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今天,似乎没有什么 " 社交 " 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的——视频通话清晰到能数清对方的睫毛,游戏里五黑开麦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社交软件的点赞和评论永远刷不完 ……
但,真的强烈建议大家多和朋友进行线下聚会,因为确实能 " 救命 "!
英国一项长达 12 年、覆盖 46 万人的研究发现:长期独居、缺乏社交的人,早逝风险最高增加 77% ——这相当于每天抽一包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了。
你的社交状态达标了吗?
科学家列出的 " 危险信号 "
为了具体了解受试者的社交状态,研究者们一共设立了 5 个关键指标:
是否会向亲友倾诉烦恼
是否会经常感到孤独
亲朋好友的探访频率
是否参加集体活动
是否独居
如果在 5 项指标里你的答案多数都是 " 否 ",那么,你的身体可能正在 " 发出警报 "。
研究人员还总结出了三种相对危险的社交状态:
1.和朋友 / 家人见面次数<3 个月 1 次
研究表明,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是有一定阈值的,和每天都能和朋友 / 家人见面的人相比,每个月只见一次的人身体的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如果只有 3 个月一次,全因死亡率会增加 11%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则增加了 16% ,如果是全年都没有接触的话,全因死亡风险激增了 39% 。
2.独居 + 零社交
独居的人全因死亡率会增加 2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 48%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如果独居的同时缺乏和朋友 / 家人的聚会,死亡风险呈几何级增长——这类人群的心脏病死亡率,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了 123% 。
3.无人倾诉 + 长期孤独
有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会激活大脑的 " 威胁监测系统 ",导致慢性炎症水平升高 29% ,与此同时,如果又无人倾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增加 63% 。
线下社交如何为我们 " 续命 "?
线下面对面的社交到底是怎么为我们 " 续命 " 的?另外一些研究发现:
1.近 200 种蛋白质和社交缺乏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解析出共有接近 200 种蛋白质和社交缺乏相关,而这些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炎症、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所以社交可以降低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并增强免疫系统。
2.社交影响人体激素的平衡
和朋友多接触可以激活中脑中央灰质的速激肽 1 神经元,刺激下丘脑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可以降低皮质醇的浓度,舒缓压力。
之所以线下社交和线上交流会有如此大的不同,是因为我们对交流时的语气、肢体动作这些信号更加敏感。
完整的情感传递中,单纯的文字信息只占 7% ,另外有很多信息来自面对面的感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在手机上聊天总是会吵起来,但是见个面立刻和好如初。(此处暗示情侣们)
线下社交不仅续命
还 " 养脑 "
不仅仅是给我们续命,社交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社交频率会影响我们的大脑容量," 社牛 " 的大脑容量是最大的。除此之外,社交多的人更不容易得阿尔兹海默症哦。
手机虽然可以 " 联通 " 一切,但毕竟模拟不了线下聊天时相视一笑的默契、深夜 emo 时无声的拥抱 …… 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纵使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也希望我们都能享受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和快乐。
把 " 改天见 " 变成 " 今天见 ",看完这篇文章,放下手机,去见你想见的人吧~
来源 科普中国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