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海车展,全球汽车产业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国市场。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 汽车产业正在转向‘智能化的下半场’,决定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因素——智能化、全球化、能源多元化,正是长安汽车的三大优势 " 的定调中,长安汽车围绕 " 香格里拉 "" 北斗天枢 "" 海纳百川 " 三大核心战略,高调释放转型成果。
从新能源技术的创变,到智能化蓝图的擘画,再到全球化之路的越走越宽——在竞争加剧的产业大背景下,长安汽车的转型路径不仅折射出中国车企的集体突围逻辑,更引发了对行业未来格局的深度思考。
新能源:技术竞速下的多线突围
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车企竞争的主战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突破 25%,中国以 60% 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长安汽车的 " 香格里拉 " 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单一电动化向多动力路线扩展的战略选择。此次车展," 香格里拉 " 计划迎来了 2.0 阶段的重要进展。
车展上,启源 Q07、深蓝 S09、阿维塔 06 等 3 款重磅新车亮相,其中,长安启源 Q07 配备智慧新蓝鲸 3.0 插混和金钟罩 2.0 电池,实现同级领先综合续航 1400km,成为同级唯一纯电续航超过 200km 的插混车型。
此外,长安金钟罩全固态电池也首次亮相。金钟罩全固态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续航和安全性等多个关键维度均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能量比达到 400Wh/kg,续航超 1500 公里,安全性提升 70%,计划 2026 年完成装车验证,2027 年实现量产。值得注意的是,若 2027 年如期量产,长安或将成为继丰田、宁德时代之后,全球第 3 家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企业。
在持续升温的新能源战略指引下,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 年,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达到 73.5 万辆,实现 52.8% 的同比增长;深蓝 S07、阿维塔 07 成为细分市场爆款车型;阿维塔单车均价达到 35 万元,90% 用户为 "90 后 ",展现出结构性的升级。2025 年第一季度,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达到 19.42 万辆,同比增长 36%,在车市整体销量波动的背景下,长安汽车展现出了深耕新能源领域的强大韧性和深厚实力。
根据上海车展公布的最新计划,未来 5 年,长安汽车将坚持 BEV、REEV、PHEV、HEV、ICE 多动力路线不动摇,面向全球推出 45 款全新产品,其中新能源车型达到 37 款,占比超八成。可以预见,强势技术赋能与丰富的车型阵容加持下,长安新能源销量还将继续 " 狂飙 "。
智能化:生态博弈中的技术卡位
当智能驾驶进入城市 NOA(领航辅助驾驶)普及阶段,车企的竞争维度已从硬件堆砌转向生态构建。长安汽车 " 北斗天枢 " 战略通过 " 自研 + 合作 " 双轨并行,试图在智能化领域建立技术护城河。
本次车展,长安汽车在长安启源 E07 上首次实车展示 " 天衡底盘 " 系统,为现场观众表演了一键跳舞、手车共舞的 " 科技魔术 "。其线控转向与底盘域控技术可实现车辆姿态的精准控制,与比亚迪云辇、吉利 CMA 架构形成直接竞争。与华为深度绑定的深蓝 S09 和阿维塔 06,则凭借华为 " 乾崑智能 "、鸿蒙座舱等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凸显出长安汽车在智驾解决方案上的开放策略。这种既自研核心模块又联合头部供应商的模式,为中国车企应对特斯拉 FSD 本土化挑战打造了新范例。
目前,长安汽车已经制定了清晰的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图,从具体的产品矩阵规划来看,未来 3 年内,将推出 35 款数智新汽车,涵盖多个细分市场。其中,长安启源 Q07 将搭载先进的 AIEV 端到端交互系统,实现人车的深度智能交互;阿维塔 06 则专注于全方位打造超豪华科技体验。为追求极致驾驶体验的用户带来新选择。
更具前瞻性的是,长安汽车还将技术布局延伸至低空经济与机器人领域,其中飞行汽车将在 2025 年底完成首次试飞,人形机器人计划在 2028 年下线。飞行汽车试飞计划与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虽短期内难以贡献营收,但却能进一步拓展长安汽车的业务边界,使其在立体出行生态中占据先机。
