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 特 " 读》第 2 期|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当地时间 5 月 22 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长克里斯蒂 · 诺姆签发命令,终止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SEVP)认证,禁止该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理由包括了与中国的合作、所谓的 " 反犹主义 " 以及推行 " 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政策 " 。而且诺姆和她的后台老板特朗普还先后明示,如果其他高校和学术机构有类似行为,哈佛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
哈佛则回怼该行政令公然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是 " 对美国大学自治和全球学术自由的直接攻击 ",表示将举着宪法与本届美国政府抗争到底。
留学生是哈佛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哈佛大学招收了来自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700 余名留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 27%,其中大多数在攻读研究生课程的高学历人士。
从分布来看,商学院、文理研究生院、教育学院超过 35%,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超过 40%,肯尼迪政治学院和设计研究生院超过 50%。根据哈佛大学披露的在校生人数,上述六个学院外籍学生共计 4,267 人,占到所有外籍学生总数的近 2/3。
可以说,如果真的留学生业务被砍,哈佛一批久负盛名的研究生学院将直接面临腰斩。
不只是哈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高校心惶惶。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事儿到底有多荒唐,可它就一本正经地上演,并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而这和本届美国政府引发的其他风波一样,背后有着极大的信息量。
特朗普政府怎么就和高校杠上了?
本次禁令把对华合作,作为哈佛的 " 罪名 " 之首,就注定了开篇就是天雷滚滚。
要说合作,只看哈佛官网倒更像是与特朗普合作,如哈佛公报首页,至今还挂着共和党政客鼓吹贸易战的歪理邪说,甚至公然威胁要以此摧毁中国经济 。
而根据玉渊谭天的整理,理由中加入中国更是荒唐,完全是禁令下达 3 天以前被反华政客聒噪着补充填空进去,还一填就填到了头名!
而其他理由则是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说是积怨已久。
这不仅是因为哈佛大学多次围绕法律和政策问题抵制特朗普政策,而且还超出了一家具体学校,展现了美国高校主流价值与美国现政府的冲突。
这些冲突并非是最近才生成。
早在 2024 年大选期间出炉的竞选政纲以及历次宣示中,共和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主张就是要排除所谓 " 反犹主义 " 和平权思想的 " 政治灌输 ",威胁要削减其经费,并代之以爱国教育和祈祷、阅读《圣经》,而且援引的居然同样也是宪法第一修正案!
更有甚者,特朗普在参选时还威胁要清除具有左翼思想的在校师生,外籍的还要驱逐出境。对认定为涉及这些思想的学校也要给予断绝拨款、冻结资金、撤销免税资格等一系列处罚措施。
类似的攻防还能追溯到很久以前,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 2020 年 7 月,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就曾颁布签证新规,不顾疫情仍在蔓延,强行要求学生必须回校上课,凡仅上网课的留学生被威胁要取消签证。由此也引发了高校和学生们的强烈抵制,并随着特朗普转年的下台而不了了之。
随着特朗普重回白宫,如今这些行动更是 plus 版。
早在对哈佛动手前,2025 年 3 月,特朗普政府就以去年未能保护犹太学生免受骚扰为由,威胁取消对哥伦比亚大学价值 4 亿美元的联邦拨款与合同,迫使其让步。
相比起哥大的 " 滑跪 ",地位更高、经费更充裕的哈佛大学选择了强硬对抗,拒绝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管理结构改革和招聘招生政策调整,面对随之而来的 22 亿美元拨款和 6,000 万美元合同被停,哈佛大学更在 4 月就起诉特朗普政府,指控其以冻结资金为手段,操纵高校的学术和经营决策。
哈佛大学的抵制起到了示范效应,作为哈佛校友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号召其他机构也能效仿母校。到 4 月下旬,超 200 名美高校校长联名发声,谴责特朗普政府对高校的过度干预。美国《高等教育纪事》对此发表评论,认为美国高校的反抗已从幕后走到台前 。
奥巴马支持哈佛的社交平台发帖。高校们表示:咱的身后也有人!
