。"
郭教授认为文科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必不可缺,作用很大,因为 AI 的第一性原理是生命的价值观,理科生只是去实现这个原理,而这个原理是什么,需要文科基础知识的支撑。
这段采访对文科生大有裨益。
人文学科的本质,不是技能学习,而是研究、探索生命价值,从中发掘、创作出真善美的内容。而这些,是机器所不能为的。据说梁文峰团队中有很多北大中文系的学生,DeepSeeK 奇迹的诞生,文科生是默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种贡献,或许也是 DeepSeeK 在西方算力唯上的大模型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深层原因之一。
高校文科教育的改革,是根据时代需求的自我调节,不是表面看起来的裁撤和压缩文科那么简单,旧的文科体系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自然要淘汰。文科生也要根据时代需求自我调节,将一些旧的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抛弃,拥抱 AI 的思维范式和创作技能,如此,AI 对于文科生而言,不是狼来了,而是如虎添翼,它将高效率、高质量地辅助文科生完成各种内容创作,而这些创作内容,又反哺 AI,实现共同进步。
AI 来了,文科生,很好,越来越好。
商务合作/ 转载合作
(请备注 " 转载 " 或 " 合作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