全球化:从产能输出到体系出海
有心人可能会发现,长安汽车的展台还隐藏着很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熙熙攘攘的观众中,外国面孔几乎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中不仅有长安汽车全球 600 多家合作伙伴,还有慕名而来的近 50 家海外媒体。这样的观众结构其实也从侧面证实了长安汽车全球化战略的阶段性成功:其品牌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已经走上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全球化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虽然 2024 年来中国连续 2 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但 " 大而不强 " 的痛点依然存在。长安汽车 " 海纳百川 " 计划,正试图通过 " 本土化融合 " 破解这一困局。
秉承 " 无海外、不长安 "" 无基地、不长安 " 的战略思路,长安汽车在全球布局了 5 大区域市场,建成 9 个生产基地,总产能 26 万辆,覆盖 77 国市场。欧洲战略尤为激进:慕尼黑发布会一次性推出 3 大品牌、9 款车型,计划建设 1000 家网点,承诺本地化率超 60%。若其年产能 20 万辆的泰国工厂能够成功在月底投产,并成功辐射东盟市场,或可复制上汽名爵在东南亚的本地化经验,为欧洲攻坚提供缓冲。这种高举高打的海外 " 拓荒 " 策略,与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的渐进式扩张形成对比。
销量数据显示,2024 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销量达到 30 万辆,同比增长 40%,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放眼未来,长安汽车还将进一步把 5 大海外区域市场提升到中国市场同等战略高度,实现 2025 年海外销量 100 万辆、2030 年剑指 150 万辆的阶段性目标,推动中国车企从 " 产品出海 " 向 " 品牌出海 "" 体系出海 " 跃迁。
大格局投入,打造转型深水区的中国样本
长安汽车 " 三箭齐发 ",看似 " 既要又要 ",却并非 " 空中楼阁 ",这一点从近日发布的财报中可见端倪。
财报显示,2024 年长安汽车全年营收增长 5.58% 至 1597.3 亿元,总销量达到 268.4 万辆,创近 7 年来新高,其中新能源板块贡献 73.5 万辆,同比增长 52.8%,海外销量 53.6 万辆,占比增长到 20.0%。这组数据表明,长安汽车整体业务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海外市场两大热门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突破。
或许有人会质疑:2024 年长安汽车净利润为何会同比下滑 35.37%?实际上,曲线的背后是巨额的研发投入:2024 年,长安汽车研发投入 151.58 亿元,保持 10% 以上增速;过去 10 年,长安汽车围绕新能源、智能化、前瞻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超 1100 亿元,位居行业前列。这种 " 增收不增利 " 的现象恰恰反映了长期主义者在战略转型期的典型特征——智电赛道需要持续输血,长安汽车选择在战略转型期为未来技术储备和产品升级 " 下血本 "" 以短期利润换长期未来 "。
战略定力下,朱华荣董事长将 2024 年定义为 " 投入期 ",预判长安汽车即将迎来 " 秋收时刻 " ——随着新能源车型密集上市、海外基地产能释放、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逐步落地,到 2030 年,长安汽车总销量将突破 500 万辆大关,其中长安系品牌销量 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 300 万辆,海外销量 120 万辆,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正如波士顿咨询报告所指出的:" 未来 5 年,全球汽车品牌将经历残酷洗牌,仅有具备全栈技术能力与全球化运营体系的企业能够存活。" 在新能源赛道,多技术路线并行可降低政策与技术突变风险;在智能化领域,生态合作比封闭自研更具效率;在全球化进程中,本土化融合比单纯出口更具可持续性——长安汽车的转型之路,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升级的试金石,也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观察窗口,打造了独特的 " 中国案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