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9 日晚 8 时左右,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爆料:就在西安市中心区域,有人公然违规燃放烟花爆竹。随后西安市公安局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违法人杨某传唤回派出所调查,杨某称燃放烟花是为了庆祝其店铺开业," 烘托气氛 "。目前,针对杨某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行为并依据相关禁放规定,警方依法对其行政拘留五日。
▲网传视频截图(图:红星新闻)
看到这则新闻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瞄了一眼发布时间——要知道,西安早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就已经全面禁止在行政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而当事人不仅在市区公然放炮,甚至还是在西安百货大厦楼顶这样的城墙内核心地段,这地方距离钟楼所在的市中心只有 500 米左右,属于典型的骑脸输出。
这里没有为杨某开脱的意思,公然违反治安管理相关条例,闹市区燃放烟花爆竹,危及人身安全的同时还带来严重的火灾隐患,杨某被拘一点不冤。只是这起事件也反映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庆祝开业非得要放炮?并且即使是在国家已经明文禁止的大背景下,燃放烟花爆竹仍屡禁不止?哪怕明知放了炮有可能进去,都非得要玩那么几下?
还是说,光靠简单粗暴的 " 堵 ",没法彻底杜绝燃放烟花爆竹?
爆竹虽然看似平平无奇,其实祖上的身份非常显贵,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带有 " 神圣 " 的色彩的。
先辈们对于自然现象普遍怀有近乎信仰一般的崇敬," 火 " 就是老祖宗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一。西汉经学家戴圣整理编撰的《礼记》中,就有 " 时人以为祭火神 " 的记载;魏晋时期著作《古史考》则出现了 " 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 的文字。
▲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图:网络)
在先民们的手中,火兼具取暖、照明、烤熟食、驱赶野兽等多种功能,几乎以一己之力加速了原始社会的文明进步,从而在古人心目中培养出了 " 崇火 " 意识,火被视为一种来自神明的馈赠," 火神 " 的概念也就此出现。到周朝时,火甚至成了用于和老天爷沟通的媒介," 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 "。
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率领江北的豪族大家衣冠南渡,建立东晋,南北方文化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北方烧火的主要材料是木柴和秸秆,到了南方后,大量出产的竹子成了木柴的平替,而新鲜的竹节中空,高温下空气膨胀,出现炸膛,从而产生巨大的爆裂声响,于是最早的 " 爆竹 " 就这样华丽地亮相了。
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叫 " 山魈 " 的怪兽,人脸猴身,会说话,而且会变化,时常下山骚扰百姓,令人苦不堪言。后来有人发现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爆竹就成了驱逐山魈的最佳利器,燃放爆竹因此渐渐发展成为逢年过节、乔迁新居、婚丧嫁娶、店铺开业 ...... 等仪式中的必要环节。
▲原始的爆竹(图:网络)
到唐朝时,湖南醴陵有个名叫李畋的猎户,在爆竹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硝石、硫磺和木炭,进一步提升了爆竹的威力,因此被封为 " 爆竹祖师 "。到了宋朝,借着朝廷为了提振国威而大量生产火药的东风,新款爆竹迅速普及开来。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用卷纸裹火药的方法来代替爆竹,以此为基础,各种烟花、炮仗纷纷问世,专门销售烟花爆竹的商铺也随之出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到了明清时代,烟花爆竹已经彻底融入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烟火戏 " 是当时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逢年过节时," 开个火药铺子 " 就是躺着都能赚钱的生意。
现代人用来形容世俗生活气息的 " 烟火气 " 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 " 烟火戏 "(图:网络)
烟花爆竹越来越先进,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虽然烟花爆竹是承载着 " 祛病除灾 "、" 驱鬼辟邪 " 等好口彩而问世的。但当它结束了绚丽的绽放之后,留在世上的却往往是致命的火种。
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题为《爆竹行》的诗,描写的是家仆除夕放爆竹的场景:"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烟花爆竹固然可以让 " 百鬼惊 "、" 鬼巢倾 "、" 八方上下皆和平 ",然而一句 " 健仆取将仍疾走 ",就点明了燃放爆竹的巨大安全隐患。
