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商 06-05
新能源车企“暴雷”论炸裂,谁会是车圈“恒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到底是车圈 " 互撕 ",还是垂危 " 吹哨 "?

鲸商 ( ID:bizwhale ) 原创

  作者 | 胡笃之

近日,就在车企价格战升级之际,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炮轰行业存在 " 恒大式 " 风险。

难道汽车产业里的 " 恒大 " 真的存在已久,只不过没爆而已?众所周时,价格战和降价潮对着供应链步步紧逼。而此次不少水军把矛头直指比亚迪 70% 的资产负债率过高,确实让一些人认为比亚迪 " 不行了 "。

加上比亚迪掀起史上最大规模 "618" 价格战,双重利空冲击着市场信心。

比亚迪李云飞无奈回应,要我说,中国汽车走到今天何其不易,更应该团结才是,少一些明争暗斗。

在笔者眼中,比亚迪的负债状况和恒大高杠杆金融游戏不同。但国内新能源车的问题,不止于此。

恒大事件车圈 " 重演 "?

所谓新能源车圈的恒大式暴雷,要先看恒大汽车是如何走向崩塌的。

回顾 2018 年恒大开始寻求多元化转型,经过两年发力,其旗下的恒驰在 2020 年 8 月六车齐发,2021 年更是推出 9 款车型亮相,市值一度冲上 7000 亿港元。

但其危机的本质是高杠杆金融游戏。截至 2022 年末,中国恒大负债总额约为 2.44 万亿元,剔除合约负债 7210 亿元后仍有 1.72 万亿元,综合融资成本超过 15%,这种依靠高息短期债务支撑长期资产模式,注定走不远。

由于恒大是地产起家,其把 87% 的资金放在土地储备上,而房地产行业的去化周期与汽车制造业存在本质差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汽车制造业库存周转天数平均为 43 天,而房地产项目平均需要 2.7 年才能完成资金回笼。

包括在研发层面,恒大在暴雷前三年研发投入累计不足 50 亿元,而比亚迪同期研发投入达 1426   亿元,这种战略差异使两者在多个维度都不具可比性。

再看此次争议的比亚迪 " 总负债 "。根据比亚迪年报显示,截至 2024 年年末,比亚迪总负债为 5846.68 亿元,总资产 7833.56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74.64%。

从负债结构来看,比亚迪 88% 为无息负债,包括应付账款 2416 亿元,占 41.3%;合同负债 437 亿元,占 7.5%;其他应付款 1450 亿元,占 24.8%;有息负债仅占 5.9%,仅为 345 亿元。

展开来看,在 2024 年比亚迪的应付账款占营收比例 31%,低于长安、蔚来等同行。此外,依托公司在产业链的议价能力,比亚迪向上游供应商付款平均周期仅为 127 天,相当于厂商给比亚迪提供了无锡资金融通。这一数字,吉利控股也为 127 天,长城汽车为 163 天,上汽集团则为 164 天。

而需要支付利息的有息负债或许更能反映其真实的偿债压力。截止 2024 年末,比亚迪有息负债约 286 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 5%,低于国内车企 8.96%   的平均有息负债比,国际车企更是翻了几十倍,甚至高于恒大的   26.2%。

有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的 " 负债 " 本质是供应链融资,而恒大的负债是杠杆泡沫。二者风险属性完全不同。

再看今年一季度各大车企负债率表现。比亚迪在报告期内资产负债率为 70.7%;蔚来期内资产负债率为 92.65%;小鹏汽车期内资产负债率为 62.19%。理想在 2024 年底资产负债率为 56.07%,2025 年第一季度相关数据暂无明确公开信息,不过从整体趋势及过往情况看,其负债率相对较低且较为稳定。

(数据来源:各企业 2024 年报及 2025 年一季报)

从数据可以看出,蔚来的负债率较高,比亚迪处于中等水平,小鹏汽车次之,理想汽车相对较低。不过,比亚迪的负债中大部分是无息负债,有息负债占比很低,偿债压力相对较小。

所以,对于本次口水战中的比亚迪汽车而言,无法仅凭负债率,判断其是否存在恒大式危机。

反之,判断企业债务风险的核心指标不是负债总额,而是现金流是否足够健康。比亚迪 2024 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1334.54 亿元,虽低于 2023 年的 1697 亿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这些信息,李云飞在微博进行了详细回应。不过,这并不是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的第一次矛盾。

早在 2023 年,长城汽车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称比亚迪秦 PLUS DM - i、宋 PLUS DM - i 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比起这些内部 " 互撕 ",恒大式暴雷与否的话题,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才是真正的看淡。随着新一轮价格战的到来,新能源车的赛道又添加了不少变数。

口水战、价格战齐发

近两年,大量车企口口声声反对 " 内卷式 " 竞争,却又不断发起降价号角。这对稳固行业生态、市场秩序,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都有较大的冲击。

自从特斯拉 2023 年率先降价 3 万元,像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全行业跟进。

2025 年价格战愈演愈烈,因碳酸锂价格跌破 12 万元 / 吨,电池成本每降 10 万元,整车成本可压缩近 1 万元。但降价是把双刃剑,头部品牌如比亚迪、特斯拉凭借 96% 产能利用率摊薄成本,而中小玩家被迫 " 断臂求生 "。

