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选百科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一场科技与耐力的跨界实验
清晨的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一场前所未有的赛事拉开帷幕。20 余支人形机器人队伍与 1.2 万名人类选手共同站上赛道,挑战 21.0975 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这场名为 " 亦马当先,智领未来 " 的比赛,不仅是全球首次人机同场竞技的尝试,更成为检验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的一次公开测验。
开跑瞬间:形态各异的 " 选手 "
发令旗挥动后," 天工 " 机器人率先冲出起点线。身高 1.8 米的它凭借加长腿部和优化关节设计,以每小时 10 公里的速度迈出专业跑姿。紧随其后的 "N2" 机器人身高仅 1.2 米,虽步幅短小却频率惊人,宛如奋力追赶的孩童;75 厘米高的 " 小巨人 " 自带音响,边跑边用机械声与观众互动,萌态引发围观人群阵阵笑声。而某高校团队推出的 " 神农 " 机器人却意外成为焦点——依靠顶部风扇推进的它刚出发便失控转圈,最终撞上隔离栏退赛,暴露出动力系统与平衡算法的短板。
赛道上的科技突围
马拉松对机器人的考验远超想象。赛道设置包含 14 个弯道、上下坡及石板路、草地等复杂地形,要求机器人实时感知路面变化并调整步态。清华大学的 Kuavo 机器人因算法未能及时响应左转倾斜角度,在 1.5 公里处失衡摔倒;宇树科技某型号机器人则因关节轴承过热导致动力失衡,被迫更换备用机。赛事规则允许每支队伍在 7 个补给站更换电池或机器人,但每次操作需罚时 10 分钟。最终夺冠的 " 天工 " 团队透露,其机器人单次续航约 40 分钟,全程更换了 4 次电池。
技术背后的产业暗战
看似笨拙的奔跑背后,是产学研各界的角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 " 天工 " 开发了专用减震跑鞋,并采用航天级轻量化材料降低能耗;北京科技职大的 " 小巨人 " 团队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优化了急停防摔机制;而某企业展示的 " 不关机换电 " 技术,将电池更换时间压缩至 30 秒。赛事特设的 " 最佳步态 "" 最佳形态创新 " 等专项奖,折射出行业对机器人运动控制、结构设计等底层技术的关注。
从实验室到现实场景的跨越
尽管部分机器人表现稚嫩——有的跑着跑着头盔脱落,有的因螺丝松动 " 瘸腿 " 退赛——但这场马拉松暴露的问题恰是产业进步的阶梯。正如参赛工程师所言:" 机器人不需要跑赢人类,但需要通过 21 公里验证传感器精度、关节耐久性和能源管理能力。" 这些数据将直接推动机器人在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等场景的应用。天工团队在赛后透露,其迭代中的 2.0 版本已集成马拉松验证的算法,未来可执行更复杂的操作任务。
当人类选手与机器人先后冲过终点线,这场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它既是对现有技术边界的试探,也是对未来人机协作的预演。正如百年前汽车与马车的赛道交锋催生了交通工具革命,今天机器人蹒跚的 21 公里,或许正踏出智能时代的关键一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