面对这样的对抗,特朗普忙不迭搬出他原来一心想要撤销的教育部,摆出主管部门的架子,在 5 月初宣布联邦政府将不再向哈佛拨款 ,并在一周后又削减了对该校的 4.5 亿美元经费。
又过了一周多,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无孔不入的极限施压导致火上浇油
本次风波,特朗普政府采取的手法与贸易战异曲同工,都是 " 极限施压 " 的体现。除了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之外,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西北大学,均遭到了类似的威胁,涉及的资金总额如今已超过 120 亿美元。
而且,即使能够满足特朗普的要求,也只换得暂时的安宁,甚至反而会被当成 " 软柿子 " 进一步揉捏。如先前 " 滑跪 " 的哥伦比亚大学,很快就收到了特朗普政府更为变本加厉的要求,由此又导致哥大又转变立场,参与了 4 月的联名信签署。
贸易战中,特朗普加征关税一头是针对国家,一头是针对商品。如今对高校的管制收紧,则是一头针对学校,一头针对学生。据统计,今年春天已有超过 4,700 名留学生在几乎没有通知和解释的情况下,被取消了在美国学习的许可。
国土安全部官员对此表示,他们是通过联邦调查局(FBI)运营的数据库来核查学生签证持有人的姓名,从中检索出有犯罪嫌疑和被捕过的学生进行处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指控已被撤销或从未被指控犯罪依然被撤销学籍。此外,参加亲巴勒斯坦抗议活动的学生也可能被视为犯罪 ,甚至国务院还亲自下场充当打手,直接以此取消了一些学生的签证 。
高校学生抗议特朗普收紧管制。
随着哈佛大学树立起的抵制标杆角色,未来当有更多高校对特朗普采取强硬措施,包括康奈尔、麻省理工、伊利诺伊、普林斯顿等高校也都已经或预备起诉特朗普政府,要求阻止政府审查或恢复拨款。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特朗普政府不能快速杀鸡儆猴、取得突破,那么大概率将重蹈贸易战的覆辙,届时不排除他又将与一家家学校谈判各自的管制措施。
问题在于这些高校可不是早已习惯被美国定期薅羊毛的卫星国,大量都是美国本土建制派的阵地,特朗普在不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谈得动么?
但特朗普之所以还能如此有恃无恐,在于他还有一个天然的盟友:时间。
旷日持久的法律流程将严重影响高校运营
针对此次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发布的禁令,高校所属的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迅速出手,在第二天就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在 5 月 29 日举行听证会,在此之前政府禁令不得执行," 维持现状 "。
在地区法院介入之前,哈佛大学已经测算过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禁令被执行的情况下,学校需在一年后才有资格重新申请恢复认证,结合其他准备流程,学校至少在未来两个学年内将无法招收新的国际学生。
而地区法院的裁定将会为学校争取时间,一旦特朗普政府败诉,则禁令将无法执行,这会对特朗普政府的权威形成极大的打击。因此,后者将大概率再提出上诉,升级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甚至是最高法院,整个官司可能将耗时数年。
而这其中又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政府和总统对高校执法权的边界在哪里?
根据现行法律,美国政府确实可以限制大学招收留学生,但这通常是基于行政和运营方面的原因,例如及时更新认证、缺乏适当的课程设施或未能雇用合格的专业人员 。直接以意识形态来禁止高校招收留学生,可以说是特朗普的首创。
由此也能看出美国所谓 " 三权分立 " 的成功,并非是制度上严丝合缝,而是基于传统政治默契下的相互妥协。一旦像如今的特朗普这样不管不顾,很明显,国会的立法、法院的司法统统赶不上白宫的执法,空子被钻得防不胜防。
由此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由于缺乏先例,将导致司法流程相对漫长,而特朗普的进攻又不仅止于一轮,必然会持续钻法律空子,最终导致整个教育领域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而高校留学生又涉及到移民问题,又容易被开辟出新的战场。
要打官司的显然也不只是学校,截至 4 月中旬,至少已有来自于印度、中国、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日本等国的 133 名留学生发起了对美国政府的诉讼,要求维护其在美学习的权利 。
可是,哪怕再有理,打官司也是要费时间的,多少人的青春等得起?更何况美国打官司还很贵,多少人的钱包又耗得起?