在今年 4 月上旬,有超 200 余款新能源汽车开始降价,降幅平均高达 20% 以上,部分车型出现 " 五折、六折 " 的降价策略。涉及豪华品牌、合资品牌、国内新势力等众多车企,如宝马 iX 最大降幅高达 47%,本田 e:NS1 降幅为 31%,长安启源 Q05、风云 A8、红旗 E - QM5 等车型基本降幅都在 30% 左右,比亚迪海鸥优惠 1.9 万元左右。

疯狂降价导致 TOP10 热销车型出现变动。除了特斯拉 Model Y 继续守住头把交椅,并扩大与第二名的差距,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 MINI 等售价在 10 万元左右的车型逐渐形成第二梯队。零跑则连续三个月成为新势力销冠。

这些持续变化的排名,更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消费降级的判断。

然而,车企的推新并没有停止。华为鸿蒙智行原本卖得最好的车型是问界 M9,但问界 M9 所处的 45 万以上的细分市场,销量有所缩减。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2024 年,中国市场 45 万以上乘用车交付量分别同比增长 25.94%、13.94%,今年 1-4 月,同比增速更是大幅萎缩至 3.78%。

所以在 2025 年,鸿蒙智行已经让尊界 S800、问界 M8 等新车亮相、开定;还准备 8 月下旬开启新款问界 M7 小订,让智界 R9 于 11 月亮相。可以看出,华为在新能源车上发力不断。

与此同时,鸿蒙智行的潜在竞争对手 " 小米 ",也在不断推新。

随着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将在 7 月上市,其对标特斯拉 Model Y 的定位,大概率会在下半年冲击后者销量。去年 12 月,小米 SU7 超越 Model 3 成为 20 万以上新能源车市场销冠。

此外,小米自研玄戒芯片,一旦在旗下车型搭载,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两款车型的 SKU,并且在价格梯次上形成更加灵活的组合。考虑到价格(市场定位)仍是销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小米 SU7、YU7 两款车型大概率会拿到前十的两个席位。

而在进军高端市场失败后的小鹏,迫切希望提振销量、降低造车成本。因此,小鹏凭借 10-15 万价格区间的 MONA 系列找到了另一条突围之路。从去年 9 月开始交付,仅仅 4 个月时间,MONA M03 的实际交付量就达到 4.85 万辆,月均交付超万辆。凭借目前销量良好的态势,以及后续的新车计划,或许其能完成全年 35 万辆的目标。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及 2023 年水平;今年一季度,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 3.9%。

车企沉浸在屡创新高的销量和日益渐好的口碑,但不得不小心的是 "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这种让行业处于非健康状态的前进,或许无法持久。

车企终要回归 " 理性 "

随着碰撞风险多发,系统误判频繁,智能驾驶的发展被踩下 " 刹车 "。

据媒体报道,小米、理想等多家新能源车企,近期都降低了 " 智驾 " 的使用频次或换了说法。如 " 小米智驾   Pro" 更名为 " 小米辅助驾驶   Pro",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发微博介绍理想 L6 智能焕新版,也强调是 " 辅助驾驶焕新 "。

同时,Momenta、地平线等各种供应商的迅速成长,新能源车的智能化水平应会进一步提升,他们还能为车企打造差异化的产品,提升用户满意度。因此,接下来各品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价格也可能会持续进行。

而国产新能源车正从 " 外观内卷 " 转向 " 技术深水区 " 竞争。通过固态电池、一体化压铸、无图智驾等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安全壁垒,以混动 / 增程技术路线分化应对市场需求,借供应链垂直整合和软件盈利模式破解增收不增利困局。

比如小米、小鹏就采用超大型压铸机,降低事故损失;华为、蔚来深耕无图智驾和芯片开发;理想、比亚迪提升混动技术。

再看合资汽车品牌对新能源车的开发,如今一汽丰田、大众的全新纯电 SUV,在同等续航水准下,其售价不比比亚迪高。上汽通用别克则是用 GL8 陆尚和 24.99 万元的起售价,逐步打造消费者心智。

在 2024 年合资新能源车销量前十中,大众 ID.3、丰田 bZ3、宝马 i3 等车型表现突出,其中 ID.3 以 9.38 万辆领跑。2025 年 3 月合资品牌市场份额降至 24.7%,但南北丰田、大众仍实现同比增长,一汽丰田零售份额达 17%。豪华市场中,宝马 iX3、奥迪 Q4 e-tron 等车型凭借终端优惠(如 iX3 降价至 26 万元)维持竞争力。

可见,如今合资品牌面对中国国产车时,明显的短板只剩下了待 OTA 升级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车圈的竞争激烈程度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 20 万内的低价车型,随着陆续的堆料以及成本控制,冰箱彩电大沙发等会陆续成为业内的标配。而实际的拼争又会陆续回归到,电耗、驾驶表现、故障率等传统领域里。

看着眼前 20 万元内的平价车型竞争状态,随着大众在上海车展里发布的一系列新车,CMP 电动平台的首次登场,以及吸收了小鹏技术的 CEA 架构全部被用至 ID. AURA 身上,国产车将面对新的压力。

无论如何,价格战还会让市场持续洗牌,如今还远远见不到结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恒大 比亚迪 新能源车 房地产 长城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