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鱼电影 06-17
这9.2分真人秀,给内娱狠狠上一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众所周知,内娱真人秀,特别爱「搞事」。

演综里导师发飙。

恋综里嘉宾互掐。

旅综里全员撕 X。

撕得越狠,热度越高,冲突成了流量时代的通行密码。

最近,一档新出的真人秀,却反其道而行之。

「反冲突」「反流量」,同样拿下高口碑,豆瓣 9.2 分封神。

很多观众都震惊不已,连连称奇。

没有人想到,真人秀还能这么拍——

《彩排》第二季 The Rehearsal

主创内森 · 菲尔德,是神作频出的喜剧奇才。

代表作《救援高手》中,他假扮商业顾问,「帮」素人解决各种困境。

方法离谱但又令人忍俊不禁,豆瓣季季 9 分 +。

《彩排》也是第一季开分就飙到 9.2 分。

一比一打造楚门的世界,通过反复彩排,「复活」种种让人尴尬的社死场面,探索终极沟通之道。

可以说开辟了真人秀新路子。

第一季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一个现代困境:

我们越来越难以真实地面对他人和自己。

于是,内森用「模拟人生」来对抗社死时刻。

用演练取代直面,用预设掌控不确定。

第二季回归,上来就扔出一个爆炸性主题:

空难。

节目指出,很多空难的发生并非因为技术故障,而是源于驾驶舱内的沟通问题。

而这一点始终没有引起关注和讨论。

比如,1982 年的佛罗里达航空 90 号班机空难。

因飞行员操作不当,导致飞机坠河,造成 78 人死亡。

黑匣子中可知,事故发生前,副机长已经察觉到不对。

但迫于机长的强硬态度,没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让人遗憾于,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2004 年 10 月,密苏里州的企业航空 5966 航班坠毁,造成 13 人死亡。

同样是由于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的。

降落前,机长一直聊着无关紧要的话题,还表示想让驾驶舱里的气氛有趣一些。

副机长理应提醒他,高度低于一万英尺时,对话内容应当仅限于航班,或者直接接管控制权。

但他不敢,这也间接助推了悲剧的发生。

2018 年,孟加拉航空 211 号航班由于操作失误坠毁,造成 52 人死亡。

事故发生前,副机长提醒机长状况紧急,并试图接管控制权,却遭到辱骂。

……

类似这种例子并不罕见。

虽然早有专家多次呼吁,将沟通练习纳入飞行员培训课程。

但不知何种原因,始终未被采纳。

于是,内森提出了一个相当离谱、大胆的问题:

我能不能用自己的喜剧节目,让人意识到沟通的代价?借此推动制度改变?

为此,他不惜斥巨资打造一比一的实景,训练演员模拟真实人生。

建起机场,学起开飞机,排练起国会现场 ……

一个喜剧演员,想用一档真人秀,改写飞行安全的现实?

说实话,他自己都很难相信。

所以,他怎么做的?

第一步,极致模拟,厘清原因。

内森一比一复刻了一座机场。

找大量演员通过长期一对一跟踪观察,扮演机场内包括工作人员、保洁、乘客等在内的各种真实存在的人。

还请来真实的机长,重现驾驶舱常见的沟通困境。

一边观察,一边调整模拟场景的变量,观察他们之间的权力场。

他发现,很多时候两位飞行员的性格差异、资历差距或文化背景,都会让他们在紧急时刻噤声不语。

对机长来说,担心直接下命令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干脆默不作声,自己掌控全局。

哪怕在进入驾驶舱之前,有大量共处机会,他也绝不会主动开启聊天。

对副机长来说,虽然按规定,行驶中机长和副机长拥有同等的权力。

但实际工作中,副机长大都不敢越俎代庖。

他们怕出错、怕破坏人际关系,宁肯做一个沉默的服从者。

原因除了从属关系的权力束缚,还有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

培训、学习期间,他们更多聚焦技术层面。

入职后,机长和副机长常常是随机搭配,根本没有时间建立信任关系,有时甚至互相不认识。

第二步,参照案例,学习技巧。

他请来业内最擅长沟通的机长,复盘他们的交流习惯、情绪管理,说话时的肌肉走向和常用词都逐一模仿。

但沟通的问题,显然不是靠流程图、标准话术就能解决的。

最后成效甚微。

他又深入研究了著名的萨利机长案例。

萨利机长成功解除空难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紧急关头主动询问了副机长的意见。

因为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不是一时的判断,而是他花费一生做出的决定。

一句显而易见的文学性表达,却让内森做了一件荒谬至极却令人无法移开视线的事——体验萨利的人生。

他在摄影棚里搭出萨利的成长环境,从婴儿开始演到航班英勇迫降。

穿纸尿布、喝奶、玩耍、上学、训练、执飞 ……

完整复刻书中提到的每一个阶段,反复演练和体会内心情感。

虽然找到了某种可能的答案,但也得到了让他沮丧的结论:

萨利的判断力无法教给别人。

它不是知识,而是性格、经历与情境长期作用下的结果。

第三步借助表演,激活潜能。

内森发现很多机长只是靠本能行动,自己都说不出原因。

他决定借助表演,挖掘他们隐秘的内心。

让一个机长和他的心仪对象拍起「恋综」,观察他在恋爱中如何正面表达自己的需求。

结果发现,他一直碍于情面,始终无法推进这段关系。

内森从演员身上汲取灵感,找到了解决办法。

通过指示他去扮演一个积极、强势的男性角色。

让他借着角色外衣,说出想说的话。

结果让人欣慰。

内森也意识到,人们并非不想沟通,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才被迫压抑内心。

有时这种虚构的角色扮演,间接的情感表达,反而能更真实地传达心意。

他据此向国会议员建议,将「情境沟通训练」纳入飞行员课程。

结果,被无情拒绝。

他意识到,问题在于,他是个喜剧演员。

不是飞行员也不是专家,就无法让别人信服。

于是,最后,他做了全剧最疯狂的一件事:

自己去学开飞机。

——不是走过场,而是实打实用两年时间,拿下飞行执照。

最终,在节目结尾,内森亲自驾驶波音 737,耗时 2 小时 10 分钟,将 500 名乘客安全送上高空,最后平安落地。

仅仅是记录并验证自己的沟通理论。

驾驶舱内,起初,他和副机长的交流略显尴尬,大多时间都在沉默。

内森主动提出,「你来扮演直言不讳副机师,我来扮演从善如流机长。」

有了这句话后,副机师才坦率指出他刚才有过的操作问题。

两人才有了开诚布公地交流,并约定好出了问题就毫不犹豫地及时反馈。

不仅完成了真人秀的任务,也完成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现实改革。

这档真人秀节目播出后,口碑炸裂。

IMDb 一度打出 9.4 高分,烂番茄新鲜度也高达 97%。

很多媒体纷纷盛赞,将真人秀推进到艺术和伦理的边界。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纸上谈兵。

在播出后的几个月内,多家航空公司尝试将情景沟通课程纳入训练体系。

一档短短六集的真人秀节目,真的改变了现实。

当然,这档节目要说的远不止飞行。

沟通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验:

工作中不敢反驳上级、家庭中不敢忤逆长辈、情侣约会时不敢说出真实需求。

太多时候,我们和那些副机长一样,因为怕惹麻烦,选择了闭嘴,失去了对现状的掌控权。

哪怕偶尔勇敢一次,也往往会因为换来更多的尴尬、更深的误解,又退回原点,渐渐放弃自我表达。

很多现实新闻中,也都可见沟通失败引发的种种问题。

比如刘若英演唱会因点歌时沟通错位,引发的「霸凌」争议。

还有迪士尼打人事件。

情侣拍照时,孩子进入取景框后,情侣与孩子父母沟通失败,才让他们从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相比很多内娱综艺,为了娱乐性会不惜用剧本或剪辑去放大、强化这种现实冲突。

像《五十公里桃花坞》中作为前辈的宋丹丹和其他年轻艺人的冲突,就因为既视感太强,一度引发全网讨论。

虽说炒热了节目热度,但最终都演变为对个人的围剿,反而让更多人坚信「言多必失」,更倾向于沉默。

这档真人秀就难得给出一个有效路径。

它直面冲突,但并不消费冲突,而是用科学家般的耐心,一步步拆解矛盾,寻找替代性出口。

不惜大费周章地折腾,做模拟实验,将表演融入社会学研究。

它没有沦为作秀,而是真正提出了低成本的,行之有效的沟通办法:

利用表演的名义,去释放我们真实的人格。

使我们既能保留真诚,又能保护自己。

如果说真人秀的精彩,恰恰在于真与假之间的张力场。

那么这档节目可以说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处处充满剧本的痕迹,但又如实映出我们的烦恼和焦虑。

节目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影像。

内森获得飞行执照后,有了新的职业身份——为一家航空公司在两地之间输送空飞机。

他经常在夜里独自开着飞机,穿行在城市上空。

有时机舱内只有他一个人,他完全沉浸在机长这一角色身份里——

体会到了孤独、恐惧,也体会到了作为机长无上的权威与自信。

这也是他一开始反复想要接近、理解的角色。

如今,他终于彻底接近了他们,成为了他们。

却也更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成为另一个人。

但他还是想坚持模拟、排练、扮演、试错——只为让更多人勇于表达,愿意理解。

这种笨拙而真诚的付出,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沟通方式。

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航空 航班 事故 豆瓣 喜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