而这些人连同他们的美国同学、所在的学校,反正都不是特朗普的票仓,甚至 MAGA 运动的中坚力量还看不惯这些象牙塔久矣,特朗普如今的穷追不舍,反而还给自己的基本盘增添了情绪价值。
于是乎,有些华人律师已经开始建议留学生们优先考虑转学,找到一所能接收其档案的学校,以确保一旦禁令生效,留学生的合法身份仍能延续。
然而,如此对峙下去,被卷入制裁的学校,那就是从货真价实的生源、到真金白银的学费、再到为子女入学动辄一掷亿金的赞助,都有可能悄然流失掉了。
不就是拼时间么?耗得起!
这场风波将是全球人才配置重构的开端
说得直白点,这次风波的两边都不是好人。
虽然哈佛等高校貌似占着 " 学术自由 " 的大义名分,但是美国高校近年来白左政治挂帅、协助培养代理人、以教学牌照进行寻租都早已不是秘密。特朗普对他们的指控并非全无道理。
奈何他也没有科学的政策设计,任期限制更难以进行长线布局,尤其是他自己如此激进地推进高校管控同样也是私心作祟,因而改革成了菜市场一般的闹剧。
这时候,留学生就成了牺牲品。
面对如此复杂的流程和波诡云谲的未来,更多人会选择用脚投票。英国《自然》杂志 3 月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 1,600 多名参与调查的美国科研人员中,约 75% 的受访者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
存量有流失的意向,增量也受到政治的波及。根据美国大学协会统计,美国今年春季研究生入学率下降了 13%,而与之相对应的学生签证数量跌幅达 14%,留学生咨询量更是同比下滑 43%。考虑到特朗普那个不罢休的势头,预计全年的入学率还将有更大的下滑。
在此次哈佛风波中,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也纷纷加大激励力度,试图承接留学生转移,我国港澳地区的多个学校也宣布,欢迎哈佛学生转学,将为其提供无条件录取、简化入学程序及学术支援。
这背后不仅是教育问题,也蕴含着庞大的商机。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曾统计,大约 65% 的赴美留学生是自掏腰包支付学费,其中本科生的自费比更是达到 80%,远远超过美国学生的自费比。预计 2024 学年赴美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 438 亿美元。
不仅是在校读书,未来更是不可限量。据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统计,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其中四分之一的创始人团队中,至少有一名是留学生,他们为美国提供了超过 378,000 个工作岗位。
如今政策冲击波仍在继续传导,2025 年 3 月以来,已有 240 多所美国高校的 1550 多名国际学生被撤销签证,涉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比例高达 62%。如今的哈佛医学院,已有 40% 的实验室受到政策干扰,甚至暂停研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更是项目平均延期一年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高校的全球声誉受损。QS 世界大学排名组织预测,若政策持续,2026 年美国顶尖大学的国际申请量将下降 35%,学费收入缺口达 120 亿美元。
至于相关人才对就业市场和高新技术的影响,目前仍只是刚刚开端。本来随着全球产业与科创中心的转移,这个进程已经开始,特朗普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又重重踩了一脚长长的油门。
2017-2024 年联合国公示的全球百大科技集群分布,美国、欧洲、中国的保有数量分别由 30、35、4 个,变成了 20、27、28 个,历史性地出现了 " 科创东移 " 现象。
正如美国外籍学生顾问协会对此的感慨:
" 我们拒绝了全球人才,代价则成了我们自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