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 06-11
微专业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作者:谭秋彤、陈子心、王万阳,指导老师:白净,题图来自:AI 生成

近年来,为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各高校纷纷推出微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微专业是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将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相结合,设置 " 小而精 " 的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截至 2024 年年底,全国已有 40 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围绕新兴产业和前沿技术等热门领域,创设了近 200 个特色鲜明的微专业。教育部于 2025 年启动了 " 双千计划 ",推动 1000 个微专业建设。

微专业兴起的原因

微专业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是高校应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回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塑社会生产方式的背景下,传统学科体系已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例如,上海理工大学 " 智能绿色车辆 " 微专业将动力电池检测、残值评估等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程,学生不仅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更深入安徽芜湖的电池工厂参与实战项目,这种 " 理论 + 实践 " 的教学模式,正是学科知识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典型样本。

上海理工大学 " 智能绿色车辆 " 微专业课程安排

政策层面,教育部 " 双千计划 " 明确将微专业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强调优先发展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陕西师范大学在微专业申报中要求至少包含一门 "AI+ 专业 " 融合课,进一步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科更新中的核心地位。这种学科交叉不仅是课程的简单叠加,更是知识体系的重构。比如南开大学的 " 智能金融 " 微专业,就将金融科技、大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融为一体,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以更宏观的视角应对金融领域的复杂挑战。

微专业门槛

微专业之 " 微 " 主要体现在学分和课程数量上,一般包含 5 — 10 门课程,总学分控制在 10 — 25 学分,修读年限为 1 — 2 年。

南京某双一流高校开设了 " 人工智能大模型 " 微专业,报名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还需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基础知识。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同学来说,若要达到报名条件,至少需要修读两学期的计算机和数学课程,门槛较高。

与高门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微专业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为跨学科学习者提供便利。北京林业大学的 " 自然教育 "" 碳中和与智慧环保 " 等微专业对校外人士开放,无需考试或面试,只要感兴趣即可报名,甚至出现一个班级 35 名校外学员的现象。

这种低门槛设计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中山大学教务部主任陈省平所言,微专业能帮助学生"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 ",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

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微专业

然而,准入门槛的差异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门槛较高的微专业可能将跨专业背景的学生拒之门外,而低门槛微专业若缺乏质量把控,容易沦为 " 兴趣班 "。部分高校的微专业需要缴纳额外的学费,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可能因经济压力错失修读微专业的机会。吉林大学学生 " 无浪 "(化名)表示," 有的微专业还挺像兴趣班的,价格不便宜。"

微专业的含金量

目前就业市场对微专业证书的认可度仍然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微专业与企业合作紧密,课程内容贴合实际需求。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 " 无人机应用 " 微专业联合上海市航空学会及无人机企业,学生结业后可获得行业认证证书,直接对接无人机操控、维护等岗位。

华东政法大学的 " 司法鉴定技术 " 微专业开设了电子数据鉴定、声像资料鉴定等 6 门核心课程,学生修读期间就可在司法鉴定实验室及相关专业机构学习,甚至参与司法鉴定的实验操作,大大提高了微专业证书的含金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无人机应用微专业

然而,大部分企业目前对微专业证书仍持保留态度。微专业修读完成后的结业证书并不具备学历证明的效力,在学信网上没有记录。在招聘过程中,企业的首要考量仍然是求职者的主修专业、实习经历等传统指标。社交媒体上的不少学生表示,传统的辅修更加规范、系统,还有取得双学位的可能,而微专业更像是为了求职就业开拓视野的 " 技能兴趣班 "。

微专业的教学与培养模式也存在学习难以精深的局限。一些学生认为,微专业的课程内容虽然涉及前沿技术,但由于学习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掌握一些基础技能,难以达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 " 茉小磨 "(化名)在修完计算传播微专业后表示:" 如果想提高一下计算传播专业知识可以报名,会增长见识!但不建议有考研、出国、求职等需求的同学报名。多参加一些竞赛带来的帮助会更实际。"

难以切中大学生就业痛点

不可否认,微专业用前沿技术赋能传统学科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痛点并非专业设置,而在于就业市场的饱和。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24 年突破 1000 万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2025 年国考竞争比达 41:1,互联网大厂缩编裁员,折射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 岗位稀缺 " 而非 " 技能不足 " 的真相。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即使修读微专业也难以解决就业问题。

对于高校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培养方案的形式,而是营造积极向学的氛围,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更多机会。

微专业的涌现,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路径上的探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既要回应社会需求,更要避免教育的功利化,人才培养不该被窄化为技能的速成。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不应止于当下就业的权宜之计,更要赋予学生应对未知挑战的思维、能力与格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作者:谭秋彤、陈子心、王万阳,指导老师:白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就业 人工智能 教育部 上海理工大学 人才培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