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央视曾报道,国产核磁共振设备实现量产。
中国是如何打破国外封锁的?
尖端医疗设备也要卖白菜价了?
核磁共振设备(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磁共振成像的专业医疗设备。
核磁共振能够获取人体组织的高清图,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筛查早期病变。
磁共振原理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问世以来,核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医学诊断工具,与 X 线成像、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并列构成影像学四大检查手段。
因为制造技术难度大,核磁共振设备被誉为 " 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
中国的核磁共振市场,长期被美国 GE、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业内称为 GPS)三大外企垄断。
2021 年的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共采购 1061 台超导 MRI 系统(含 1.5T、3.0T 及其他品种),GE、西门子和飞利浦分别占据 28%、25% 和 18% 的市场份额,合计为 71%。
2021 年中国核磁共振行业市场份额占比统计
如果具体到 3.0T 磁共振这一高端领域,GPS 的市场份额就更大了,合计高达 80%。
掌握不了技术,造不出产品,中国在核磁共振领域总是 " 受制于人 "。
中国不仅要付出高得多的购买费用,后续也要支出价格不菲的维护成本。
核磁共振需要定期维护保养,每次保养的价格有时高达 10 万元。
业内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北京某医疗中心的一台核磁共振设备出现故障,请德国厂商维修时,对方要求提前支付 23 万元的人工费,且不保证维修质量。
因为故障关机会导致液氮蒸发,德国厂商还要求备好液氮。
仅一次维修,中方就支出了 83 万元。
知耻而后勇。
回顾中国核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史,我们的起步并不晚。
1987 年底,深圳安科自主开发了中国首台永磁磁共振(0.15T),被评为 1989 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首台永磁磁共振
2000 年,深圳迈迪特研制出中国首台 1.5T 磁共振。
2007 年,奥泰医疗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60cm 孔径 1.5T 超导磁体和 1.5T 超导磁共振系统。
2019 年,联影 1.5T 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uMR 570 量产上市。
正是凭借着中国企业前仆后继,奋力攻关,中国国产设备才夺下了 20% 的市场份额。
既然国产核磁共振设备早已量产,这次央视报道的打破国外封锁,又是怎么回事?
这次央视报道的打破国外封锁,有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 5T。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光谱学技术,根据场强大小,通常分为四个级别:
低场 0.1-2T,中场 2-5T,高场 5-14T 和超高场≥ 14T。
这四个级别,好比我们手机用的 2G、3G、4G、5G,级别越高,速度越快,带宽越大。
核磁共振的场强越高,分辨率越高。
传统的低场磁共振扫描所需时间较长,图像也不是很清楚,而 5T 超高场高清成像,为全身各部位疑难杂症机理研究和精准诊疗打开了全新视角。
新闻报道
此前突破的是中低端,这次是技术更高的 5T。
二是核心部件。
核磁共振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包括超导技术、电磁学技术、材料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此前,中国企业虽然能够自主生产核磁共振设备,但里面的核心部件依然依赖欧美日本等上游企业。
比如,2000 年,深圳迈迪特研制出中国首台 1.5T 磁共振,核心部件采购自外企,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这次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
三是量产。
量产意味着,不仅要攻克技术难题,还要打通供应链。
比如,核磁共振设备在运行中,需要使用液氮进行冷却。
但液氮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补充液氦的过程中会造成挥发和损耗。
因此,现在的厂商都在研发使用无液氦技术。
宁波余姚的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攻破液氦 " 卡脖子 " 技术,其超导磁体采用制冷机直接传导冷却,具有可移动、可旋转、可升降、重量轻的优势。
鑫高益攻破液氦 " 卡脖子 " 技术
国产供应链日益完善,才让国产设备量产成为现实。
这一切,又是如何实现的?
央视在报道中提到了一家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据悉,2022 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 33 亿元,其中只有 17% 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 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
从经费来源可以看出此次打破国外封锁的 " 成功之道 "。
简单说来,是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努力的结果。
政府的角色是,战略引导,政策支持。
核磁共振设备先后被列入 " 十三五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中国制造 2025" 等国家规划。
核磁共振设备相关政策
此前,联影与深圳先进院共同研发的 3.0T 超导磁共振系统,就被列入 " 十二五 " 期间重要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国家层面的支撑,既有资金扶持,也有政策倾斜。
仅从资金上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7% 的经费来自政府拨付,看起来不多,却具有 " 四两拨千斤 " 的战略意义。
科研机构与企业,一个负责科研攻关,一个负责产业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是互相交叉的。
正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所有这些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面向产业需求。
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单位做了原理的验证,然后就交给企业,企业再去把验证后的原理 " 变成 " 产品。
而 5T 核磁共振设备的研发,从最开始的立项、提出问题、提出技术路线,到最后的实现,到变成产品的全链条,联影都有深度参与。
这也让 5T 核磁共振设备更贴近市场,也能更快地实现产业化。
很多人都在关心,中国实现国产化后,核磁共振是不是要卖白菜价?
白菜价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不过,尖端医疗设备却在降价。
以 1.5T 核磁共振设备为例,以前的国外产品要 3000 多万一台,2022 年国产货报出了 260 万的 " 史上低价 "。
国产报价
两相比较,进口设备的价格已下跌 90% 以上。
当然,中国打破封锁,不是为了卖低价,只是让市场回归合理。
价格下降,至少带来两个好处。
一是推动检查费用下降。
二是提高核磁共振普及率。
中国核磁共振的人均保有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为 8 台 / 每百万人,远低于日本的 55 台 / 每百万人,美国的 39 台 / 每百万人。
2015-2023 年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情况
价格下降,有利于中国医疗机构普及核磁共振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
这将为国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除了核磁共振,我们还要看到,超声波仪器、检验仪器、心电图机、高档生理记录仪等其他医疗器械,依然被外国品牌占据。
中国企业,任重道远。
✎
THE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