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火灾发生在明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当时北京故宫还在营建中,明成祖朱棣下令元宵节期间在刚建好的午门外扎起一座自带烟花效果的 " 鳌山万岁灯 ",邀百姓共赏,与民同乐。结果这座巨型花灯燃放的第一晚就被风吹倒垮塌,并点燃了午门城楼,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甚至有不少文武官员在这起事故中丧生。
▲紫禁城午门(图:网络)
嘉靖年间,故宫永寿宫也因为燃放烟花失火,虽然经全力扑救,火势没有扩大,但永寿宫还是几乎被烧成一片白地。之后,嘉靖皇帝率先在北京城颁布了烟花爆竹的限放令,明确禁止在紫禁城周边燃放烟花爆竹,其他地区也只能在规定燃放时间和 " 专属区 " 燃放。这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关于烟花爆竹的禁令。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烟花爆竹的管控力度,违规生产、销售和燃放烟花爆竹者, 一经发现,轻则枷号,重则入狱。但乱世用重典,重典却未必能治好乱世,随着烟花爆竹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灾和爆炸事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惨重。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总统袁世凯宣布改用新历,废除旧历年节,中国史上首次彻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当时政府还派出督察小分队沿街巡视。但没多久,这项禁令就变成了空头口号,每逢年节,人们仍然疯抢烟花爆竹," 当子正初交时,乒乓之声,即不绝于耳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烟花爆竹依照 " 民用爆炸品 " 的相关法规实施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街烟花爆竹一度在民间消失。但到了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这段时间,烟花爆竹再次死灰复燃,全国各地违法燃放烟花爆竹的案件都是连年增长。近几年,因烟花爆竹引发的伤亡事故更是屡屡见诸报端:
▲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西昌山火(图:网络)
2024 年 2 月 12 日,四川西昌 3 名学生在燃放烟花爆竹时不慎引燃杂草,随后引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约 0.3 公顷,造成经济损失 30 万元;
2025 年 1 月 27 日,重庆大足区一女孩把点燃的爆竹丢进井盖,被爆炸的气浪严重烧伤面部,全身多处骨折;
2025 年 1 月 30 日,四川资中县一男孩将鞭炮扔入化粪池中,引发化粪池井沼气爆炸。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现场多辆汽车严重受损。
......
围绕 " 禁放烟花爆竹 " 这一主题,市民和公安部门一直进行着旷日持久的 " 斗争 "。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法律,即使媒体苦口婆心天天宣传普法,但架不住烟花爆竹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早已成了无数人心目中 " 烟火气 " 的代名词。中国人讲究仪式感,逢年过节也好,开业大吉也罢,人逢喜事精神爽,总要有点庆祝的仪式,烟花爆竹就是这仪式的一部分,如果不放炮,就算喝再多的酒唱再多的歌,都感觉 " 没那味儿了 "。
但没法子," 安全 " 太重要了,只要把 " 安全 " 这根标杆往那儿一杵,任何所谓的仪式都得靠边,在 " 安全 " 的面前,没人有资格跟它讨价还价。
根据相关统计,2007~2011 年全国共发生烟花爆竹事故 503 起,造成 998 人死亡。严格执行 " 禁放令 " 之后,2020 年的类似事故已经下降到个位数。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对社会安稳以及人民生命财产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无论如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始终存在着。这说明有很多问题,不是只靠一纸禁令就能彻底解决的。
一组来自中国海关的数据很有意思:2024 年,中国烟花爆竹出口数量达 408396 吨,与 2023 年相比增长了 44810 吨,同比增长 12.3%;出口金额为 11.62 亿美元,与 2023 年相比增长了 1.3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1%。其去向包括亚洲、北美和很多西方国家。这似乎也表明:烟花爆竹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市场,并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能不能放,怎样放,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面或许存在着一条可以深挖和细化的管理之路,有着在 " 燃放 " 和 " 安全 " 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一禁了之或许有效果,但它不会是最优解决方案。
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烟花爆竹一直都是中国人所追求的那种特殊的 " 仪式感 " 的载体。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